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雷 坤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528000)
2021年3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明確指出,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低碳農業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之一,受到學界和業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黃守宏(2021)[1]認為,農業貿易與新發展格局“推動綠色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的新要求有緊密聯系,其發展之路探索和效益提升是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措施,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張默和孫科(2021)[2]指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是擴大對外開放程度,謀劃未來的高水平開放,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環境以及減少資源消耗。當前,學者對于農產品貿易、碳減排的影響存在不同的意見,高贏和馮宗憲(2018)[3]通過對32個國家的貿易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指出對外貿易促進了貿易雙方低碳發展效率的提升。Rhee(2006)[4]研究發現,中國長期屬于農產品貿易的碳凈進口國,農產品貿易給中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楊桔和祁春節(2021)[5]認為,由于農產品貿易對碳減排的影響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差異,研究成果不能一概而論,農產品貿易因其與碳排放的緊密聯系而更易遭受綠色壁壘。研究農產品貿易碳減排路徑,推動農產品貿易的綠色轉型發展,對廣東省農產品貿易的高質量發展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據國家統計局核算數據可知,2020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10 760億元,同比增長2.3%,第一產業增長4 769億元,同比增長3.8%。因經濟強省、農業農產品種植強省戰略實施,廣東省農產品貿易非常發達,有必要對廣東省農產品貿易的現狀作出進一步分析。
廣東省擁有位置絕佳的港口資源,氣候條件佳,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域,農產品貿易具有極佳的自然生態環境。隨著跨境電商和國際物流快速發展,廣東省農產品貿易規模逐步擴大。歷年《廣東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5—2019年,廣東省農產品貿易總規模呈明顯上升趨勢,進口總額由2015年的1 108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2 160億元,增長近1倍,出口總額由2015年的537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680億元,增長約0.3倍。
廣東省農產品進口呈數量大、增速快的特點,增長率遠遠超過同期出口水平。廣東省農產品貿易具有較大的逆差,且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廣東省農業產品出口量遠低于進口量,與廣東省農業發展的地位有所不符,并且隨著經濟發達國家紛紛實施政策支持農產品種植技術研發和創新,國際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國際市場對農產品的種類、質量、運輸等提出了更高的低碳綠色要求,給廣東省農產品進出口結構改善增加了難度。
據歷年《廣東省統計年鑒》顯示,廣東省進口的農產品主要由糧食類農產品、果類農產品和食用植物油。其中,進口的糧食類產品主要包括稻米、大米、小麥等,在2006—2010年,廣東省進口大米量占全國大米進口總量的80%以上;2016年,全國大米進口總量356萬t,廣東省進口大米193萬t,占全國總量的54.27%。食用植物油的進口額近年來有所下降,以棕櫚液油為例,2012年其進口額達到10億美元,為最高值,到2016年,棕櫚液油進口額僅為4.9億美元,降幅明顯[6]。
廣東省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省份、對外貿易的標桿地區,但是廣東省農產品生產種植呈現出品種少、品牌效應不佳以及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等特征,這導致廣東省出口農產品附加值低。隨著經濟快速增長,廣東省進口農產品的數量和金額出現爆發性增長,然而出口農產品的數量和金額卻增長緩慢,與廣東省經濟強省和農業大省的地位不匹配。隨著電商平臺和國際物流的迅猛發展,廣東省農產品主要出口對象依然局限于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地區,未能突破地域限制向發達國家大量出口。
低碳農業作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低碳農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必經之路。此外,國際經濟和貿易發展格局中綠色貿易壁壘逐步增多,采取碳減排措施應對低碳貿易壁壘刻不容緩。近年來,廣東省低碳農業在全省范圍得到了積極推廣,并且還在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從短期來看,碳減排的廣泛實施容易誘發新的綠色貿易壁壘,對廣東省農產品出口的市場規模和利潤空間形成打壓;從長期來看,實現農業產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有利于提高廣東省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國家實施高質量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后農產品貿易開展的先鋒,更應該做好表率,加大實施農業碳減排力度,提升農產品貿易質量,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碳減排對農產品貿易的抑制作用,主要通過產品綠色標準、企業生產經營模式、產業結構和發展水平等方面反映出來。
第一,世界范圍低碳農業理念的推廣,促成了形式多樣、數量眾多的貿易壁壘,低碳發展的標準多由發達國家提出,發達國家的監督和生產水平遠遠高于其他國家,導致發展中國家的農產品難以達到質量和碳排放標準要求,農產品貿易發展受到阻礙。
第二,碳減排政策的推廣將影響農產品出口市場規模和產品結構。以廣東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為例,主要出口商品中,水產品相較于果類和生豬類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然而由于水產品碳排放更高,廣東省水產品向發達國家的出口量就會減少,不利于貿易結構的改善和生產技術的創新。
第三,由于廣東省農業集群效應弱、標準化程度低,國際性低碳農業標準實施會進一步擠壓廣東省農產品的出口空間和出口量,并且隨著綠色消費理念的大范圍推廣,消費者也傾向于選擇碳排放更少的產品,對高碳產品的消費量將減少,這將導致廣東省能夠向發達國家和地區出口的農產品數量減少。
碳減排對農產品貿易產生的促進作用,往往是通過產業政策、貿易政策進行傳導形成的。同時,低碳農產品貿易對國際農產品市場產生巨大影響,消費者和客戶對低碳綠色農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應以國際農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來動低碳農產品的供給[7]。廣東省通過碳減排目標的制定和有關低碳政策實施,對農產品貿易轉型有促進作用。
一方面,政府為實現碳減排目標,出臺有效激勵措施,提高農業集群化、規模化以及標準化水平,提升碳減排空間,提高廣東省農產品對國際標準的適應能力。例如,農業部門可以根據化肥、農藥使用量、農作物碳排放量的大小,制定相應的碳排放標準,此項措施將高效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發展。
另一方面,碳減排目標的實現過程中,將加速落后生產技術和低附加值的高碳產品的淘汰速度,擴大高附加值的低碳產品的種植規模,革新種植生產技術,在生產的各個環節實現節能環保,達到碳減排目標,從而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優勢。
中國農業碳減排尚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認識不足、研發不足、技術不足、政策支持不足等問題。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強省,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存在很大逆差,在適應碳減排目標、推進農業產品綠色轉型的發展道路上面臨許多挑戰[8]。
近年來,發達國家制定的低碳農業標準不斷更新,而我國在碳排放標準起步晚,在碳減排監督措施、管理技術和認證方式等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發達國家已廣泛構建制度框架,并著手研發新型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這拉大了我國同發達國家農產品生產效率的差距。
此外,西方國家可以利用國際供應鏈將制造業、農業的生產過程轉移到國外,并且利用豐裕的資金和政策扶持自身低碳農業的發展。而廣東省為了改善農產品貿易逆差,需要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隨之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在碳排放市場約束、政策約束不夠強的情況下,農業生產經營從節約成本出發往往缺乏碳排放的自我約束動力。個別地區政府為追求經濟發展速度或者經濟總量,容易放寬碳減排的標準,相比西方國家,我國的許多地方政府推動碳減排的意愿并不強烈。農業產業綠色轉型涉及的要素很多,包括政策、技術、資金、人力等,問題較多,導致進程緩慢。因此,農產品貿易會經常遇到進口國家設置的綠色壁壘,從而阻滯了廣東省農業發展。
廣東省農業產業生產集群化和規模化程度較低,多以家庭、小作坊為生產單位開展小規模種植,在小規模種植中,會使用大量農藥和化肥,帶來較多的溫室氣體排放。由于我國農產品農藥使用標準與發達國家地區標準存在較大差異,在農藥殘留問題上容易受到制約,加大了農產品出口的難度。廣東省農業勞動力充足,農業產品生產依靠大量勞動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難以在短時間轉型。廣東省作為經濟第一強省,有眾多生產種植和農產品貿易企業,企業對于優化要素配置、提高科研創新的意愿較低。發達國家碳排放標準帶來的杠桿效應也導致企業大多沒有向發達國家出口農產品的強烈意愿,且企業追求經濟中高速發展的要求使得企業難以優化碳減排目標的實施路徑。
在逆全球化日益加深背景下,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的國際貿易。為了維持在海外市場的價格優勢,許多出口農產品的國家只能選擇降低農產品的價格。這導致廣東省農業種植利潤空間進一步收縮,加劇了農業從業人員向制造業和服務業流動的速度,不利于農業產業整體的產品結構優化和生產技術革新。長期看來,實施碳減排政策以提升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目的不僅無法實現,還會損害廣東省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對此,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措施,有效提高農業生產率、提高作物產量、增強自主生產能力,鼓勵創新使用新技術、新設備,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目前,國際社會公認世界上約有1/5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來源于農業產業。研究了碳減排政策實施下廣東省農產品貿易所受的影響和面臨的挑戰,在碳排放減量的背景下,農產品貿易短期內受到的影響是負面的,主要原因是當下大規模的碳減排與我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生產技術、設備情況都有所不符[9]。但是長期來看,碳減排將促進廣東省農業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提高農產品的生產效率、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值得大力發展。但是,廣東省農產品貿易也面臨著碳減排動力不足、國際競爭壓力大、貿易限制等一些挑戰,結合現實挑戰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完善低碳農產品貿易政策,對促進廣東省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廣東省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有非常積極的作用[10]。
擴大農產品貿易規模離不開農業的集群化和規模化發展。政府需要實施相關現代農業措施,增加財政資金的支持,完善綠色農業制度體系。借助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對外貿易,對部分碳排放量高的進口農產品予以財政支持,并減少省內對這些品種的種植。大力推廣優勢農作物生產,增加產量,提高貿易交易規模[11]。
制定推行更加有效的碳減排政策和專項方案。借鑒國內外成熟的管理制度,并結合廣東省內的具體情況,從碳排放的核算方式、監測方案、排放量測定標準等方面入手,逐步完善和優化省內的碳減排政策。以低碳生活為抓手,在群眾中普及低碳生活的理念,讓群眾建立環保意識,減少高碳產品的消費。扶持一線農業企業,鼓勵改善生產技術,引入高新設備,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鼓勵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為碳減排實施構建良好的環境[12]。
采取內外部聯合的措施。在企業外部,推動企業朝著綠色低碳農業的方向發展,從企業環保制度、人才管理、資金流轉等方面著手加強綠色企業建設。在農產品貿易領域樹立低碳環保意識,規范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農藥化肥投入,實現達到國際碳排放標準,推動農業企業綠色轉型發展的目標。在企業內部,要加大科研的投入,支撐低碳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加強國際創新合作,依照國外設立的碳排放標準,提高企業的生產標準和認證要求,更好地接軌國際社會,擴大貿易空間,提高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