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翊語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常州213164)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作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被正式提出,并作出了階段性的戰略安排。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村民富。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鄉村經濟的升級和發展,這就意味著鄉村建設要煥然一新,以此激發鄉村所蘊含的經濟活力,使鄉村建設和鄉村經濟相得益彰。美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開始和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美麗經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思路。
在規劃建設美麗鄉村中不能只圖眼前利益,而不考慮鄉村長遠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無法一蹴而就,而是一場長期戰役,不能只考慮“短期”內的成效,而應當以“長期”利益和可持續性發展為核心[1]。這主要是由于在建設過程中,鄉村生態環境的恢復需要一定時間,而且美麗資源和美麗價值需要沉淀,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否則美麗鄉村建設的美麗經濟無法有效發揮作用。
所謂“外延”轉向“內源”,是指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不能一味地“引進”“添加”“附加”,而是應當關注鄉村本身所具備的內在價值,即“內源”,如鄉村當地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人文背景等。通過挖掘鄉村自身的內源性資源,發揮內源性價值,讓鄉村自身具備經濟價值,才能讓鄉村經濟長遠發展得到保障。
客觀條件是指鄉村本身的生態資源和地理環境。在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中,不能一刀切地去發展,不能一門心思地只顧“建新房子”“修大馬路”,要考慮到鄉村自身的基礎情況與周邊環境的客觀狀態。不同的鄉村所處地理位置不同,周邊的生態環境迥然相異,所蘊含的資源稟賦也千差萬別。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盡管我國鄉村都有美麗鄉村建設和美麗經濟發展這一共同追求,但要認清自身實際情況,尊重客觀條件,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有的放矢,規劃建設出具有自身獨特魅力的美麗鄉村,發展獨具特色的美麗經濟[2]。
這里的以人為本是指以鄉村村民的意愿為本,即遵循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尊重當地村民的民風民俗,這是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條件。具體來說,要充分發揮村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主人翁意識,引導村民積極主動參與鄉村建設,使其切身感受到美麗經濟的惠及,真正實現村民參與、村民受益,使村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具有幸福感和獲得感。簡而言之,發展美麗經濟不能只局限于鄉村整體利益或局部利益,要實現村民的共同富裕。
許多村民一直生活在當地,對鄉村生態秉持的理念仍然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認為生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在發展美麗經濟和參與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村民大多沒有樹立很強的環保意識。
一方面是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即從我國目前的大環境來看,農村經濟發展仍不樂觀,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仍然較低,這使得他們在抓住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美麗經濟這一機遇時,往往會對鄉村過度開發,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長遠目光,對鄉村原本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3]。
另一方面是村民的主觀因素,即留守在鄉村的絕大多數為老一輩村民,他們受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往往對農業采取粗放式經營方式,對空氣、水、農田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這對美麗鄉村的長遠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農村基礎設施的薄弱主要體現在電線老化、變壓器陳舊、電壓偏低、道路設施不全等方面,這對農村經濟發展直接造成約束,使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難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保障。以農村道路建設為例,盡管有些鄉村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價值,但周邊是泥濘小路,缺少配備設施,如停車場、引路牌等,直接制約了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此外,農村生活飲用水合格率堪憂,反映出農村基礎設施亟待提高。
第一,鄉村建設“城市化”。部分鄉村沒有領略到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美麗經濟的核心要點,認為美麗鄉村就是將鄉村建設得“高、大、上”,一味模仿城市建筑風格,追求現代感。為了顯得別具匠心,這些鄉村大肆建設牌樓、人工湖、雕塑、假山、商業街等,形成一個“鄉中城”。這一風格在鄉村領域中確實顯得“別開生面”,但對于鄉村經濟發展沒有發揮正面作用[4]。這種建設模式使鄉村原本的自然風貌遭到破壞,而且這種“城市化”的鄉村風貌與許多外來游客的生活居住環境相仿,無法產生吸引力,從而無法產生經濟收益,在維護鄉村的現有建筑設施上還要投入大量的費用,可謂得不償失。
第二,鄉村建設“克隆化”。不少鄉村在美麗鄉村建設時缺少思考和實地考察,一味對其他地方較為突出的鄉村風貌建設生搬硬套,使得鄉村出現了許多同質化的風景面貌,如同質化的花海、草坪、溪流、樹林等,既沒有結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也沒有考慮到能否使當地村民的收入水平得到提升,嚴重脫離鄉村建設的實際。
第三,鄉村建設“移花接木”。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展較為突出的往往是一些以歷史名人、名勝古跡等為主題的鄉村,或是借助當地得天獨厚自然資源的鄉村。其他鄉村在學習這種成功案例時,不假思索,直接“移花接木”,無端刻畫出一些歷史人物,或者建造樓宇臺閣,或者增添一些與鄉村原本主題風貌不協調的景觀元素,東施效顰,畫蛇添足,嚴重制約了鄉村原生態發展。
落實鄉村振興,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美麗經濟,要從一開始就在鄉村樹立美麗經濟理念,做好相關規劃,在美麗鄉村的綜合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概括來說,以美麗經濟理念為引領規劃建設美麗鄉村就是“因地制宜、因史制宜、因產制宜、因時制宜”,要同時完成“三個實現”。
第一,實現鄉村整體經濟水平提升[5]。從鄉村經濟收入來源看,仍然以鄉村集體經濟為主。鄉村集體經濟是鄉村發展、村民個人收益的基礎保證。只有鄉村集體經濟水平得到發展和提升,并將此作為美麗經濟理念的要點,美麗鄉村建設才能有著力點,才能保障村民的個人收益。
第二,實現鄉村村民幸福感提升。美麗經濟得到有效發展的標志之一就是當地村民的幸福感明顯提升,這是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保障。
第三,實現鄉村對外吸引力增強。碧水藍天、優雅靜謐、鳥語花香都是鄉村吸引力的重要表現,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方向。只有吸引力增強,才能吸引更多游客,產生更可觀的經濟效益,真正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到美麗經濟的轉化。
美麗生態對應美麗經濟理念中的因地制宜、因產制宜,即以“生態/產業+旅游”模式,規劃生態觀光型美麗鄉村、體驗型美麗鄉村、養生度假型美麗鄉村、農業莊園型美麗鄉村,以生態催生美麗經濟。
以生態為主導的鄉村建設,主要依托于鄉村原本的生態風光,如山峰、田園、山谷、溪流、湖泊、實地、樹林等。將這些天然的生態環境利用起來,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點綴,同時與旅游產業相結合,催生美麗經濟。例如杭州市桐廬卯坪古村是一個深藏于群山之中的小村落,其建筑風格別具特色。村子有一條卵石鋪筑的古道自北向南穿村而過,村口古樹蒼天,溪水潺潺繞村流過,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休閑娛樂、觀光度假的一處圣地,吸引著大批游客。
因產制宜指鄉村特有的農業產業,是鄉村生態經濟的一種形式,依托于有機蔬菜、特有花卉、特有水果等一系列農業產業,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打造特產文化節,如柑橘節、菠蘿節、葡萄節、楊梅節等,吸引游客前來游玩。
鄉村的美麗資源尤為廣泛,這里的資源主要是圍繞美麗經濟理念中的因時制宜來展開,即鄉村村民基于當地所持有的“時事”資源,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有許多能人巧匠,他們掌握著祖輩傳承下來的傳統工藝,如捏面人、年畫、吹糖人、唐卡、木刻工藝、陶藝、泥塑、獸皮工藝、燈彩、吊飾、竹編工藝等。引導村民將這些獨特的傳統手藝轉化為產業技能,不僅能夠提高村民的個人收入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能助力鄉村經濟整體發展。
得益于自身生活環境的優勢,有的村民擁有許多可利用資源,例如閑置的田地可以經過開發作為外來游人的停車場;空余的房間可以開發出來作為民宿,緩解住宿緊張問題;村民家中的交通資源可以為游客提供車輛租賃服務,有效解決鄉村硬件設施薄弱、資源不足、村民經濟收入低等問題[6]。
美麗文化即美麗經濟理念中的因史制宜。除人為開發的鄉村部落外,絕大部分鄉村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名人或土著部落,這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天然優勢。在以文化優勢規劃建設美麗鄉村時,需要注意切勿過度開發造成生態破壞。鄉村原生態的文化資源和風景面貌是鄉村美麗經濟的基礎,后期需要“錦上添花”進一步激活經濟效能[7]。例如,對于鄉村中的土著部落,發展美麗鄉村時不要去干涉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民俗文化,要維持原有面貌,甚至可以以他們為主角打造民俗文化村,形成有影響力的鄉村品牌,吸引游客前來體驗異域文化風情和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富陽龍門鎮、桐廬深奧村、烏鎮等是這一模式的代表,各有可取之處。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美麗經濟理念規劃建設美麗鄉村,要尊重客觀條件,以人為本,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樹立正確的美麗經濟理念,充分發揮美麗鄉村的生態優勢、美麗資源價值、美麗文化內涵,在發展美麗鄉村的同時,激活其經濟效能,使我國鄉村處處有風景、處處有風情,實現城鄉統籌建設,推動鄉村長遠發展,助力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