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建昌縣農業農村局 遼寧 葫蘆島125300)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行鄉村產業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未來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將被取代,綠色農業、生態農業、科技農業必將發揮出其應有的優勢,以促進農業產業資源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指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并結合農業科技實行技術和制度變革,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穩定的前提下,實現農業經濟、生態環境及區域經濟協調、穩定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體系??沙掷m農業是一種通過管理、保護和持續利用自然資源,調整農作制度和技術,不斷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數量和質量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利益的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和合理利用土地、水和動植物資源,不會造成環境退化,同時在技術上適當可行、經濟上有活力、能夠被社會廣泛接受的農業。通過逐步發展可持續農業,可以提升我國農業的未來發展空間,實現環境與發展的良性循環[1]。
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農業經濟發展中,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必將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生產效率提升以及農業經濟生產質量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夠穩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隨著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農產品是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夠有效確保農產品穩定供給,提升農業經濟的生產值,滿足社會對農產品的物質需求,從而確保社會經濟穩定發展[2]。
其次,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夠有效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夠有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生產模式,共享和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生產經驗,進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再次,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夠促使農業生產與農村生態和諧發展。農業經濟發展依托自然條件,在農業經濟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可持續發展能夠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進行生產,有效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經濟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目前,我國農業產業調整主要由政府牽頭,許多地方政府還沒有做好優化調整農業經濟的準備。當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并與農民簽訂合同時,政府無法保證其有效性。雖然農民的個人行為在農業結構重組中發揮作用,但變化往往發生得非常緩慢。由于農民的信息來源往往非常有限,沒有能力進行長期的產業結構調整,而多是跟隨市場趨勢的短期行為,存在盲目性與不合理性[3]。
在目前的農業生產活動中,需要使用大量農藥及機械完成日常的生產活動。在灌溉時,因生產人員不具備專業的灌溉知識,缺乏節水意識,往往根據經驗操作,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在使用農藥過程中,一旦過度施用,農藥的化學成分會破壞原有的土壤結構,不僅沒有起到增產增收的作用,還會降低土壤中的養分含量,使土地板結,加重土地鹽堿化,甚至破壞當地的水資源循環系統。同時,大量施用化肥、農藥,容易造成農業產品中藥物殘留超標,容易威脅食用者的身體健康。
此外,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過程中,對產生的廢棄物處理不當,也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破壞。這些問題隨著時間推移,容易導致當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等[4]。
研究發現,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情況并不理想,還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再加上我國科技水平低于發達國家,很多農業機械的應用仍舊處于低效率狀態。此外,很多農村地區的教育情況并不理想,農民的知識水平較低,無法達到農產品的生產管理要求。一些農村地區信息嚴重滯后,農民無法根據市場的情況調整生產行為,導致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較為被動。大量農民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前往城市務工,使我國農村人口減少,農村失去了發展活力。
我國地域范圍廣,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分布不均,部分西部山區的農村基礎設施落后,農業生產水平低下,對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受地理環境及交通條件限制,有的偏遠農村仍然采用傳統粗放式農業生產模式,在農業生產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較多,但生產效率低下,農業機械設備及生產技術應用不足,導致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非常緩慢。
此外,部分欠發達農村地區由于農業生產方式落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這種粗放落后型農業生產方式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背離,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程。
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影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農產品結構不平衡體現在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南北方經濟發展進度差異大等方面。如果不能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造成農產品結構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交通運輸差異和自然環境不同等,政府必須加大在解決產業結構不平衡問題方面的投入力度,發展科技,提高農業人員創新意識,優化我國農業生產結構[5]。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與生態環境和諧穩定統一進行的,任何以犧牲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農業生產方式終將被淘汰。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首先,需要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改革并優化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如引進土壤滴灌技術,合理利用水資源,提高土地灌溉效率。其次,合理控制農藥使用量,杜絕高殘留農藥,多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以減少和消除農藥對農村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再次,實行農村畜禽規范養殖,養殖場采用潔凈化養殖模式,禁止養殖糞便及垃圾亂排亂放,實行畜禽糞便二次無污染利用。
農民是建設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的直接參與人,其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會直接影響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效率。農業科技不斷創新,推動了農業發展,先進的農業技術也對農民隊伍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其具備先進的農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科學的管理理念和經營手段。因此,加強對農民隊伍的培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培訓中,應加強對農業生產技術的培訓,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促進農業科技技術推廣和普及。還應注重培養農民隊伍職業素質,提高新型農民經營管理的能力,挖掘出具備高素質的人才,使其從農業生產者轉向管理者、經營者[6]。
以往采用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較為單一,今后需要逐步轉變發展模式,提升農業生產技術的應用水平,發揮出高新農業技術的重要作用,實現農業生產良性循環。通過應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可以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土地出現鹽堿化和水土流失的概率,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了促使農業穩定發展,要從實際入手,結合我國不同地區農業發展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革和創新措施。通過合理選擇地區資源和農業技術,轉變農業發展模式,從單一的農業發展模式逐漸轉變為多元化發展模式。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農村經濟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高度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逐步出臺了很多相關惠農政策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但其中依舊存在一定問題,政府相關部門應重視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不斷優化并解決農業經濟發展矛盾,制定和完善相關農業可持續發展規范和政策,推行農業經濟高水平發展模式,不斷提升農業生產人員生產技術和綜合素質,加強農業經濟生態環境保護,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做到統籌兼顧,以更好更快地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