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璐,孫 佳
(1.國通信托有限責任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00;2.長春職業技術學校 吉林 長春 130102)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的方針。我國“十四五”規劃制定了“全面建設實現農業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繼往開來、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經濟要開新局、促發展。我國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平衡狀態,東部地區相對發達、中部次之、西部欠發達;個別地方農業生產技術還比較落后,農業機械化的使用和普及滯后;農村部分農民的經營理念比較保守,因此發展農業經濟、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任務。
首先,農業農村發展要以市場經濟規律為導向,樹立“大農業”的思想,應有超前布局的思路和意識。其次,組織專家學者進行調查研究,搞好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經濟區域的區別設計,引導農業經營者運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探索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的宏觀管理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新路子。再次,新形勢下農業農村經濟應堅持以科學化、市場化、產業化、持續化,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朝著多元化的模式發展,實現農業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我國農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薄弱環節,而糧食安全又是重中之重,因此當前的緊迫任務就是提高糧食產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生產是國家安定和發展的重要基石,其戰略意義自不待言。匯聚舉國之力,秉承新格局、新概念、新精神的理念,“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道路[1]”。建設美麗鄉村,讓人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資金短缺、融資難是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過去銀行提供給農民或農村農產品經營者的小額貸資金額度有限,僅夠購買化肥、建設曬場,無法滿足發展的資金需求。對此,農業金融引進社會資本,發展農業信托是非常好的融資渠道。首先,信托融資具有速度快的優勢。其籌資周期短,發行速度快,與銀行、證券等需要開展評估、審核等流程所用時間成本相比具有優勢。其次,信托的融資規模符合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的真實需求。信托融資的規模從幾百萬元到上億元均可根據實際情況定制,因此,信托資金募集的水平同其融資需求相適應,信托的成本也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再次,農業信托屬于符合國家發展政策導向的新型信托產品,在政策上有一定的利好優勢,資金的使用成本和收益可以維持在較高水平,能夠吸引投資者認購和投資。根據黨的十九大會議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和金融監管要求,信托公司應主動適應新時期的金融服務需要,秉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不斷創新和轉型,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服務,因此農業信托是新時代促進農業發展、服務農業融資的大勢所趨。
農業信托產品能夠得到社會資本和農民的共同認可,有金融監管部門背書保障,這種“現代農業+信托”的融資模式具有共適性,可以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優勢,為更加便利地獲取農業融資資金打開了新的突破口,農業信托產品是農業經濟發展融資的新途徑,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優勢。
農業屬于弱質產業,對政策的依賴性相對比較大。要完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進一步下沉,加強農業資金陽光化管理,政府增加支農、興農、惠農資金的投入,通過稅收優惠、貼息支持、財政獎補、融資擔保、風險補償等救助機制政策,構建全方位、差異化、精準化的綜合社會保障性金融政策體系,發揮國家財政資金的主導作用。
對農業資金的投入要建立規范、穩定、配套機制,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的投入,激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農產品和服務。未來農村發展的核心就是農村金融,金融發展不起來,資金無法支持,農業就無法全面發展。因此,構建農村金融、農業資金體系,將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實現特色農業高質量、可持續、健康發展,品牌建設至關重要。食品安全是人們最關心的大事,瘦肉精、蘇丹紅、吊白塊、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使消費者對食品企業信心不斷受挫。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更加重視農產品的質量,特別是隨著消費結構變化和升級,居民對優質農產品需求不斷增加,對農產品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
農產品企業要強化品牌意識,從農產品細分領域中結合一線農產品的品牌方向,塑造企業的獨特品牌。農產品企業要對開發的農產品進行全方位、整體形象策劃包裝,從農產品企業的logo、形象,即農產品的可視物及農產品企業文化等進行立體式設計,精心打造農業特色優質品牌形象[2]。
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關鍵是品牌營銷運營,提高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尤為重要,可以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農產品,農業企業要大力宣傳農產品品牌。在互聯網時代,農產品企業要快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必須借助互聯網的傳播方式進行品牌傳播,選擇適合品牌發展的媒體傳播方式,如影視劇場、電視廣告、公交、地鐵、辦公樓電梯、戶外媒體廣告、樓宇廣告等線下廣告,以及網上直播、線上銷售等,進行廣泛的農產品品牌傳播,樹立農產品的品牌形象。
培育有影響力的高質量農產品品牌,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大力推進農業全程標準化建設,完善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標準及技術規范,進而與國外先進標準全面接軌,滿足國內外市場的要求。
創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建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持續快速發展農村電商,利用區域資源建設美麗鄉村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不斷創新共享農業、體驗農業、觀賞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特色農業農產品品牌可持續、健康發展,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依托農產品品牌戰略為企業帶來強大的競爭力。
成事之本在于人才,成才之本在于教化。2012 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3]。現在農村家庭一般有1~2 個孩子,對孩子比較溺愛,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吃苦,農村35 歲以下的年輕人不愿意干農活,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農時、不會使用農具,有的寧愿外出務工也不愿意在家種地,這種現象在農村非常普遍。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人,培養復合型的新農人勢在必行。首先,重視農村教育,改變思想觀念,增強黨性教育,向模范人物學習,如宣傳2021“脫貧攻堅戰”表彰的先進人物代表的先進事跡,學習他們立黨為民的精神。其次,學習《市場經濟學》《市場營銷學》,結合農村的現狀和市場經濟規律,把握市場、精準發展,用所學的知識幫助發展家鄉經濟。再次,培養一專多能新農人,不僅有一技之長,了解農作物的栽培方法,而且要掌握農作物的科學管理。
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人才,培養具有專業特性、行業特征、技術要求和時代特點的從事農業生產及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是具有較高素質、較強綜合能力和豐富實踐能力的農業生產經營者。2018 年湖北省制定首個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地方性標準,體現出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在精神上、物質上有獲得感,而且在就業創業等方面有優先權。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讓農民更具職業規范,也讓大學生愿意投身農業。各地應積極推進農業農村教育教學,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為現代農業發展儲備、培養一批高學歷的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業經濟發展未來可期[4]。
發展農業經濟必須匯聚人才資源,發揮人才力量,要集聚人才前往基層工作。既需要科技管理的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鄉土藝術家,應深入挖掘本土人才,吸引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優秀人才投身農業農村經濟建設。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基層干部、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科技特派員等一線工作者的模范引領作用。建立獎勵制度,對農業經營者中的“狀元”實行獎勵政策,鼓勵生產者科學管理、合法經營;建立技術培訓制度,不斷提高農業經營者的科學技術和專業技能水平。通過各類人才優勢集聚和智力技術服務支撐鄉村建設發展,讓人才在鄉村發展過程中釋放出源源不斷的力量。
新形勢下,在黨和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指引下,為全面實現農業農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小康社會,應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實現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