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珂馨
(吉林財經大學 吉林 長春 130177)
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但是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1]。脫貧攻堅不僅消除了絕對貧困、彌補了“三農”領域短板,更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提供了前提和有利的外部環境,從而增加了在貧困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可能性,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在取得現有成績的基礎上,應繼續努力,砥礪前行,實現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農村繁榮富強、農民安居樂業。作為鞏固產業扶貧成果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農業特色產業必須優化政策、健全體系,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實現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農業特色產業是新時代推進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支撐鄉村振興的源頭,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入發展的重要支撐,是推進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新引擎。脫貧攻堅時期,農村特色產業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了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加強了黨組織建設,深化了基層群眾自治,在相關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應完善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體系,積極探索創新。但是,當前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特色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單一,多以企業或合作社帶動農戶的形式存在。這些以帶動為主的模式在剛起步時發揮了巨大的帶動作用,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產業規模化,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從而提高農業的總體效益。但現在農業產業經營中,產業內部推動力不足,外部牽引力較弱的問題亟待解決。
農業特色產業集群式發展的市場格局還未真正形成。一是從單個產業內部來說,從原料采購到農產品銷售,多由一家企業包攬,但其中某一環節可能是企業管理的薄弱點,這就導致產品專業化程度較低,附加值不高,而且各環節之間的聯動性較差,無法發揮產業互補和聯合效應。因此,進入市場的不少農副產品停留在原料出售階段,產品精深加工程度不足,新增就業崗位少,農民收入增加較慢[2]。二是農村特色產業之間的關聯性較弱,融合效果較差,導致有些地區無法發揮出真正的區域優勢,產業產品同質化嚴重,高端、高附加值產品較少。近年來,相關人員雖然對如何更好地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但效果較差,部分農業特色產業仍以采摘觀光為主。三是產業管理不規范、不集中、不統一問題較嚴重,不易發揮產業集群的規模效應,經濟帶動能力弱。
龍頭企業帶動效應已初具規模,但整體實力并不強,能夠帶動較大范圍經濟的龍頭企業更是鳳毛麟角,限制了當地資源的有效整合,不利于經濟發展。企業自身由于缺乏資金,吸引人才能力弱,技術投入不足,無法擴大經營規模,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此外,大部分龍頭企業沒有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關系,除了提供就業崗位外,在行業訂單上,與農戶掛鉤不緊密或無掛鉤[3]。雙方合作未達到系統、完整的效果。因此,如果龍頭企業無法發揮帶動作用,那么對農民增加收入的作用也不明顯。
一方面,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數量雖多,但特色品牌建設一直不被重視,具有影響力的品牌較少,導致農產品的消費層次偏低。同時,行業標準不規范,品牌準入門檻較低,無論產品質量高低,都可以進入市場,不利于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影響力,降低了特色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另一方面,特色產業核心技術研究成果轉化較少,一些地方特色品種優勢不強、形式單一,并無風險分擔功能,導致產業防風險能力不高,經濟效益低下[4]。
資金獲取難,企業和農民面臨融資渠道不多、融資門檻較高、缺乏資產抵押物、程序繁雜、協調不通暢等問題。同時,資金無法得到有效配置,村級集體經濟力量較小,無法形成穩定的收入來源,難以真正惠及貧困群眾。除資金獲取與配置之外,現行保險制度也不利于農業產業的發展。種植戶缺乏保險意識,無災不愿參保,有災只等政府救助,即使參保后也易斷保。對于保險公司而言,農業投資周期長且風險大,通常不愿開發農業業務。同時,保險公司自身人才少,運營水平不高,這都是阻礙農業產業發展的原因。很多地方雖將特色農業產業保險納入政策性保險,但在實際中,部門間管理獨立且分散,政出多門,協調性差。地方金融辦負責監管保險公司,財政部門負責管理資金,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由農業部門主導,但又屬于農業保障范疇,所以保險公司要聯系多個部門,各部門要求不同,消耗了大量工作精力。
加強對重點特色項目的推進,全方位培育有發展需要的龍頭企業。在打造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方面,加快構建與農業、種養業經營規模相適應的產品加工體系;充分發揮當地特色農業產業、文旅產業等資源稟賦優勢,拓寬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渠道,將食品、養生、文旅、能源等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利用當地村鎮的特色資源優勢,全面打造“一村一品”,創新鄉村旅游產品和旅游項目,在綠色文旅和養老小鎮等方面精準發力,提高游客的體驗感。
在弘揚特色產業文化方面,突出當地特色傳統文化,借鑒其他成功地區的經驗,如融入農耕文化、茶文化、舞蹈文化,進一步促進特色產業深入人心。打造綠色文旅品牌,提高產業知名度,增加客戶黏性。通過全域旅游、綠色農莊等新型鄉村旅游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的同步融合和深度融合。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領頭雁”作用,重點引進發展實力雄厚、發展前景廣闊的優勢產業。對運輸渠道、產品深加工、產品經紀人等方面嚴格把關。當前,農村產品經紀人在貨物流通、產品集散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尤其在農業產業中,產品經紀人能夠有效幫助個體農戶減少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各項風險,主要體現在市場風險。加強對產品經紀人的培養,有助于其深入農村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對接大城市需求、統一收集個體農戶的農產品并投放到市場中,將其自身對市場敏感的優勢、掌握的市場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與此同時,強化橋梁、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為加快鄉村物流體系建設奠定基礎。在引入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方面,做好榜樣宣傳示范工作。引導當地農戶與相關行業協會、合作社、企業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創建更多先進示范基地,推動由農戶向股東身份的轉變,彰顯“三變改革”的新風采。
強化品牌意識,積極實施以注冊商標為重點的農業品牌戰略,提高品牌準入標準和產品生產標準,提高產品質量,通過實施名牌戰略帶動產業發展。建立具有區位特色的農作物集約生產加工基地。科學選種、精準配方、施肥、全程農業機械化作業,全面推進農業生產現代化,從而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在對當地特色良種的保護方面,必須加大監管力度,建設特色物種保護庫,避免個體農戶與企業遭受損失。在人才方面,組建專業人才服務隊,與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形成互動。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應定期下派農業專家到當地農田給予科學指導,強化個體農戶科學種植的理念,對育種方法及田間管理技術進行查看與指導,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組建專業的科技人才服務隊,完善高校畢業生的激勵機制,為更多返鄉青年、新型職業農民、種糧大戶提供政策優惠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宣傳渠道弘揚鄉村能手愛農業、愛農村的精神,增強專業技術人才對農業工作的榮譽感。
整合農業專項資金并規范資金的使用范圍,保障涉農資金用在需要幫扶的貧困家庭中。加大對農業金融產品的創新開發力度,鼓勵保險公司開發多元化的農業保險險種,涵蓋農業生產資料購買、田間管理、自然災害、市場銷售等環節,滿足新時代個體農戶和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投保需求,提高整體農業保險的水平。同時,結合實際情況明確理賠標準和理賠方式。結合當地農業生產情況、資源稟賦、種植作物等情況,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媒介做好宣傳工作,增強各主體的投保意識,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保險的格局。
此外,地方政府應給予承包公司政策補貼或項目支持,以保證保險公司開展公益活動的積極性不減退,實現常態化、長效化。協調多方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政府引領本地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以及農業相關部門借助互聯網平臺,建立農村金融風險補償分擔機制,將抵押貸款、保險理賠、技術推廣、產品銷售等有機結合在一起,為發展現代農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