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偉,陳升畢,任 靜,陳含韜,李春華,王 云,高婧斐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四川 成都610066;2.馬邊彝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局 四川 樂山614600;3.樂山市茶產業發展中心 四川 樂山614099)
馬邊明代屬馬湖府管轄,清代隸屬敘州府,民國正式設立馬邊縣。民國10年(1921年),時任縣長余洪先在《馬邊紀實》里記錄了馬邊野生茶:“馬邊素稱產茶之區,唯均野生,無特為培植者”,經專家鑒定,這是原始茶樹的孑遺品種。民國35年(1936年)《立言報》載《馬邊輪廓》稱:“馬邊大概是因為這一帶過去曾屬于馬湖路,馬邊是馬湖腹地邊境的緣故吧?!瘪R邊地理位置優越,產茶歷史悠久。兩漢時期,此地便有野生茶樹生長?!耙腿藥y孤,攀登樹上采茶”(出自宋代樂史著的《太平寰宇記》),可見當時馬邊已成為茶馬互市的地方。明清時期,馬邊茶因其品質好,常作貢品。清末,四川境內所產茶葉運銷成都的地方很多,共有60個州(縣),其中便包括馬邊[1]。
民國19年(1930年),毛筠如負責在墾社試辦茶廠,從大竹堡收買生茶改良烘制,包裝改良馬邊綠茶“龍湖”“鳳眉”等,改良沱茶數百沱,運往外縣推銷。民國26年(1937年),余洪先主張整理舊茶樹,集中種植,統一制造包裝,齊一貨色,采用機械制造馬邊綠茶,年產2萬擔,專辦出口茶葉。此時,馬邊茶葉除縣內私商收購銷往宜賓、重慶等地外,主要由成都“元亨號”茶行派人收購后運往成都銷售,年收購量為5萬~35萬kg。
1949年后,馬邊縣茶葉業務先后由貿易公司和供銷社經營。1949年馬邊縣生產細茶92.5 t,到1957年產量提高至166.4 t。1974年5月起,當地主要農技部門、商業供銷系統開始指導茶農種茶、管理茶園,茶葉由縣鄉級供銷社代購,貿易公司統一經營,主要銷往犍為、樂山和成都等地。1985年后,馬邊茶葉作為三類商品,實行多渠道經營[2]。
20世紀90年代以來,馬邊縣培育出一批名優茶,除傳統的蕎壩茶外,還有水碾壩鄉西城村的“白巖迎春”、建新村的“青茗香”、石梁鄉永和村的“永山玉葉”,被四川省農牧廳鑒定為四川名茶。“蕎茶四號”定為四川省優質茶,“白巖迎春”和“永山玉葉”榮獲華西六省“陸羽杯”金獎。
在馬邊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馬邊茶產業發展速度驚人,茶園面積迅速擴大,茶園生產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茶園面積由2010年的1.15萬hm2增加到1.53萬hm2,遍布全縣14個鄉鎮,已建成7個現代農業茶葉“萬畝示范區”和15個“千畝標準園”。
2020年,馬邊縣投產茶園1.53萬hm2,實現鮮葉產量5.35 t,鮮葉總產值達8.38億元,茶農平均鮮葉收入4 788元,干茶產量1.08萬t,產值10.47億元,綜合產值達17.5億元。2010年以來,馬邊縣茶葉產值逐年攀升,茶產業占農業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茶產業已成為馬邊縣農業經濟的主導產業,全縣95個貧困村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其中50個貧困村、5 600戶貧困戶、24 850人因茶產業脫貧,可見茶產業在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脫貧致富中起到了決定性的支柱作用。
馬邊縣擁有“馬邊綠茶”原產地證明商標,已獲無公害生態茶園認證632.3 hm2、A級綠色食品茶園認證1 033.3 hm2、有機茶園認證1 335.09 hm2,先后獲得“四川省第一批優質茶基地”“國家茶葉技術體系示范縣”的稱號[3]。2006年1月,馬邊縣被列入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縣,2008年被四川省列入優勢特色效益農業茶葉基地,2020年被授予“中國彝茶之鄉”的稱號。隨著標準化的大力實施,馬邊縣涌現出“森林雪”“蕎壩貢茶”“邊河玉葉”“文彬綠雪”等知名綠茶品牌。
馬邊縣茶園主要集中在海拔600~1 300 m的山區地帶,平均氣溫16.90℃,相對濕度80%,終年細雨蒙蒙,云霧繚繞。茶園基地酸性紫色土壤和黃壤居多,土壤pH值4.5~6.5,適宜茶樹生長,氮、磷、鉀及其他營養因子含量豐富,有機質含量4%~7%,土壤肥力高。馬邊縣內年均降水量1 093 mm,全年降水天數達185 d以上,區域濕度≥80%的天數超過150 d,優異的生態環境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馬邊茶中茶多酚、氨基酸等品質因子含量的累積,為馬邊縣發展優質茶園基地奠定了基礎。
馬邊縣茶樹種質資源豐富,茶樹品種主要有灌木型中葉茶、灌木型小葉茶、喬木型大葉茶3類,以中葉茶種植為主。
馬邊縣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了省級茶樹良種“馬邊綠1號”。2010年選育完成后,“馬綠1號”開始在馬邊地區推廣種植,并獲得“樂山市2011年科技進步二等獎”?!榜R邊綠茶”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認證。2020年馬邊選育的黃化茶樹品種“彝黃1號”業已進入非主要農作物登記環節。
馬邊縣悠久的茶葉產銷歷史孕育出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茶文化和貢茶文化。據記載,馬邊植茶始于佛家僧侶,目前縣內明王寺、永豐寺、龍齡寺、萬壽寺等規模較大的廟宇所在地恰恰是馬邊茶葉栽植的聚集區域。明朝末年,馬邊縣蕎壩鄉的茶葉就被當作貢茶上貢給明朝廷。清朝貢茶之中,除蒙頂黃芽、巴岳綠茶外,就是蕎壩貢茶。佛教茶文化和貢茶文化對于馬邊茶葉品牌打造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馬邊縣地處偏僻山區,區域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建設成本高、難度大,同時茶園管理信息閉塞,導致茶園部分基礎設施布局、建設不合理,整體落后或老化,水利排灌系統配套不全、年久失修[4],抗旱抗澇等自然災害能力弱。部分茶區產業路、園區路不完全配套,導致生產資料和基地產品運輸成本較高,對馬邊茶產業發展產生了阻礙。
馬邊縣交通不便,教育水平不高,致使勞動力素質普遍低。由于當地生活水平有限,人才流失嚴重,專業的茶葉生產加工技術人才、茶園管理人才、茶葉銷售人才十分匱乏。當地大多數鄉鎮勞動力外出打工或從事其他行業,從事茶葉產業的有效勞動力不足,導致多數茶園管理水平相對較低甚至荒廢,嚴重阻滯了馬邊茶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在馬邊縣委、縣政府的有力支持下,“馬邊綠茶”品牌培育取得了一定進展,在四川省內外產生了一定知名度,但是由于品牌建設體系未完善,各級財政投入有限,導致“馬邊綠茶”還處在“墻內開花墻內香”的局面。同時,“馬邊綠茶”只是作為峨眉山茶的子品牌,沒有被四川省、樂山市納入重點打造范圍,獲得的支持力度較小,進一步限制了馬邊茶葉知名度的提升?!榜R邊綠茶”作為產地品牌,應該和企業產品品牌形成良性互動。品牌打造不僅是宣傳上的問題,還應從生產加工的環節上下工夫。
馬邊茶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發展模式相對傳統,管理方式落后,“公司+組織+基地+茶農”的經營模式尚未完善,盡管高山茶廠、金星茶業、森林茶業等少數有實力的企業注重在完善產業鏈上下工夫,但是成熟的產業發展模式還未形成。馬邊縣應整合資源集中配置,扶持龍頭企業,加快茶葉專合社等組織建設,強化茶農市場意識。以市場為導向,打破區域界限,在公司與茶農之間設立一個協調利益的組織,使該組織成為整條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之一,也便于茶園統防統治。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更加注重飲食健康和生活健康,綠色消費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消費觀念。茶葉被認為是21世紀健康飲品之一,不但能夠生津解渴,還可以調理腸胃,增強抵抗力和機體免疫力。因其獨一無二的健康功效,茶產品正從普通的農產品向食品工業品和營養健康食品轉化。此外,茶葉還能夠補充膳食營養,提供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茶葉中的功能成分——茶多酚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茶氨酸具有安神的作用、咖啡堿具有振奮精神的作用。因此,茶葉健康營養價值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近年來,茶葉科學研究的成果越來越多,不論是茶葉加工技術的內在機理,還是茶葉功能成分的健康功效,正在逐步發展。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一系列大型科技攻關項目,為茶產品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5]。茶葉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將為馬邊因地制宜開發創新產品提供便利,科研院所先進的技術成果將帶動當地茶產業提質增效,為馬邊茶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馬邊縣“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將茶產業作為重點富民產業來培育和布局。重點打造荍壩、蘇壩、石梁、袁家溪等生態茶葉產業基地??h政府圍繞“農業奠基、工業強縣、林茶畜富民”的總體思路,加大茶葉產業發展,成效顯著。馬邊縣依托產業強鎮、省級農業產業園區、“6+X”名優特產業扶貧、科技部定向扶貧,以及中央紀委、中旅集團駐點幫扶,政府的政策傾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為進一步做優、做強、做精茶葉產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四川省產茶歷史悠久,茶園面積、產量產值居全國前列,全省約有125個縣產茶,主要分布在樂山、宜賓、雅安、成都,形成了川西名優綠茶、川南優質早茶、川東北富硒茶和川中茉莉花茶等四大優勢產業帶[6]。馬邊縣隸屬樂山市,與雅安、宜賓等產茶區相比,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都遠遠不足,茶葉龍頭企業數量少,實力也有限。因此,馬邊縣周圍著名產茶區崛起將對馬邊茶發展產生挑戰,如何將威脅轉化為機遇,找到相互合作和借鑒的互動發展路徑,將是馬邊茶產業能否順利實現轉型發展的重點問題。
茶葉市場的秩序好壞取決于監管制度是否健全。馬邊茶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離不開完善的質量標準和質量監管追溯體系。隨著“馬邊綠茶”熱銷,一些不法分子偽造“馬邊綠茶”的使用商標,使質量差的不合格產品進入市場,嚴重損害了“馬邊綠茶”的品牌聲譽。針對這種情況,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嚴格執行“馬邊綠茶”商標使用的準入制度。
經過多年的經營和發展,馬邊茶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結合當前馬邊茶產業發展的內、外部因素,馬邊縣可選擇“SO戰略”或“ST戰略”,在優勢條件下實現多元化的增長發展[7]。但是馬邊茶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中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有加強自身優勢培育,彌補不足,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內外茶葉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實現跨越式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