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丹,楊云穎,樊 琴,韋 青,王紅梅
(貴州省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中心 貴州 黔南 558000)
都勻市地處苗嶺山脈南側,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壩區最高海拔1 300 m、最低海拔650 m,立體氣候較為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降水量1 431.1 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995~1 209 h,年總積溫4 230~5 990 ℃,年平均氣溫16.1 ℃,無霜期300 d左右。壩區氣候條件十分有利于各種農作物生長。
都勻市現有壩區28 個,壩區總面積3 496 hm2,其中,20~66 hm2壩區14 個,66~333 hm2壩區12 個,333~666 hm2壩區1 個,666 hm2以上壩區1 個。
都勻市28 個壩區內機耕道總長170.65 km,有效灌溉總面積3 032 hm2。可服務于壩區的總冷庫容量為6 400 m3,冷鏈運輸車輛兩臺,壩區高標準農田總面積758 hm2,大棚面積22 hm2,農機擁有量15 528 臺(套),電網覆蓋率達95%。
2020 年,都勻市政府爭取到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2 736.27 萬元進行壩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平浪鎮(石龍大壩、谷洞大壩)、墨沖鎮(沙寨大壩)、小圍寨辦事處(河流大壩)、毛尖鎮(擺忙大壩、雙堡大壩)4 個鄉鎮辦事處壩區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總面積435 hm2,新建田間道25.59 km,改擴建田間道5.09 km,硬化田間道4.15 km,新建灌溉溝渠0.68 km,改擴建灌溉渠11.09 km,新建排水溝1.36 km,新建灌溉管道34.49 km,新建管道1.17 km,新建泵站6 座,新建蓄水池7 座,壩區灌溉面積增加到535 hm2,高效節水面積增加了210 hm2。
2020 年,都勻市共引進企業、合作社59 家,其中企業40 家、合作社19 家,入駐28 個壩區,采取“企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完成土地流轉(入股)面積0.026 萬hm2,土地入股率為75.3%。累計完成壩區結構調整面積0.672 萬hm2,實現總產量11.65 萬t。其中,蔬菜(含食用菌)種植面積0.262 萬hm2,產量9.60 萬t;中藥材0.017 萬hm2,產量0.05 萬t;優質稻0.242 萬hm2,產量1.90 萬t。壩區產品銷售總量11.35 萬t,其中,銷往貴州省內市場5.55 萬t,銷往東部市場3.44 萬t。
壩區加權平均產值達9 623 元/667 m2。其中,建樣板壩區兩個,平均產值達13 175 元/667 m2;建達標壩區26 個,平均產值達9 198 元/667 m2。通過壩區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13 474 戶55 248 人增收,其中,貧困戶1 794 戶5 962 人,壩區增收總額7 356 萬元,貧困戶增收總額799 萬元,實現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 167 元,非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4 669 元,壩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非壩區高出30.7%。
一是健全領導體系。成立了以市“四家班子”主要領導、分管聯系領導、市直相關部門和各鄉(鎮)、辦事處(以下簡稱“鄉鎮辦”)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工作專班,完善工作機制,層層落實責任[1]。
二是建立工作機制。圍繞壩區產業結構調整蔬菜產業打造,建立“四個一”工作機制(一個壩區一個市級包保領導、一個市級包保部門、一個責任企業、一個責任鄉鎮辦具體責任人),全力抓好壩區建設及產業結構調整。
三是制定獎懲措施。以目標為導向,制定了《都勻市2020 年壩區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按照“金銀銅”“紅黃藍”激勵獎懲措施,將發展任務分解到單位、到人、到地塊,項目化、清單化推進落實。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整合財政扶貧資金1 260 萬元用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同時依托2019—2020 年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2 736.27 萬元,建設灌渠、機耕道等壩區基礎設施。
二是出臺優惠政策。對入住壩區從事蔬菜種植產業,經考核符合條件的貴州珠江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5 家企業給予最高50%的土地流轉費用補助;落實壩區獎補政策。同時向上申報蔬菜生產企業1.25 億元金融支持。
三是落實金融支持。幫助入駐壩區蔬菜生產企業申請1.25 億元金融支持,支持企業復工復產[2]。
一是基地示范引領。引進貴州珠江源公司等14 家企業,在墨沖良畝壩區推廣運用“321”高效種植模式,引領全市創建蔬菜標準化、規模化示范基地0.05 萬hm2,輻射帶動規模化基地0.3 萬hm2,確保都勻市生產出優質、安全的綠色蔬菜產品45 萬t 供應目標市場。
二是技術組帶領。都勻市派出53 名技術人員,組建了8 支由科技副職、科技特派員、農業輔導員組成的專家技術服務小分隊,分別進駐全市28 個壩區開展專家技術服務。
三是工作組護領。都勻市農業農村局精心挑選35 名精兵強將組成8 個春耕備耕暨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指導服務工作組,每日奔赴于各鄉(鎮、辦事處)的田間地頭,發揮“三隊合一”(督導隊、宣傳隊、技術隊)作用,對8 個鄉(鎮、辦事處)農村產業革命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目前,共開展技術培訓了24 期,培訓了2 000 余人(次),發放技術資料3 600 余份。
一是堅持“穩配送”。依托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黔南(都勻)配送中心,將都勻蔬菜供應至廣州江南市場,部分銷往廣西、長沙、貴陽、凱里等市場,年供商品蔬菜超過8 萬t,受到消費者的高度認可[3]。
二是堅持“走出去”。深挖當下市場蔬菜需求情況,組織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參加各種蔬菜新品種展示推介會、交流會,宣傳推介都勻蔬菜,尋求合作機遇,搭建舞臺,引導蔬菜營銷商和加工企業與基地合作,進行產銷對接,由市農投公司牽頭推進“以銷定產、以銷促產”,推動實施訂單生產。
三是堅持“引進來”。通過對都勻市蔬菜的生產情況、市場需求情況等進行調查分析,及時發布蔬菜生產信息,引進廣州海特果菜有限公司、昆明天天向上營養快餐有限公司等從事蔬菜、“菜-綠色稻+魚、鴨-菜”、水果、中藥材、苗木花卉等生產、加工、餐飲等49 家企業入駐都勻,打通外銷渠道和營養餐配送路徑[4]。
四是堅持“領上路”。通過引導蔬菜生產企業、合作社與學校、機關等開展“七進”活動,充分利用“勻城優品”“勻貓到家”等線上平臺進行銷售,與州、市農投公司合作進行訂單生產、保底收購多種方式進行充分產銷對接,將生產企業營銷“領上路”。
第一,產銷對接渠道不通暢,銷售對接平臺和農產品物流體系作用發揮不明顯。
第二,大多數壩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薄弱,配套設施差,達不到蔬菜生產條件,制約都勻市商品蔬菜產業發展。
第三,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帶動農戶組織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能力有限,導致生產規模發展不快。
第四,農產品加工企業小、散、弱,以及一二三產融合不配套,導致都勻市農產品加工率低,降低了農產品附加值。
依托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黔南州(都勻)配送分中心,加快倉儲、分揀、加工、配送、檢驗、檢疫、通關一體化建設,以在廣州設立的廣勻和綠色農產品貿易有限公司作為黔南州優質農產品進入粵港澳大灣區的中轉站,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充分利用“綠色稻+魚、鴨+蔬菜”的高效種養模式,突出28 個壩區結構調整,大力推廣夏秋冷涼蔬菜及無公害、綠色、有機蔬菜種植。通過發展蔬菜和“綠色稻+魚、鴨+蔬菜”兩大優勢產業,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
積極爭取高標準農田、壩區基礎設施獎補、政府專項債券發行、省州產業政策支持項目等,完善壩區蔬菜基地水、電、路、溝的建設,完善噴滴灌設施、集約化育苗設施設備、產品采收分級包裝車間、冷藏庫、冷藏運輸車購置及電商平臺等設施配備。
精心策劃一批蔬菜產業發展項目,通過會展招商、網上招商、代理招商等形式,面向長三角、粵港澳地區開展招商引資,力爭實現壩區經營主體全覆蓋。同時,加大對入駐蔬菜基地企業的扶持力度,兌現土地租金優惠政策,幫助入駐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更好地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作用。
加快都勻市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建設,加大招商力度,幫助入駐企業盡快運營投產。開展蔬菜精深加工,提高產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