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子),曾 琦,2,肖 琴,2
(1.信韓大學 韓國 東杜川 1644;2.九江學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通過調查和查閱文獻資料可知,中國農村公共體育活動參與情況嚴重不足,有超過2/3 的農村從來沒有組織過體育活動或體育比賽,有超過1/2 的農村人口從來沒有參加過體育活動或體育比賽。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公共體育活動認識、意識缺乏;二是公共體育活動場地嚴重不足;三是公共體育活動組織、指導嚴重匱乏;四是公共體育活動有效時間不足;五是公共體育共享消費產品不足[1]。
中國農村有很多傳統體育風俗習慣,例如武術、舞蹈、舞龍、舞獅、龍舟、風箏、秧歌、社火等形式,吸引了很多體育產業企業的招商引資和建設,促進了農民文化生活的改善。應不斷挖掘農村傳統文化的潛能,創造更多體育文化產業經濟來源和崗位,鞏固農村體育文化氛圍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果。在中國農村體育扶貧經濟模式的不斷深化過程中,充分展現了體育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動力和潛力,在優化中國農村經濟結構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不斷滿足中國城鄉居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要立足于推動體育精準扶貧工作落實,堅定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打贏脫貧攻堅的決定》《關于加強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體育扶貧工程的實施意見》。在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建立符合農村實際的共享體育經濟模式,為農村居民打造更為美麗化、健康化、環保化、多元化、精準化、均衡化、生態化、創新化的共享體育資源。
要立足于滿足農村居民參與文體活動、體育消費、體育健身等實際需求,建立符合農村實際資源的共享體育經濟模式,為農村居民提供更多無償資源和低成本資源,保證體育資源真正發揮效用[2]。
要立足于引導和激發更多農村居民參與并投身到文體活動、體育消費、體育健身等產業經濟的創業與就業市場中,在領悟體育強國、體育文化、體育健身、體育育人等方面價值的同時,提升農村居民對體育的認識和參與度。此外,能在體育文化產業領域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平均收入,達到脫貧的效果。
(1)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帶來新機遇與挑戰,加速了行政部門對體育經濟領域的宏觀管理與調控,推動了農村體育協會的發展和壯大,加大了對體育文化產業的市場規劃與資金投入,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和體育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步伐。農村體育文化產業經濟不斷崛起使農村居民體育鍛煉、體育健身、體育休閑、體育消費等不斷升溫。
(2)城鎮化進程加快,推動了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與創新。隨著免費師范生定向委培、西部計劃、支教計劃等優惠政策的推進和落實,農村體育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體育人才源源不斷地向農村地區輸送,為農村體育文化、體育教育、全民健身奠定了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3]。
(3)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動了公共體育服務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健全了農村公共事業的物質與文化基礎,激發了農村居民群體參與體育各類消費行為的熱情,推動了農村體育經濟產業模式拓展,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
長期以來,中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建設一直是政府提供資金,難以提高農民的體育意識、創業意識和產業意識,整體創新、創造力缺乏。因此,農村的體育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比較滯后,很難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自20 世紀80 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通過體育產業、文體活動、體育精神3 個有力抓手來實現體育扶貧,逐步提升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生命質量和精神狀態,有利于落實有效脫貧。從過去“輸血式”扶貧模式逐步發展為現階段比較成熟的“造血式”精準扶貧模式。
全面執行落實省、市、縣、鄉、鎮、村多方分擔、聯動扶貧機制,明確各方長效職責,均衡持續提供經濟保障。拓寬農村體育公共服務和共享體育經濟服務,促進健康農村、美好鄉村、文化村鎮品牌建設,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加速實現鄉村振興。明確政府的公共服務宏觀管理與導向職能,建立全面覆蓋的保障制度,重視農村體育公共服務不斷完善與創新,推動農村共享體育產業發展壯大,落實農村體育扶貧實踐效果。發揮農村生態優勢和民俗特色,利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突破傳統模式,加速信息資源的傳遞與交換,推動農村體育產業發展和體育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中國農村特殊的經濟形勢決定了體育扶貧的主要模式:以體育為內容,以經濟為載體,以農村區域資源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為基礎,以體育賽事、體育旅游、體育消費為特色,打造具有地方區域特色的體育文化產業,優化農村體育產業結構,提升體育精準扶貧事業與體育共享經濟模式的發展與繁榮,最終提升農村居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質量。體育扶貧視角下,困擾農村農民群體體育創業積極性的問題包括:一是農民認識度偏低、參與度較低、創新度較低,不利于發揮農民個體的積極性和潛力;二是農村體育基本公共服務投入公益性成分偏高,不利于調動農民個體的積極性和潛力;三是區域性合作及投資、融資的經濟基礎及積極性較差,不利于保持農民個體的穩定性[4]。
體育旅游和生態農業的融合兼具雙重屬性,發展和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和體驗式田園生活,促進體育旅游與休閑運動的結合,是農民創業的優勢資源之一。緩解這些突出矛盾的路徑如下。
第一步,育人加速體育創業文化傳承。高校人才培養要積極引入農村體育文化元素,積極創建以農村文化、農村教育、農村經濟、農村體育為主題的學習與創新研究項目。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階段滲透農村體育文化,讓更多青年了解農村、喜愛農村、積極投身農村建設;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階段培養更多適合發展農村體育文化產業、農村產業經濟、農村創新創業的應用型人才,為今后農村體育文化產業經濟壯大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基礎。
第二步,產業加速體育創業文化認識。在農村建立體育示范創業型文體產業項目。例如體育旅游、生態體育小鎮等特色項目,不僅有利于加速體育文化產業在農村扎根,也有利于農村廣大居民形成科普體育養生知識、體育強國思想、體育文化經濟價值觀。同時能更好地提高農民群眾對體育文化與產業經濟的正確認識,激發他們投身體育運動和體育創業的興趣。
第三步,市場加速體育創業實踐實現。對于農村的體育公共服務領域,農民既是參與主體,也是服務主體,更是扶貧創業主體,是推動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向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群體。體育公共服務目標和任務的實現,更需要一套貼近農村特殊元素,適合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全面、協調、高效、靈活的體育公共服務運行體系與機制予以保證。一方面,構建全員參與、以強帶弱的新農村社區體育公共服務及共享服務產業體系,推動農村體育基礎建設的發展和落實,提升農村體育文化活動水平,為農村廣大居民提供更豐富的體育服務,有效滿足農村居民對體育與健康美好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尊重農民生存、生活、文化需要,依托農村傳統文化與自然資源優勢,努力改善農村體育環境,促進國民身體素質的整體提升,有效縮小城鄉公共體育文化服務差距。努力構建新生代農民工為主體的農村體育創業市場,促進農村體育公共服務與共享體育發展。進一步擴大農村體育文明輻射力度,改變農民體育服務觀念,加速農村體育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
第四步,依托農村資源加速體育創業實踐。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依托政府資源、市場資源、體育資源、文化資源、推動農村體育創業路徑成熟。
中國農村的公共服務一直相對落后,受區域性經濟、文化、教育等發展的差異,導致中國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育共享經濟、體育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比較滯后,這就決定了農民的收入偏低和參與享受體育服務的質量較差、數量偏少,很難調動廣大農民的體育興趣。通過體育產業、文體活動、體育精神3 個有力抓手來實現體育扶貧,逐步提升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生命質量和精神狀態,有利于落實有效脫貧。實踐證明,“造血式”的精準扶貧模式,是適合當前中國大力發展農村公共體育服務領域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