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萌
(蘭州博文科技學院 甘肅 蘭州730000)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貿易中存在較多約束,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目前,我國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認識到了農產品貿易面臨的問題,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應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推動了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發展。但是,當前我國農產品貿易仍舊面臨著農產品進口不斷增加、國際農產品貿易體制及政策不斷完善等突出問題,農產品貿易政策及措施需進一步改革。這種情況下,對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新形勢及對策進行研究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1.1 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
現階段,我國農產品貿易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內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我國城鎮化進程較快,農業生產要素價格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的成本較高。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玉米、小麥及水稻的價格較高,但是我國糧食價格較為穩定,這是我國糧食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自2014年來,我國農產品價格與國際農產品價格呈現出明顯的擴大趨勢,雖然個別農產品及個別年份存在一些特殊情況,但是國內外農產品價格差距擴大的趨勢是不容置疑的[1]。
1.1.2 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
近年來,受國際農產品的沖擊,我國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情況并不理想,農產品自給率不斷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我國農產品進口在持續增加。有數據顯示,在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后,我國2015年農產品進口額及出口額年均增速分別為18.44%及10.85%。隨著社會發展,我國農產品對外貿依存度提高。相關數據顯示,2000年、2012年、2015年我國農產品對外貿依存度分別為14.94%、21.09%及20.00%。
1.1.3 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聯動性增加
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出于國民經濟發展及農產品特點考慮,對不同種類農產品的調控政策存在較大差異。在這種情況下,部分農產品調控政策不夠完善、力度較低,使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形成了較強的聯動性,國際市場中的農產品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沖擊。例如,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對大豆產業的調控力度較低,導致國際市場對我國大豆產業的發展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2]。
1.2.1 受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影響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對農產品的保護力度較低。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在國際多邊貿易體制中處于較被動的局面,對農業的發展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當前,WTO規則要求定期削減農產品貿易保護措施,提出市場準入嚴格約束、國內支持總量削減、出口競爭日益規范等一系列要求,在此情況下,我國農產品貿易中存在較多阻礙,難以促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1.2.2 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支持力度較大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發達國家對農產品的支持總量較大,保護力度較強,發達國家對WTO規則的應用較為自如。當前,歐盟對牛肉及食糖的關稅較高,日本對稻米及豬肉的關稅較高。反觀我國,由于政府財政的限制,農業支持力度較低,農產品市場開放度較高,而且關稅水平較低。
另外,發達國家制定和實施了反傾銷、反補貼、技術性貿易壁壘、動植物檢驗檢疫等措施,對我國農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3]。
1.2.3 中國農產品進口管理力度較低
在入世談判中,我國作出了一系列承諾及讓步。這種情況下,農產品進口管理的力度較低,對農產品貿易帶來了極大影響。現階段,我國進口關稅較低且結構相對簡單,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相比有較為突出的差異。而且目前我國關稅配額數量較高且種類有限,難以發揮出自身應有的作用。我國現行自動進口許可管理措施的重點集中在監測進口農產品的數量,卻忽視了對進口數量的管控。此外,我國動植物衛生檢疫措施、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夠完善,難以發揮作用。
新形勢下,我國應高度重視農產品貿易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促進各個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存在著貿易信息收集及利用水平低、各個部門信息共享水平低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國應積極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及地區的經驗,整合相關部門職能,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提高農產品貿易信息的利用水平,以此提高農業生產決策的科學性[4]。
當前形勢下,我國應加強進出口監測,及時調整農產品進出口指數,確保其能夠真實準確地反映出農業生產及農產品貿易情況,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可靠依據。在進出口指數調整過程中,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進口量、出口額、價格指數等,從總體、大類及品質
在實際工作中,我國應強化進口調控,注意農產品分類,充分發揮出非關稅措施的作用。國家應注意改進口岸常規措施,從進口農產品的不足入手,規范商品標簽,并嚴格規定運輸條件,實施嚴格的檢驗檢疫制度,設置通關壁壘[5]。國家應注意完善貿易伙伴國出口企業注冊備案制度,并延伸標準控制范圍,改進自動進口許可管理措施,以此規范貿易企業的行為。
2.4.1 推動WTO新一輪談判
近年來,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得到了較大發展,而且國際經濟環境出現了較大變化,原有的WTO規則已經難以滿足當前農產品市場發展的需求,WTO規則改革勢在必行。新形勢下,我國應積極推動WTO新一輪談判,并以我國農業“小規模、弱質性”等特點為出發點,建立新的WTO規則,以擴大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6]。
2.4.2 降低其他國家農產品進口的防火墻
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在市場準入方面較為被動,而且面臨著歐美等國家在關稅措施方面的壓迫,對農產品市場發展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解決這種情況,我國應注意推進WTO市場準入和出口競爭措施,堅持WTO成員取消出口補貼,以此實現不削減國內支持的目的。此外,我國應盡可能不增加特殊產品的配額,建立“防火墻”,保障農業發展[7]。
2.4.3 推動WTO國內支持措施的改革
新形勢下,我國應積極推動WTO國內支持措施改革,倡導設立“小農箱”,以此補貼農業生產,為“資源匱乏、人多地少”的地區及國際提供補貼,并依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補貼標準,以吸引農民可持續利用土地。國家應出于人道主義及對弱勢群體的鼓勵,倡導設立“糧食安全箱”,在滿足“口糧需求”的基礎上對超標準產量進行削減。
2.4.4 推動SSG改革
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發達國家為保證自身的發展優勢,在農產品進口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受到了較大的負面影響。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國應積極聯合發展中國家推動SSG改革,建立SSM,以此應對進口市場份額增加及價格降低帶來的沖擊,保護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發展[8]。
2.4.5 促進微量許可的產品間融通
現階段,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微量許可方面并不針對特定產品,只是對農產品總量進行約束,而我國微量許可方面對特定產品及農業補貼總量進行了詳細約束,補貼的靈活性大幅下降。為應對歐美國家降低我國微量許可的要求,我國可以堅持維持現狀,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對微量許可進行調整,要求各成員國同時對微量許可進行調整,或是以調整微量許可來消除對特點產品的約束[9]。
當前我國農產品貿易面臨農產品進口不斷增加、國際農產品貿易體制及政策不斷完善等突出問題,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發展并不理想。新形勢下,有關部門應正確看待農產品貿易面臨的挑戰,注意分析導致相關問題出現的內在原因,積極推動農產品貿易改革,以此加強對進口農產品的監管,減少國際農產品對國內農產品市場及農業生產帶來的負面影響,推動我國國內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