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嘉
(中共烏海市委黨校 內蒙古 烏海016000)
烏海市長久以來一直飽受環境問題的困擾,在經濟發展中先天性的“重工偏煤”,致使烏海市在20世紀90年代環境問題極其惡劣。近年來,烏海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持續推動城市全面綠色轉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排頭兵”。經過20多年的不斷探索已經彰顯初步成效,逐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主要成就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4點。
為破困局,思想先行,為了更好地改善環境質量,推動生態建設,烏海市始終響應中央和自治區的相關政策,以科學理論為指引,以先進觀念為突破,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長足進步。
一方面,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精神指示,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理論指引,堅持繪好“藍天碧水”優美藍圖。
另一方面,在全市形成良好的生態氛圍,從“生命、生存、生產、生活、生態”5方面共同發力,在學校、企事業單位著重普及生態知識,樹立起市民生態危機感和生態憂患意識,進而形成全社會攜手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態勢[1]。
生態問題的出現從內核而言絕不僅是環境破壞,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經濟結構布局不合理。烏海市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表面看是生態環境問題,深層次還是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問題[2]。要想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的轉化,必須著重解決資源耗竭現象嚴重和產業結構不協調兩個問題[3]。烏海市在踐行生態文明理念過程中,絕不僅是浮于表面的加強環境治理,更為核心的是要轉變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
近年來,烏海市奉行“關小上大,扶優汰劣”的企業管理原則,加強對企業的監測管理,敦促企業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減少污染排放,對生產粗放、排放超標的企業下令限期整改,對生產落后、耗能巨大的企業進行優化升級。
一方面,烏海市積極盤活現有產能,推動重點產業整合重組,促進傳統動能優化升級整合。
另一方面,從“減”“優”“綠”方面著手推動實現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著力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初步形成了能源供給優質化、能源產業集群化、能源業態多元化的高質量發展態勢。
烏海市是一個傳統的資源型城市,第二產業占比大,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小。近年來,烏海市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在文化旅游產業中充分融入“低碳理念”,在旅游路徑設計、旅游吸引物建立、旅游設施打造、旅游環境營造中都以“低碳”為核心,培育碳匯旅游體驗環境和倡導低碳旅游消費方式[4]。“來沙漠看海”的旅游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在游客量、旅游收入等方面都實現了新的突破,“互聯網+”、電子商務、家政服務、運動健身等新興產業也不斷涌現。
烏海市先后出臺了《烏海市關于規范和管理自治區新型科技研究開發機構的意見》《烏海市專利資助辦法》等一系列具體實施辦法,創建“環烏海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努力推進全市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不斷完善科研課題、項目、資金管理辦法,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能力。一方面,重點扶持烏海化工有限公司、東源科技氫氣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能的循環經濟新能源等項目。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內部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提高能源和物質的利用效率,促進企業向低碳道路發展。
烏海市位于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的交匯處,生態環境脆弱,年平均降水量僅為164 mm,年平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20倍,屬典型的干旱荒漠地區[5]。大氣污染、水土流失、水污染等問題一直是困擾烏海市生態環境的大難題,從21世紀之初到現在,烏海市一直攻堅克難,經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在以下環境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大氣污染曾經是困擾烏海市的最大難題,所以在生態建設的道路上,烏海市率先從整治大氣污染入手。2000年烏海市政府出臺了“跨世紀藍天計劃”,2014年制定了《烏海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在此期間,烏海市在全區率先建立了減排和環境保護工作考核獎懲制度并重獎減排先進,及時向各區和重點減排企業發出減排黃色紅色預警,建立減排倒逼機制,大大削減了二氧化硫排放量。經過多年努力,2020年中新城區海勃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04 d,比2019年增加8 d,比2005年增加215 d[6]。
作為一座傍水而建的城市,黃河是烏海市人民的“母親河”,也是烏海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為了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維護國家北方生態安全屏障、維系黃河水生態廊道功能,烏海市堅持“三水統籌”,開展水生態保護的各項工作,2018年烏海市成為首批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
根據烏海市生態環境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烏海市地表水環境質量穩定達標,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城市黑臭水體持續保持“零”記錄。同時,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水庫清淤沖沙工作有效開展,水資源優化利用取得良好成果。
烏海市大力開展以“增綠、提質、增效”為重點的生態建設,堅持“先綠為主、適地適樹、降低成本、加強管理”的原則,積極綠化造林,加強生態建設[7]。2016年開始,烏海市組織實施了甘德爾山生態綜合治理、龍游灣濕地公園、繞城高速公路移苗等綠化工程,在原有的公園綠地、城區綠化之外不斷增加多樣化花卉景觀,綠化面積不斷增加,實現了荒漠化面積和沙化土地面積“雙減少”的目標,躋身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行列。
經過多年開采,烏海地區曾經的礦區留下多處渣山,地質環境亟待修復。黨的十九大以來,烏海市從政府、企業兩方發力,從試點入手逐步解決礦山治理和修復等問題。2019年制定《烏海市綠色礦山建設總體規劃》,建設起綠色礦山建設的完整體系。目前,全市已經建成14家自治區級綠色礦山,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面積已達11.56 km2。不同企業結合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著手開發礦山公園、特色酒店、光伏發電等項目,努力實現由“渣山礦山”向“綠色屏障”的轉變[8]。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提出堅持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障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在治理環境中顯現出“鐵腕手段”,對破壞環境持“零容忍”的態度。烏海市在近幾年的環境治理中也時刻謹記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用法律捍衛“碧水藍天”。為了更好地與周邊地區攜手共同治理環境,在自治區主導下出臺了《烏海市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在呼包銀榆經濟區第七屆聯席會議上,烏海市與鄂爾多斯、石嘴山市等13個城市共同簽署了《大氣污染防治合作框架協議》,與周邊盟市形成了良好的協作共享機制,讓環保工作在制度的軌道上進一步推行。
當然,烏海市目前的生態文明建設還存在很多短板,生態環境脆弱問題尚未解決,生態建設用地依舊缺乏,庫區水沙治理任務仍然繁重,經濟發展轉型還有待推進。但是作為一個先天條件差、后天起步晚的西部資源城市,烏海市已經在生態環保方面取得了很多令人欣慰的成績。
從“綠色理念”的先行引導到“綠色生產”的不斷嘗試,從對“綠色環境”的深切渴望到“綠色法規”的建設實行,最終在這一片曾經的荒原之上形成了“綠色文化”的良好氛圍。總結烏海市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對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道路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并進一步依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國家戰略,更好地認清自身定位,發揮長處,補足短板,再接再厲,營造良好的生態城市,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生活方式,堅守環保底線,實現發展與環保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