□姚 洋,牛建邦
(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2017 年4 月1 日,中共中央決定設立雄安新區,這是一項重大的歷史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雄安新區,要重點完成七大方面的任務。其中,建設綠色、科技的智慧新城首當其沖,要努力把雄安新區建設成國際一流、現代綠色、智慧的新型城市。
雄安新區“綠色智慧”的內涵是依托信息技術,充分利用清潔技術,推動城市向綠色、生態、智慧轉型。建設綠色智慧城市的重要前提是要對農業進行改革,促使農業向綠色和現代化發展。機器的使用和耕地面積的縮小,必將使大量農民面臨失業,而失業農民再就業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1]。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主要是對在雄安新區建設過程中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進行科學、系統的培訓,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2]。
雄安新區將建設綠色智慧城市作為發展定位與方向。基于這一定位的新區建設,必然會對當地失地農民產生雙重影響。
首先,雄安新區建設帶來積極影響。過去,雄安地區的產業主要集中在農業和一般制造業。未來,通過轉型升級,雄安新區將秉持綠色生態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智慧型產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全面推進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將為當地農民帶來新的機遇,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使得農民傳統職業轉變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相對良好的環境[3]。
其次,雄安新區建設讓當地失地農民面臨許多挑戰。除少數在外地打工外,雄安新區大多數農民以土地為生,接受文化教育的時間短、層次低,就業經歷相對單一。雄安新區建設將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和升級傳統企業,這對從業人員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化水平較低的失地農民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喪失生計保障大大增加了他們的生活成本[4]。
職業農民培訓是一個相對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統籌協調許多機構,涉及內容較為廣泛。因此,必須建立一個健全、科學、有效的培訓體系。目前,雄安新區已經出臺了許多針對失地農民的政策措施,但對失地農民的職業培訓工作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尚未形成較為完整和成熟的培訓體系。
一方面,農民職業培訓管理涉及許多政府部門,目前尚缺乏統一、有效的規劃和管理,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現有培訓機構水平不高,對私人培訓機構審核相對寬松,不能保證培訓的有效性[5]。
從培訓內容上來看,內容較為廣泛,針對性不足,特色不明顯。失地農民主體意識、認知層次不一,就業方向存在較大不同,因此對培訓的需求也不同。目前的培訓體系更多是解決從無到有的問題,培訓內容較為統一,沒有進行分層、分類教學,更多地側重于農業技術技能,嚴重地削弱了培訓效果[6]。
現有培訓難以滿足高層次培訓的需求。培訓內容主要集中于種養殖業,較少涉及人工智能、服務、旅游管理等相對高端的第三產業領域,綠色智慧理念有待提高,科技含量有待增強,培訓效果急需提升。
分析雄安新區失地農民職業培訓的需求意愿,發現失地農民對職業培訓參與意識弱、積極性不夠。這可能是由于以下兩方面原因導致的。一是過去當地經濟發展相對滯后,有一定知識文化水平的農村青年勞動力離開農村,向城鎮轉移。留存的務農人員農業生產意識低下、科技水平不高,主動學習農業知識和參與職業培訓的動機不強。二是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知識文化水平有限,對職業培訓的意義認識不足,對政府的安置和補償過度依賴。政府的引導和宣傳力度不足,進一步削弱了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為了提升雄安新區職業農民培訓的質量,建立健全培訓體系顯得至關重要。一是要整合教育資源,統籌協調職業農民培訓的各項工作,充分發揮培訓機構的積極作用。二是培養并組建一支專業優秀的農業培訓師隊伍,支持科研院所、高等學校中具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優秀人才深入一線給農民提供知識和技術上的幫助。三是建立科學、全面的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培訓的質量和深度。建立過程性考核制度,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四是加強政府管理和政策支持,做好部門分工和協調,
目前,雄安新區失地農民培訓工作存在培訓方式單一、針對性不足等問題。應深入調研農民的培訓需求,積極探索更有針對性的培訓內容,豐富培訓方式,由目前以種植、養殖為重點的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傾斜。
基于雄安新區建設綠色智慧城市的發展背景,結合當地農民的特點,根據文化水平、職業發展需求等,設計分層、分級的培訓體系,有針對性地設置差異化課程。根據職業特點,分別設置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術型、社會服務型等培訓方案,從師資選聘、培訓體系設計、培訓內容設置、過程管理等環節,把科學、綠色、創新、智慧、服務等理念,合理有效地滲透到教學過程中,真正提高職業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技術能力。
3.2.1 生產經營型培訓方案
針對生產經營型,要緊緊圍繞農業科學持續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美麗鄉村,建立科學的經營管理系統,發展標準化生產,開展產品多元化營銷,研究綠色環保的種植、養殖和加工技術,帶動農業產業化健康快速發展。要秉持“綠色+智慧”的理念,對雄安新區除農業外的原有產業進行更新換代。例如容城服裝加工產業可改造為基于大數據的服裝生產,雄縣傳統箱包產業可改造為嵌入物聯網的箱包產業。
3.2.2 專業技術型培訓方案
針對專業技術型,必須強調“互聯網+”、數字化和科技創新應用的思維與技能,提高數字分析和信息處理能力,了解并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應用和操作。在培訓的具體內容和環節上,既要突出科技和創新,也要注重實踐和應用,可以開展現代化農業機械操作技術、種植養殖新技術、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新技術、新型無公害農藥與有機肥的選擇和使用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等相關培訓。對于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農民,培訓內容可以傾向于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的相關產業,包括新型光復材料、地熱設備等。
3.2.3 社會服務型培訓方案
針對社會服務型,緊緊圍繞農業生態環保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內涵要求,著重培養創新、學習、分析三大能力,提高運營管理、市場分析、資源整合等綜合能力。充分利用雄安新區產業更新升級的契機,依據社會服務的不同類型,開展差異化培訓。在滿足基本產業需求的基礎上,培訓內容應向第三產業傾斜。圍繞白洋淀旅游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物流和電商業、園林養護等,使農民接受的職業培訓滿足社會生產和服務的需求。
強化新型職業農民的示范引領和“傳、幫、帶”作用,提高農民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大力挖掘農村現有的種田“能手”,以工匠精神為引領,有計劃地從農業生產經營一線挑選有文化的年輕農業“能手”到涉農高校進行學習,增加農業現代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本。
積極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充分利用農業廣播學校開展技術講座,充分依托互聯網多媒體等形式,提高職業農民的培訓質量。通過宣傳已取得顯著業績的新型職業農民,形成示范效應和“頭雁”效應,發揮新型職業農民“傳、幫、帶”作用。
在新型職業農民較為集中的鄉村,探索建立符合發展要求的農民田間學校,為廣大農民提供便捷的培訓服務。制定科學有效的激勵措施,鼓勵農民積極主動參與職業培訓。對思想意識積極、模范帶頭作用突出和業績貢獻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可以提供一些優惠政策支持或者提供免息的優惠創新擔保貸款等。在后扶貧時代,新型職業農民應緊跟“互聯網+”發展新業態,圍繞改善農產品質量和打造農業品牌,強化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