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勇
(湖南工商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湖南 長沙410205)
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最終目標是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設好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美麗鄉村的前提是生態宜居,其次要求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再次是培養農民綠色的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指的是倡導民眾參與綠色志愿服務,引導公民樹立綠色、循環、節約的理念,讓人們在享受綠色生活的同時,自覺承擔共創優美環境的責任,真正實現全民綠色、節約、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1]。
推進農民綠色生活方式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過程。這種生產生活方式的構建貫穿鄉村振興全過程、各領域,綠色化、技術化、現代化生產是“農業強”的根本保證,綠色鄉村生態良好是“農村美”的前提條件,綠色生活方式是“農民富”的持續性因素。
因此,鄉村能否振興,宜居的程度如何,與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水平的程度緊密相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進農村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僅有助于農民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而且有利于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將更多資源分配到農村,縮小城鄉發展差距,促進城鄉發展和諧穩定,有利于補齊我國農村發展的短板,從而讓農民共享社會改革發展的成果,推進鄉村振興[2]。
為了推進農村綠色生活方式、助力實現鄉村振興,各級政府不斷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提升了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同時,農村對于環保科技的應用也日益廣泛,在此背景下,生態環境治理與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進步。但農村仍有生態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在農村垃圾處理的過程中,各地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忽視垃圾分類、受到“二次污染”等問題。農村的生態問題亟須推進綠色生活方式,普及和加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提倡農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是緩解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現實要求。
伴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農民對生活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農村綠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開始顯現,農村地區農民在物質上實現了脫貧致富,對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要求,也逐漸注重生態環境的優化,提出綠色生活方式的要求。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體現在渴望農村恢復山清水秀、環境美好、空氣清新的狀態,希望種植物是綠色、安全符合國家標準的農作物,住上寬敞明亮干凈整潔的房子等。
從當前形式來看,制約農村綠色生活方式構建的主要因素在于農民。第一,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同時我國農村地區環境較封閉,各類信息、教育、思想理念傳播普及速度較慢,大多數農民都具有自給自足、封閉保守的特點,對于新信息、新理念的接受度不高,對于綠色生活理念的意識也比較淡薄,不能從根本上了解并重視綠色生活方式。第二,農民具有文化水平、技術能力以及社會層次等參差不齊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很難形成合力共同達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第三,農村缺乏資源,還伴有相對落后的經濟,大多數農民對農業生產的認知還停留在創造并提高家庭經濟收益的層面,這就導致農民對綠色生活方式缺乏積極性。
目前,各級政府不斷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致力于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農民自身的積極性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生態環境問題仍需重視。第一,水污染問題。農村地區的污水排放主要來自生活用水、養殖業用水、工業用水3方面,污水排放隨意,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第二,技術瓶頸問題。垃圾分類收集后,處理也是個大難題。農村地區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撐薄弱,沒有實行環保企業產業化運營,農村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資源利用、無害化處理在許多農村地區依然還是難題。
新時代背景下,綠色生活方式已成為主旋律,對于推動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農業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依然面臨著一系列困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農村地區的產業較為單一,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其他產業沒有得到發展,基礎薄弱,傳統種植業也出現了機械化程度較低、種植技術落后、集約化生產程度較為粗放、集約化生產程度和水平較低等問題。第二,投入化學品的農業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影響到農產品質量,比如過度使用農藥后,農藥包裝物、塑料薄膜等都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
第一,采用多樣化、簡易化的宣傳方式。理論性的宣傳,對于廣大農民來說相對枯燥,內容的復雜性會降低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綠色生活理念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宣傳,尤其要是采用農民聽得懂、看得明白的方式。比如,可以讓農民以主人公的身份參與到宣傳片的拍攝中;運用口訣、歌謠、順口溜等生動多樣的方式擬定出既朗朗上口又能記得住的宣傳標語及生活指南;在村里播放接地氣的生活宣傳片,讓農民明白這一理念在生活中的應用方式。第二,農村干部及黨員要帶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發揮榜樣及帶頭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就農村問題談到“要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農村干部及黨員要深扎農村本土,了解村民的生活習慣和特點,要讓農民主動改變生活習慣,踐行綠色生活方式,進而有效推進鄉村振興。
“只有優先發展自然,恢復自然的機能,平衡生態系統,豐富自然資源,人類發展才有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才有滋養下一代的環境”。從根本上來說,污染現象的制造者與受害者都是農民,因此首要任務就是讓農民具有環保意識。
第一,可以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關注農村污染及其治理的問題,同時建立科學完善的公共參與管理機制,讓農民能多渠道參與進來。第二,在調查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治理水污染。比如,在人口密度較大且農戶比較集中的地區建設污水排放管網,集中回收、處理生活污水;在人口密度較小且居住比較分散的地區可建設污水排放池塘。第三,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土壤滲濾和建設人工濕地等方式。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對于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治理,應遵循系統理念,通過提高生態治理效率,進一步恢復和治理生態環境,讓鄉村生態系統健康水平能有一個整體的提升。此外,強化保障制度也是構建農村綠色生活方式的有力舉措。制度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制度越完善,落實越有力,成效越顯著。
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將決定擁有什么樣的生態環境。要想構建鄉村綠色生活發展方式,加快推動鄉村生產方式的綠色化轉型無疑是必由之路。鄉村生產方式綠色化轉型的變革應始終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充分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與科學技術,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的良性循環。
第一,農村地區應加強人才和技術方面的支撐,進一步以產業化運營環保企業,例如太陽能生物集成技術、氣化熔融處理技術、垃圾衍生燃料法等環保方法均可予以綜合運用。同時,要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等效率,將垃圾進一步轉化為資源。第二,要注重調查、因地制宜,采用多種舉措構建符合當地生產要求的生態系統,如浦東合慶鎮的上海元德蔬果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通過對廢棄物和蚯蚓養殖的綜合利用,擺脫過去陳舊的生產方式,切實推動了鄉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
新時代開啟了新的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這一新征程中,鄉村振興戰略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要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應立足鄉村實際,挖掘鄉村發展動力,遵循發展規律,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