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艷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 江西 贛州341000)
隨著我國農村改革的全面實施,“三農”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為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農村的全面建設與發展,在帶動農村地區經濟提升以及各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同時,也導致了農村人居環境惡化等問題,對農村建設的持續發展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制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為促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和快速推進,我國有關發展規劃與政策中明確提出了要重點解決農村發展中的環境問題等要求,通過全面整治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目標實現。
于都縣葛坳鄉地處江西省贛州市東部,東臨瑞金市瑞林鎮、北靠寧都縣賴村鎮、南接于都縣銀坑鎮,轄區人口約6.79萬人,總面積為191.5 km2。葛坳鄉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治工作中,嚴格按照江西省贛州市的農村建設與生態環境治理計劃方案以及有關要求,通過一系列治理方法與控制措施,在鄉村建設與人居環境治理工作體系指導下,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以于都縣葛坳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情況為例,研究了其工作開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在實施中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做到統籌規劃、科學推進。為了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綜合治理農村環境問題、堅持綠色發展,應扎實執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計劃,完善鄉村生活設施、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以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支撐,為農民打造美麗的生活環境。鄉村振興戰略的本質是要把綠色發展帶到鄉村生態復興中。所謂鄉村生態復興,即將鄉村建設成為“看得見水、望得見山、留得住人情、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不僅要實現“綠水青山”,還要實現“金山銀山”。
2018年,國務院發布《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從農業現代化、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及指導思想等多個角度出發,對我國農村地區整體發展提出了長遠的發展規劃,從制度方面提供了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中應遵循黨管農村工作的原則,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的全面振興,堅持改革創新、因地制宜,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從優化鄉村發展格局、統籌城鄉發展空間、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完善城鄉發展政策體系4個環節入手,全面開展鄉村振興工作。鄉村振興戰略從促進廣大農村地區實現階段性發展的角度和層面出發,在更加詳細、更具針對性的方法體系支持下,為農村地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持。總體而言,鄉村振興工作為我國廣大農村提供了有針對性、詳細、全面的建成小康社會的指南。
在鄉村振興戰略指導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是我國農村地區建設與發展的重點。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大力推動農村垃圾革命、“廁所革命”以及污水革命等環境治理,加快補齊和完善農村各項基礎設施與基本公共服務的突出短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綜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實際情況,其中仍然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亟待改進[1]。
由于一些干部和群眾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要求的認識不足,導致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明顯不足,缺乏相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待上級檢查時嚴肅認真,但在日常工作開展中應付了事,必然會影響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推進與工作成效。此外,由于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和不足,導致一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不能從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出發,一味追求環境治理成效,限制農民開展禽畜養殖業,將果園、菜地改種花草等;或在農村房屋建設中,進行房屋格局設計與規劃時對柴草農具存放的位置規劃不合理;或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脫離農民生活實際,沒有充分考慮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盲目追求“高大上”等,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成效及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農村地區的土地規劃與建設發展中,雖然有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規定與政策文件對農村土地的使用和管理進行較為明確的規定,但受農村地區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在進行農村集體土地管理時,仍然存在“誰占誰用,誰多占誰多用”等突出問題,使農村土地規劃與建設中的亂象較為普遍[2]。
我國的各項規劃與建設中,由于對村莊建設規劃重視程度與管理水平不夠,導致一些村莊的布局十分混亂,農村房屋建設較為隨意,缺乏必要的公共設施用地預留等,對生活垃圾與生活污水排放的集中管理較困難,嚴重影響了農村地區的建設和發展。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其資金來源是以政府的財政支持為主,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和治理的自籌資金十分有限,這與農村地區多數村的集體經濟能力較弱以及缺乏集體收入有關。由于宣傳工作開展不到位,導致農戶在農村建設與規劃發展中基本以“等、靠、觀望”的思想為主,主動出錢或者出力的情況十分少見,使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資金及各項資源明顯不足。一些環境治理項目開展難度比較大,只能對基礎性或小修小補的工程進行改善,導致整體工作開展的成效達不到預期目標。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與改善工作開展中宣傳工作是否到位,不僅影響村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認識,而且在充分調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各項資源和支持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但是,從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宣傳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農村環境治理的宣傳僅僅是懸掛宣傳標語,宣傳的方法也比較簡單,或者是用行政命令來代替宣傳工作,缺乏深入到農戶的宣傳和教育。甚至一些村民從未參加過相關的村民會議,缺乏對環境治理工作的認識和理解,不能與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工作形成共識,因此積極性和主動性較差,不利于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與改善[3]。
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應汲取農村建設與發展的經驗教訓,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長效工作機制,以促進其環境治理有效開展和推進。一方面,應從農村環境治理面臨的經費問題出發,在政府財政補助與支持基礎上,鎮、村應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籌措資金,以滿足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需求。另一方面,要從垃圾分類減量問題出發,針對農村生活垃圾全部轉運處理工程量較大的實際情況,可以在村一級完成垃圾分類后,就地對一部分生活垃圾進行處理,從而減少需要轉運和處理的垃圾量,提高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質量和效率。此外,要想建立農村環境治理的長效機制,應從農民的生活習慣養成方面著手,通過村規民約對村民的生活垃圾存放及垃圾分類習慣進行約束,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垃圾處理方式,從而減少對農村生活環境的污染。
針對農村環境治理中的資金不足問題,一方面,政府應轉變財政投入機制,加大對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解放農民思想,轉變“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和觀念,充分把握和利用各種政策以及渠道資源,想辦法主動解決農村環境治理的資金問題,為農村建設和發展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
農村環境治理中,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的專業性較強,政府應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時代特征與環境要求,提供必要的技術性指導和支持,以促進農村環境治理。比如,在村莊道路的規劃與建設中,應從農村汽車數量逐漸增加的實際情況出發,預留相應的空間,保障村莊道路規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在開展農村環境治理的宣傳工作中,應充分認識到宣傳的重要性,從農村居民思想觀念轉變及對新事物接受所需時間較長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上門宣傳、召開村民會議等方式,使其不斷提高對農村環境治理的認識,推動農村環境治理工作與宣傳工作共同開展,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在環境治理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農村群眾的真心支持與參與下,不斷提高農村環境治理的工作成效。
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研究,有利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全面開展,實現美麗新農村建設目標,為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奠定堅實基礎。需要注意的是,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不僅需要對農村的地區的人文、資源等因素進行全面統籌,同時應不斷提高有關人員的思想認識水平,建立科學、完善的政策機制與工作體系,從而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提供全面、可靠的支持,不斷提升其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