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瑛,張嘉琪
(1.內蒙古商貿職業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70;2.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100083)
玉米在我國種植業中占比較大。2008—2015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持續上升。2015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達3 811.931萬hm2,占當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33.6%[1];玉米總產量達22 463萬t,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36.1%。
玉米豐產對農業經濟的貢獻率很低。首先,玉米收購價格低位徘徊,種糧戶待價而沽,導致玉米的糧食庫存逐年增加,玉米種植增產卻不能增收。其次,市場需求旺盛的產品,比如大豆、小麥強筋麥等,玉米無法替代,導致糧食市場結構性短缺和過剩并存的情況同時發生。玉米一家獨大的現象導致了糧食產業結構性失衡,過量玉米在國民經濟中難以消化,形成無效供給。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國內經濟發展模式轉換總基調,農業農村部決定改變農業種植中的這一不合理現象[2]。從市場需求來看,我國玉米的用途主要分為食用、飼用和深加工,其需求比例大約是1∶17∶7[3]。食用、深加工用途玉米的品質和用量需求比較穩定,可替代性不高,壓縮產量只能在飼用上做文章。
內蒙古東部(赤峰、通遼、興安盟)一帶,玉米種植面積大、產量高,玉米籽粒銷售收入是糧食種植戶的主要收入來源。內蒙古很早就提出針對玉米的“過腹轉化”策略,即利用玉米籽粒作為飼料擴大牛羊等牲畜養殖業規模,至今已見成效。
在新時期糧食結構調整政策下,如何做到減種植規模、增農民收入、保產業發展的協調統一,值得深入研究。
引導試點區域整縣、整鄉、整村開展青貯種植,發展草食畜牧業。通過“過腹轉化”增值,改變農業種植業結構,改變玉米獨大的不合理現象。將玉米退出耕地,補種高效益經濟作物。同時,促進畜牧養殖業提質節本,實現產業鏈成員收入增長。
按照“糧改飼”績效考核目標要求,2016年試點地區“糧改飼”任務為青貯種植面積達到6.13萬hm2,以全株青貯鮮重計算,收儲量達到276萬t,青貯畝均種植收入比籽粒玉米種植提高5%,牛羊養殖的飼料成本降低5%。
扶持主體為整蘇木(鄉)整嘎查(村)種養結合戶、家庭牧場、農牧民合作社和規模養殖場。
以全株青貯玉米種植或收貯為主,采取先建后補方式予以支持。
根據目前玉米種植面積,青貯種植面積和潛力,以及草食畜牧業發展現狀和潛力,對試點旗(縣、區)分兩個檔次安排補助資金,第一檔每個試點旗(縣、區)補助1 500萬元,第二檔每個試點旗(縣、區)補助1 000萬元。
承擔第一檔試點旗(縣、區),糧改飼實施面積和青貯收貯量分別達到0.8萬hm2以上和35萬t以上;承擔第二檔試點旗(縣、區)分別達到0.53萬hm2和25萬t。績效考核達標,可連續3年滾動支持。
在政策推動下,一大批旗(縣、區)加入了“糧改飼”行列。2016年,試點地區以通遼市、赤峰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和巴彥淖爾市5個盟(市)種植業結構調整任務重的旗(縣、區)為主,各地試點旗(縣、區)數量總量達到10個;2017年增加了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試點旗(縣、區)數量增至14個;2018年補貼區域繼續擴大。
鼓勵青貯玉米種植,提供專業指導,提供適合本地墑情的青貯玉米種子,鼓勵規模化養殖戶種植,組織農技專家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加強輿論宣傳,轉變種植戶觀念。
2016年,補貼地區以內蒙古東部地區為主,通過對種植戶補貼的方式,按照50元/667 m2的青貯玉米補貼標準,對種植面積66.67 hm2以上的規模化種植戶進行補貼,建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增強規模化種植戶的種植意愿。
2017年,補貼地區擴大到內蒙古全域,對“鐮刀彎”重點區域實行種植補貼。
2018年,轉變補貼方式,構建青貯玉米規模化種植和訂單收購利益聯結方式,按照50元/t的標準,以每年最低1萬t收儲量和連續簽訂3年收購協議為前提,對規模化養殖場進行補貼,實行先購買后補貼的方式,充分發揮了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
“糧改飼”政策實施以來,每個年度都要接受農業農村部組織的績效考核,嚴格報表制度,審核各種數據達成情況。
2016年,內蒙古共計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62.2萬hm2,其中轉產40.8萬hm2,轉青貯玉米品種21.4萬hm2,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距離2020年調減目標還差7%的任務量。
據內蒙古農情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內蒙古籽粒玉米種植面積349.8萬hm2,減幅15%;糧飼兼用型玉米面積55.13萬hm2,增幅64%;專用青貯玉米面積26.27萬hm2,增幅30%,已超額完成2016年調減績效任務。
取消玉米的國家糧食收儲任務,同時取消國家玉米的收儲補貼,鼓勵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式開展農業種植,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把原本分散在零散種植戶手中的耕地集中起來,發展設施農業,使農民收益成倍增長。
2017年,內蒙古農牧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基本穩定在8萬家左右,農牧民專業合作社糧食產量占到全區糧食總產量的80%以上。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牧區社會組織管理更加規范,種植業產業化特點更加鮮明。
“糧改飼”政策牽動著廣大農業種植戶利益。內蒙古貧困戶大多是純農業種植戶,保農業種植戶收益就是保貧困戶收益。以鄂爾多斯市金泰禾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例,2017—2018年,飼用玉米種植面積從0.42萬hm2增加到1.11萬hm2,帶動農戶的數量從3 000戶增加到8 300戶,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數量從120戶增長到230戶,效益增長顯著。
關于青貯玉米和籽實玉米飼喂的經濟效益比較,國內一些學者有過專門論述。
3.5.1 青貯玉米營養價值
用于青貯的玉米秸稈中含水率為75%左右,也就是說每100 kg青貯玉米秸稈風干后重量為25 kg。按照平均風干秸稈含量計算,粗蛋白約為2 kg,無氮物約為14 kg,粗脂肪約為0.8 kg,與玉米籽實營養差別不大。
玉米青貯飼料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適口性好,適合在冬春牧草干枯季節飼喂牛、羊。玉米青貯飼料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高于籽實,有機物消化率較高,能促進牲畜進食,體重增加。
3.5.2 青貯玉米飼喂效果
(1)奶牛對比試驗(與籽實玉米對照)。在精飼料相同條件下,試驗組每天喂青貯料10 kg和干玉米秸5 kg,對照組喂干玉米秸8 kg。試驗組每天比對照組多產奶3.6 kg(荷斯坦奶牛日均產奶量可達280 kg),扣除青貯飼料成本,每頭牛多盈利14.4元(牛奶收購價4元/kg)。一個泌乳期按300 d計算,即4 320元,經濟效益顯著。
(2)飼喂育肥牛。青貯飼料飼喂肉牛,日增重由原來的900 g提高到1 280 g,每日多增重380 g。一個育肥期按120 d計算,多增重45.6 kg,按30元/kg活重計算,可以增收1 368元。
(3)青貯飼料喂飼羊試驗。試驗組比對照組受胎率提高22個百分點,成活率提高9.7個百分點,產量提高0.43 kg,日增重提高70 kg,試驗組各項指標均高于對照組。
(4)通過賽克星托縣牧場進行的青貯玉米與籽實玉米經濟效益比較分析,也得出以上類似結論。從樣本企業的收益對比數據來看,完成了養殖戶增收的績效目標。此外,由于大量規模化牧場選用玉米青貯飼料,對牧草的需求量逐漸減少,緩解了周邊草場的放牧壓力,使生態環境得到了修復,“糧改飼”政策的產業扶持效果在內蒙古正逐步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