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茹妍
(鄭州工商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職業化”指制度化、規范化和標準化需求的實際使用狀態,以適當的方式,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開展從屬于他們專業的活動。通過對從事研究各級農村會計職業化領域各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分析和系統化總結,以及現代農村實踐中會計管理的實際處理方式,給出了農村地區職業會計的定義。農村地區職業會計作為一種體制結構,要求會計人員在農村地區履行財務職能,充分履行其社會責任。首先,作為一種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的服務型勞動職業,國家行政和法律制度對其實行有效保護,本行業人員結構必須具備一定的組織領導能力,并定期為組員進行分階段的職業培訓,以及相關職業道德課程的篩選。其次,作為行業性質的組織,其工作職責必須規范行業標準,制定行業準則、道德規范,大力打擊該領域的違規行為,采取積極措施有效應對農村會計產生的社會問題和需求[1]。
在向新農村轉型的背景下,農村會計朝著更職業的方向過渡,農村財務管理水平將大幅提升,基層民眾對農村會計監督管理的有效性大大增強。具體體現在村莊集體民主氣氛及其財政的公平和透明。此外,更加職業化的會計會提高村民對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促使其參與到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計劃中,動員農村勞動力并喚醒地區潛能。
村集體財產是由經濟集體收入和基本土地所構成。目前,新農村逐步建立,村莊集體資產將發生相應變化。許多農村地區已有村民委員會出售集體資產的案例,特別是基于農用地性質的變化、國家幫助脫貧政策的實行,村領導人出現了操縱集體錢財為自己謀利的行為,使村民的利益受損,失去了政府機構的信任。因此,對農村會計提出職業化的要求,對集體資產的管理可以起到監管和配置作用,這對于保護集體資產、維護黨領導新農村建設在村民心中的權威是必不可少的。
農村改革進程已到關鍵階段,此次改革深入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土地制度的改革、城鄉一體化的建立中。加快城市化進程,改變城鄉傳統的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是發展新農村的重要方向。為了從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理論的角度有效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對農村地區的會計師進行專業化培訓,以確保對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控制和管理,提高農村資產的開發水平,促進新農村的可持續發展[2]。
從事農村金融活動的人在基礎設施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在不規范的情況下進行了開發和實踐,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目前,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大多是在村民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甚至在村長的指導下進行。因此,對于村集體財務管理的每個環節都缺乏有效監督,以及專業科學的簿記。村莊的集體財政支出自由,以至于其通常僅依靠領導者的話語,而一些“灰色收入”和不透明支出在未經篩查和批準的情況下無法計算在內。
中國農村發展低于平均水平,狹窄的就業途徑,城鄉知識水平發展不均,不少農村會計人員未受過專業技能教育,缺乏會計專業知識。由于農村生活條件相對較差,不完善的基建設施、不便的交通、相對較低的待遇,很難從外部引進專業人員,許多高知人員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不愿留在農村,再加上封閉的農業傳統觀念仍有遺存,以及農村地區家庭勢力的影響,外籍工人很難在農村站穩腳跟,難以順利進行財務核算。農村家族力量的相互控制和平衡,迫使農村會計師在家族間輪流更替,這些會計師只能由族內人員產生,而不是取決于其文化水平和專業能力,這些都是導致農村財務管理混亂的根本因素[3]。
目前,針對農村共同財產如何有效管理方面仍存在爭議,除了缺乏專業管理人才外,究其根本原因還是財務管理沒有系統化、規范化。由于村支部有自己獨特的管理方式,大多農村會計會因村支書的變動而變動。因此,現就職的農村會計不需要通過集體投票確定,也沒有與之相關的制度制約。農村會計必須滿足村支書對農村共同財產管理的訴求,這就是農村會計完全聽從村支書的原因,農村陳舊的管理方式極大地影響了農村財務管理制度的形成和發展[4]。
影響農村財務管理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農村干部素質普遍偏低。農村大部分共同財產的決定權都集中在村支書一人手中,并且多數地區仍保留了傳統的管理方法,基本以村支書及其家族勢力為主,村民既沒有強大的對抗力量,也沒有專業的財務知識,對村支書在共同財產管理方面不能做到強有力的監督。盡管現在農村根據相關制度開展財務公開活動,但農村共同財產的相關活動僅由一人核算,這種情況下造假行為層出不窮,而所謂的制度只是形式主義,沒有實質性作用[5]。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村經濟隨之發展,解決“三農”問題是目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最基本途徑。應對陳舊的農村財務工作進行整頓,從農村財務會計職業發展出發,政府相關部門要通過目前發展迅速、涉及面廣的新聞媒體作為媒介,利用各種資源對農村所有村民和干部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引導大家學習和遵守法律制度,主要目的是指導所有村民和干部從思想上與國家保持一致,從根本上加大對農村財務管理、農村財務會計職業的關注。通過對法律制度的學習,從根本上認識到農村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形成農村會計職業化發展的共識,讓村民認識到農村會計職業化發展對其共同財產有效管理的監督作用[6]。
要想做到農村財務規范化管理,就要建立科學有效、監督健全、實施合理的管理形式,加大對農村會計財務管理能力的考核力度,進而促進農村財務會計職業化發展。要想讓農村財務管理科學有效的實施,必須使農村會計賬目公開。目前,多數農村實行兼職農村集體財務核算體系,盡管此方法有利于農村財務會計規范化治理,但也成為會計職業化發展的“絆腳石”,不利于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改革,更不利于農村經濟制度的建設和新農村的發展。為了響應大力建設新農村的號召,完成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多種問題,必須在農村實施會計代理的方法,豐富農村會計委派托管代理體制[7]。
我國各農村地區存在區域差異,應根據我國農村各地區的真實情況,參考我國目前實施的農村財務管理制度,進行深入調查,并根據當前情況完善和整改財務管理制度。要根據當地真實情況,對原有財務管理制度進行改革,建立健全會計人員的崗位責任制,明確農村會計財務管理的職責。此外,要認真調查農村財務管理的違法行為,追究會計人員的有關責任。
建立和完善農村會計民主監督制度是建立和完善農村會計制度的必行之路。完整的農村會計監督制度可以有效監督村干部的行為,確保農村治理向合法合規的方向前行。首先,村民應定期組織公開其財務狀況,并接受村民和村民財務管理小組的監督,以確保共同財產的完整性、及時性和真實性。其次,應及時公開村級賬務內容,村級賬務應完美反映出大家最關心的地方,并滿足建設新農村的需要,例如集體經濟狀況、工作招待等費用的開支情況。再次,要弄清村級賬務的開放形式,體現出財務公開的準確性、便利性和有效性。
從總體上來看,農村會計職業化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方向,也是目前新農村建設得以順利推進的重要方面之一。為了盡快實現農村會計職業化的目標,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意識到會計職業化發展的優勢,并做到堅定信念,努力克服各種困難,進而努力發展會計職業化道路,不斷推進農村經濟的繁榮與進一步發展,這對于農村整體生活水平和經濟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