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生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天津300191)
共同富裕概念于1953年首次提出。1953年12月,由毛澤東同志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決議》中特別強調,“逐步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農業能夠由落后的小規模生產的個體經濟變為先進的大規模生產的合作經濟,以便于逐步克服工業和農業這兩個經濟部門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并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1]。
鄧小平同志進一步豐富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并提出了“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并強調“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共同富裕作為美好愿景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追求目標。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讓“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扎實推進全體人民的全面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遠景目標之一。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發展中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關系中國共產黨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為之奮斗的重要目標。
從共同富裕概念的提出到進入新發展階段提出的遠景目標“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國共產黨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與時俱進,使得共同富裕內涵不斷豐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共同富裕的內涵更加豐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要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征程中扎實推進全體人民的全面共同富裕,就必須精準地把握好、領會好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新的深刻內涵。
共同富裕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實有序地推進共同富裕,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立場。鄧小平同志在1985年3月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是準確領會共同富裕深刻內涵的關鍵。
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根本遵循,1986年的扶貧工作開始步入有組織、有計劃的實施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功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有效造福了人民。
共同富裕屬于全體人民,那就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參與。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人民群眾勤勞創新致富是關鍵。
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的新變化,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落腳點,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扎實有序地推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實質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立場,是彰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和制度優勢的內在要求。
堅持在發展中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人民生活發生的質的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但共同富裕并不等同于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平均富裕,而是強調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
一方面,由于個體條件的差異以及歷史條件、地域差別、行業差別等,實現共同富裕的時間是不同步的。另一方面,富裕程度因社會成員個體不同而迥然不同。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因對社會貢獻的不同以及自身素質的差異,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這是發展中的必然現象。
馬克思主義理論對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漸進性進行了揭示——這是一個由不同的階段性目標共同構成的漸進的發展過程,屬于“先富帶動后富”的逐步共富。從歷史發展經驗來看,世界上并不存在一條絕對平均的“同時共富”道路,一蹴而就的共同富裕是不存在的。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這一漸進過程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又要一步一個腳印、積極努力作為。共同富裕絕對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而是一個分階段漸進實現的過程,需要黨帶領全體人民長期努力實踐。
共同富裕是在全面脫貧基礎上的普遍富裕,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全體人民的參與和努力,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建立在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上,以高質量發展為基石。
在不斷“做大蛋糕”的同時,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努力“分好蛋糕”,瞄準共同富裕發展目標,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斷努力。要實現“共建共富、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就需要以“發展為了人民,發展要依靠人民”為根本遵循,營造一個“人人努力參與”的發展環境,克服發展中的困難,在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及“公平性”,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碩果”。
同時,共同富裕強調“全面富裕”,而不是片面強調物質方面的富裕。確切地講,共同富裕強調的是“五位一體”,即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及生態文明5個方面的全面躍升。這一躍升是大幅度的、全方位的,其內容涵蓋了包括物質富裕在內的諸多方面的富裕。物質富裕是實現其他方面富裕的基礎和保障。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我國已逐漸擺脫了社會生產力落后的狀況,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已經得到滿足。目前,中華大地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依然突出,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城鄉間發展不平衡仍是焦點,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2012—2018年我國基尼系數分別是0.474、0.473、0.469、0.462、0.465、0.467、0.468,均已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
當前我國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及新發展格局構建的需求。一邊是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的變化,另一邊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亟待解決。這一突出矛盾的化解,還要靠經濟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
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新舊矛盾疊加的轉型期,使我國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時面臨諸多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作為社會主要矛盾,影響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制約了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乃至黨的建設等,是需要解決的根本性問題,也是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2]。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新時代要實現的共同富裕是普遍的、全體人民的富裕。新時代新發展階段下,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當下,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如何使已經脫貧的原貧困地區實現“富裕”。只有這些地區的人民實現了富裕,才可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因此,當前擺在我國面前非常嚴峻的問題是如何防止已經脫貧的地區重新返貧。
民政部部長李紀恒曾指出,“已經脫貧的人口中,還有將近200萬人仍然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因此,牢牢鞏固并拓展脫貧攻堅戰的勝利“碩果”以及在絕對貧困消除后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是現階段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考驗[3]。
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只是在漸進實現共同富裕這條“萬里長征”道路上邁出的關鍵一步,未來還有很長的“奮斗路”要走。
共同富裕不僅是新時代發展的主攻方向,更是新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要求“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僅關系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滿足,還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一步。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盡管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已經大幅提升,但總體而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甚至有擴大的趨勢,基尼系數居高不下,收入分配不公平問題突出。
長期的二元經濟體制造成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的就業、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都有很大差距。作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保障雖然對收入分配具有調節作用,但因城鄉參保項目、繳費方式等參保政策不同而對低收入群體的調節作用比較有限,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我國現行的稅收政策對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相對較弱,并沒有從根本上起到縮小收入差距的作用。
收入差距造成居民財富累積速度的差距,財富積累多寡又進一步拉大了收入差距,如此往復,收入差距及財富差距將不斷擴大,形成惡性循環。由此可見,收入分配問題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關鍵難題。要確保實現共同富裕的遠景目標,必須妥善解決收入分配差距問題。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其抓手在于如何處理好區域協調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要聚焦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主要矛盾,將不斷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及收入分配差距作為主攻方向,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的最顯著標志,也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內我國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4]。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就是在“做大蛋糕”的同時,致力于“分好蛋糕”。這就需要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逐漸縮小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并“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兼顧”的發展思想,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構建更加有效的區域發展新機制,加快推進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共同富裕強調“共同”,更加注重發展中的共享,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就是要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中更加注重發展成果的“普惠性”,使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在共建共享、漸進共享中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2020年是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的一年,我國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發展起點。
在中華大地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應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勝利成果,接續推動已經全面脫貧地區持續發展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我們要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5]”。
共同富裕離不開鄉村的富裕。盡管貧困地區已經消除了絕對貧困,但我國還有很多相對貧困人員,這些人員大多集中在山區或者偏遠地區。只有有序銜接好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持續發展壯大扶貧產業發展,將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的內生動力,以產業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鋪路架橋,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序銜接不僅涉及產業銜接,還涉及規劃、政策、理念等多方面的有序銜接。應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政策支持力度,推進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資源向重點幫扶縣聚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返貧現象。同時,進一步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推動就業、教育、醫療等普惠性政策落地,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間公共資源配置上的差距,使城鄉共享發展成果,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在實現“富裕”目標基礎上的“共享”。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顯然,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還是收入分配問題。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6]。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只是具備了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但不能自主推進共同富裕。要實現共同富裕,就要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漸健全我國收入再分配機制,逐漸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促進改革發展的成果由人民所“共享”。
在“做大蛋糕”“做好蛋糕”的同時,如何“分好蛋糕”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新問題,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根本性問題。因此,要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解收入分配中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進一步調節收入的貧富差距,縮小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間的差距,讓改革成果惠及每個人,將城鄉居民收入比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中央將共同富裕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任務中,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明確指出了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共同富裕實現路徑。應正確認識新時代共同富裕目標的階段性特征,確保穩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