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川
(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大量年輕人到城市務工,導致農村“空心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關于養老問題在農村的投入遠低于城鎮,農村老人依靠很低的收入來維持生活。在我國,大約有1/2 的老人生活在農村,即使農村年輕人選擇在城市落戶,但由于環境、消費、土地等問題,家里的老人也很難在城市長期居住,老齡化的農村面臨著許多問題。實地調查山西省陽泉市西嶺村人口老齡化現狀及影響,希望為未來村莊規劃提供建議。
隨著時代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在不斷發生變化。中國人均壽命不斷增加,人口增長數量減少。2018 年末,我國60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數的17.9%,比2017 年增長了0.6%;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占全國總人數的11.9%,同比增長了0.5%[1]。2020 年,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3.26%,相比20 年前上升了2.93 個百分點。不難看出,近年來,中國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多,老年人口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在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中,農村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7 成,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遠高于城鎮[2]。
我國存在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即城市經濟以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為主,農村經濟以典型的小農經濟為主[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整體城市化水平不斷推進,鄉村發展卻逐漸與時代脫軌。合理、科學、系統的村莊規劃不僅能夠促進鄉村社會經濟發展,還能明顯改善鄉村環境,提高村民對村莊規劃的滿意度。但是,目前我國村莊規劃存在許多問題,“鄉村病”日益嚴重。
農村生態環境質量趨于退化,土壤污染日益嚴重,水污染日益突出,有的地區出現“癌癥村”,直接危害村民的身體健康安全。農村鄉鎮企業粗放式發展,導致城鎮污染向農村轉移,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空氣和水源污染[4]。
很多村莊規劃沒有與國土空間規劃、城鎮產業、景觀、道路等專項規劃、鄉鎮總體規劃等上位規劃緊密銜接,或者一些指導村莊規劃的上位規劃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原因,導致規劃不能準確反映現狀。在這種前提下編制的村莊規劃很難與村莊本地的自然條件、產業布局、人文傳統等充分結合,也很難實現村莊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利用整治、村莊發展布局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曾山山等(2011)[5]對國內農村聚落研究進行了總結,認為當前存在研究對象普適度不夠、定量研究不足、基礎理論研究不深入等問題。
西嶺村位于山西省陽泉市郊區東北部,距離陽泉市郊區15 km,距離巨城鎮8 km。行政區所屬平定縣巨城鎮,西嶺村村域面積4 km2,有156 戶、580 人。
連大線將巨城鎮下屬村莊連接起來。連大線屬于縣道,道路寬8 m,道路路面質量基本較好,小片段道路被損壞,并不影響行車。西嶺村有公交車通行。便捷的交通給西嶺村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西嶺村內部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道路系統相對完整,內部道路皆已硬化,路燈、垃圾回收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也納入統一規劃。
西嶺村居太行山中部東麓,土地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地形為山地丘陵,地勢西高東低,平均海拔約780 m,土層厚約20 m,上白下紅,為理想的民居建造土質。村莊內有大面積梯田,耕地面積廣袤,有完善的排水管網系統,整體空氣質量良好,但養雞場及污水池周圍空氣質量較差。
西嶺村居民點主要分為3 部分。主要部分沿著省道分布于兩側,東南部分為主要居民點,工廠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北部居民點村民房子依地形均勻分布,房子多為南北朝向,具有一定的集體意識和公共空間,村民鄰里關系緊密。
村內廣場用地、文化大院承載著村民間的鄰里來往活動,路旁的小菜田和自家宅院為村莊的主要特色空間。此外,東南部龍湖是可供釣魚休閑場地,有前期建設的民宿與基礎設施,周邊環境優美。受到村莊特有的北方風貌以及地勢影響,這些空間較小,并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活動需求,也無法滿足公共空間的基本屬性,可達性、大眾性、活動性都不高。特色空間除了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外,還應具有一定的文化氛圍。村內主要特色空間和節點在東南區村民聚集處。
第一產業的價值不斷降低,第二產業雖有發展,卻不足以滿足村民的需求。西嶺村的大多數青壯年外出務工,產業問題不解決,“空巢村”的問題就無法解決。旅游業是一個較適合西嶺村的產業,但是為了保證原村的整體風貌,可少量開發旅游區,村莊內部仍然保證村民的日常生活,外來游客既可以享受村中的設施,見識到淳樸的鄉村風情,村民也可以通過旅游產業實現增收。通過對村民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到,村民對于村內發展旅游業的意愿較強,大部分人愿意發展民俗旅游業。
經過實地調研及對村莊的了解,同村民深入探討,西嶺村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大致可以劃分為3 個方面:產業缺失、年輕勞動力流失及公共服務設施稀缺。
西嶺村的產業結構急需改善。第一產業的價值不斷降低,西嶺村有54.6 hm2耕地,村民除了產出自己吃的糧食,一年收入不足2 000 元,收成不好時可能僅夠溫飽。第二產業雖然發展較好,然而高度機械化對人力的需求不大,并且村中工廠的工資較低,年輕人普遍不愿意去做工,第二產業不能盤活整個村的經濟。第三產業發展缺失,村民日常經濟來源是外出務工,長久下去資金無法流入村中,村中的商業得不到發展,村民無法在村中實現增收。
此外,農村出現的剩余勞動力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相對剩余,包括農業和農業加工業、農村第三產業勞力結構性剩余,以及時間上的季節性剩余。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農民既無資本又無融資渠道從事農業深加工業和農村第三產業,他們在廉價出售農產品原料之后無事可做。
調研過程中發現,西嶺村青年大多外出務工,“空巢老人”現象比較嚴重。年輕勞動力都外出謀生,一部分青年勞動力去了平定縣城,一部分去了陽泉市,這些人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來,村中人少,導致村中各項建設都不能開展。缺少了年輕勞動力,村莊的發展也停滯不前,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村中產業仍然無法發展起來。
西嶺村日常購物主要是靠流動商販,村民日常所需的蔬菜等很多是自己種植。村內沒有金融、郵電設施,孩子們上學需要前往2 km 遠的高山鎮,需要將近30 min 的時間步行,給孩子們的健康、安全埋下隱患。人們日常生活所需不能得到解決,想要開展旅游,民宿、公共服務設施必須到位,美麗鄉村建設重中之重就是鄉村的公共基礎設施的完整性。
一個鄉村想要發展,產業必須放在首位,西嶺村農副產業可以轉型為經濟附加值較高的景觀種植及教育基地。鄉村康養產業發展可以依托陽泉市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潛在消費人群,打造西嶺村作為陽泉市郊的康養基地。打造西嶺村成為和文化體驗基地,例如村中的砂器制造廠因為效益不佳已經關停,可以轉變銷售思路,改為砂器體驗基地,承接整個村莊規劃,作為村莊規劃重要的核心。
外部聯動、多方協助、內部運營,依靠景區的聯動效應,搭隨陽泉市旅游線路發展西嶺村特色旅游文化,產區之間形成聯動,西嶺村三大產區——養老、旅游、教育產業相互促進、齊頭發展。政府部門政策推動、資金扶持,專業群體技術支持、培訓管理,包裝公司宣傳推廣、策劃管理,村民內部形成管理委員會,村民參與建設美麗鄉村,參與村莊管理。
西嶺村地理位置優越,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美麗景觀和悠久歷史。村莊規劃應本著原生態、保留村莊原有格局以及面貌的原則,留住鄉愁,改善鄉村產業,讓人們能夠安居樂業,可將西嶺村打造為窯院式家園康養基地和文化民俗體驗基地,讓西嶺村既留得住“青山綠水”,也造就“金山銀山”。
通過深入總結西嶺村村莊現狀問題,結合西嶺村特有的地形及自然條件進行人居環境整治規劃,實現了西嶺村村容村貌整潔。西嶺村的村莊規劃是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開展的,順應了鄉村振興戰略中“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政策。西嶺村的規劃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復制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