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雪,劉力榕,徐婷婷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 山東 東營 257061)
鄉土文化是鄉村傳承的精神支柱,是鄉村發展的核心動力。融入鄉村發展,不僅能煥發鄉土文化的活力,滿足傳承的需要,還能為鄉村發展帶來巨大的經濟價值。
鄉村發展為鄉土文化提供了寬廣的發展空間,鄉土文化的發展使鄉村發展更具競爭力。鄉土文化流傳至今已有千余年,底蘊深厚,沒有其他內容可替代。鄉土文化具有洗盡鉛華的樸實,經得起考驗和打量。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鄉土文化的核心競爭力[1]。
傳統的產品以其地域的獨特性吸引消費者。傳統的文化產品歷經時間的打磨,具有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傳統的鄉土文化流傳至今,包含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古老亙久的文化底蘊。
應將鄉土文化與產品相結合,讓鄉土文化巧妙融入產品中,讓具有獨特地域色彩的產品具有實用性和紀念意義。通過文創將鄉土文化與產品結合,讓鄉土文化在產品中顯現出經濟價值。通過產品的創新,將鄉土文化融入產品設計中,形成具有地域特征的鄉村產品,發展特色鄉土文化產業鏈,例如蘇杭絲綢、景德鎮陶瓷、安徽靈璧石、洛陽牡丹等[2]。
2019 年我國公布的《文化產業促進法》,為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融合奠定了法律基礎。其中,文旅融合是重要內容之一。
由于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穩步提升,現有精神和物質方面的條件不足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在此形勢下,旅游成為大眾消費活動的首選。鄉村旅游憑借“鄉土氣息”引起廣泛關注,為鄉村帶來了可觀的人流量。例如鄉村旅游發展較快的浙江省,鄉土文化相關產業鏈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鏈。在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背景下,鄉土文化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帶動經濟快速發展。
鄉土文化和旅游結合的影響,不是“1+1=2”。文旅融合是經濟發展與文化的有機結合,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文化+旅游”的新方式不僅幫助鄉土文化擺脫了傳統的枷鎖,還引入了現代化的商業文化和管理文化,讓鄉土文化可以更好地融入鄉村經濟發展[3]。
生態博物館的說法最早由弗朗索卡·于貝爾和喬治·亨利·里維埃提出,它就像是一座“活體博物館”,有一定范圍但無實際邊界,用于保護鄉土文化的原汁原味以及人與遺產的活態傳承關系[4]。
生態既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文生態。生態博物館在挪威、加拿大、英國、美國等都有很好的發展,于1990 年被引入我國。1995 年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梭戛苗族生態博物館)成功建立。迄今為止,我國已有16 個“活體博物館”,分布在云南、內蒙古等少數民族聚集地,融合了對該社區文化和古建筑遺存的保存、展現及詮釋功能,推動區域性文化和經濟的發展。
特色小鎮是集聚地方特色產業的創新型發展模式。在鄉村振興戰略和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背景下,特色小鎮因其“非鎮非區”的特征成為鄉村發展的新型道路[5]。
部分特色小鎮的建設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例如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鎮、廣東深圳大浪時尚小鎮、江蘇蘇州蘇繡小鎮、江西大余丫山小鎮、津西青楊柳青文旅小鎮等,為鄉土文化融入經濟發展通往成功之路作出了巨大貢獻。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人流涌向城市,村子里剩下老人和小孩,農村生產力下降,造成農村發展“內卷化”。“空心化”和“內卷化”使得更多農村青年外出務工。隨著外出務工人數的增加,“空心化”和“內卷化”程度進一步加劇,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鄉土文化傳承主體和創造主體出現斷層、分層的現象[6]。
隨著現代化技術越來越嫻熟,民間傳統手藝逐步走向沒落。原材料、手藝師傅、耗時效率等都是限制傳統手藝發展的因素。每件產品的制作從選料、制作再到完成花費的原材料、人工都算到成本里,“傳統工藝、手工制作”的產品比機器制作的產品價格高出很多,而手藝師傅工資較低,是導致傳統手藝失傳的根本原因。
一直在鄉村生活的人們紛紛背井離鄉成為“打工人”。以鄉土文化為基石、民風民俗為紐帶所形成的鄉村氛圍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深,“打工人”走出祖祖輩輩安居樂業的家鄉,使鄉土氣息流失。隨著工業化的加強,鋼筋水泥逐漸取代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很多優秀民間藝術正逐漸走向消亡。馮驥才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他曾表示民間傳承每時每秒都在減少[7]。
此外,鄉村宗族文化消弭。宗族文化不僅是同姓的親屬集團,還是由宗族長期演變而成的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它使人們對同宗族血緣關系的人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宗族文化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現在的農村宗族之間、近鄰之間關系淡薄,基本沒有來往,所謂的禮尚往來更多變成走過場。
新時代的發展慢慢讓傳統鄉土文化變了“味道”,例如中秋節月餅的包裝越來越精致,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節日氛圍卻越來越淡。古時送禮都講究禮輕意重,現在卻變成了情義重禮更重,基于節日的營銷手段更是層出不窮。
鄉土文化與產品的結合,要以當地特色產品為基礎,合理結合鄉土文化,賦予產品新的意義。在將鄉土文化融入當地產品時,千萬不能照搬照抄,出現驢唇不對馬嘴的情況[8]。對于鄉土文化的開發來說,不僅要考慮經濟利益,還要考慮如何讓鄉土文化為產品增添色彩,使之成為特色產品,具有一定的紀念意義。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遺產節、專題展、特色小鎮等文化活動應運而生,商人看到了鄉土文化的潛力。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鄉村開展旅游業,用來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要。開發商開發自然景觀、建立民宿、農家樂等,由于無法對鄉土文化資源價值進行定位,導致一些鄉村成為各類民俗的聚集地,許多老式建筑、特色鄉土景觀被“鋼筋混凝土”取代,破環了鄉村原有的風情。自2016 年以來,關于特色小鎮建設的問題屢見不鮮。由于開發商缺少對鄉土文化的精準定位,新建特色小鎮出現了缺失投資主體、數量過多、千篇一律、層次低等問題。
原有的鄉土文化正逐步消失,但現有的精華卻難以融入進去,這會讓鄉土文化出現斷層危機。鄉土文化傳承斷層、文化認同感降低,影響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也間接影響鄉村經濟的發展。
鄉村發展道路的第一步就是重新認識鄉土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用歷史的眼光審視鄉土文化的價值,用立足當下的眼光發現鄉土文化的當代價值,用面向未來的眼光挖掘鄉土文化的潛在價值,將鄉土文化放置在不同領域進行評價和判斷,建立多維、立體發展體系。
應增強文化認同感。在城市化進程中,鄉土文化出現與現代化市場不相容的問題。一提到“農村”,人們就會想到“落后、愚昧、頑固不化、不講衛生”等,鄉土文化認同出現危機。應深入開展鄉土文化教育,從小培養文化認同感。
將鄉土文化用于社區教育。鄉土文化教育是鄉村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一環,是鄉村發展的基石。以鄉土文化為主體,拓展多元化教育,使鄉土文化融入新生一代。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于鄉村教育來講,無論是生源還是師資都是重要問題。鄉村教育涉及多方面,例如活動、培訓、宣傳、管理、協調等[9]。要使社區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政府必須給予大力支持,提供理論指導和服務。只有政府足夠重視,才能讓鄉土文化充分體現其文化魅力和價值,進一步加快鄉土文化融入鄉村發展的進程。
物質文化是祖先留給后輩子孫的寶藏,是了解鄉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但當前鄉村物質文化的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物質文化是傳承的載體,如果沒有物質文化的支撐,鄉土文化消失的速度會更快。現如今,必須進一步健全文化傳承體系,完善相關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只有這樣,鄉土文化才能長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健全鄉土文化傳承體系不僅是對物質方面的保護,更要接續鄉土文化的思想傳統。鄉土文化的思想從傳統到現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歧,把鄉土文化與“腐朽、落后”聯系起來,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接續鄉土鄉村文化思想是對鄉土文化傳承發展最有力的支持。積極宣傳鄉土文化的基本思想,使之成為大眾廣泛接受的文化常識。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煥發鄉土文化的活力,才能更好地健全文化傳承體系。
培養鄉土文化接班人是保護和發展鄉土文化的重中之重。應把鄉土教育加入到國民教育中,提高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知水平,造就鄉土文化的繼承者和接班人。
深層次理解文化價值,真正的鄉土文化認同感不僅是形式上的簡單復制,而是村民發自內心對鄉土文化的自豪感。鄉土文化蘊含著先輩智慧的結晶,深深影響著后輩的行為和思想[10]。
深入挖掘鄉土文化內涵,應挖掘鄉土文化的“鄉土性”。“鄉土性”是一個區域區別于其他區域的標志,是差異化價值的核心。可以以創造力為核心,通過技術或營銷手段,進一步加強鄉土文化帶來的差異化價值。
對于鄉土文化的傳承創新,要考慮原創性和創新性兩個要素,加強鄉土文化的差異化價值。只有把鄉土文化融入到現實生活中,重新挖掘和闡發鄉土文化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鄉土文化才能被人們所接受,才能傳承和發展下去,才能顯示出獨特的文化魅力并創造價值。
根據地方特色合理開發、傳承和創新,形成以文化為主導的產業布局。鄉土文化是鄉村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但在開發過程中顯現出很多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本質原因,是對所要開發的鄉土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定位不夠精準[11]。要明確開發對象,知道有些文化資源可以被開發,例如傳統工藝、民間藝術等,而有些資源不能被開發、不能過度開發。這是對鄉土文化的尊重,也是商業化發展的底線。
“鄉土性”資源的開發,本質就是要實現文化與時代的融合。如果對鄉土文化過度開發,過度商業化,不只對消費者沒有吸引力,也缺乏對市場的影響力。這不僅違背了保護傳承鄉土文化的原則,也與實現持續受益的目標相違背。對于鄉土文化資源的開發,應以其保護傳承為主,適當兼顧利益,使文化資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同時,得到相應的尊重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