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帥霞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410004)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綠色生活方式的內涵是倡導民眾參與綠色志愿服務,引導公民樹立綠色、循環、節約的理念,使綠色生活、消費、出行、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讓人們在享受綠色生活帶來的成果時,也能自覺承擔共創優美環境的責任,真正實現全民綠色、節約、健康、環保的方式生活[1]。倡導農村綠色生活方式需要認清影響農村綠色生活方式的各類因素,并從實際出發采取解決對策。
農村文明生態建設離不開農村綠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這是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環境需求的重要體現。構建農民綠色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利于緩解農村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滿足農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綠色生活方式的踐行是新時代環境下的產物,也是新時代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所面臨的必然趨勢,對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和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鄉村振興是一項全面且長期的的建設任務,其最終是為了營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麗鄉村。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農村發展基礎不牢固,農村環境差是由于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所造成的,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中國夢不可回避的挑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踐行綠色生活方式。“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
我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入新時代,讓發展成果惠及勞動人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階段目標,也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需要。生態環境與每一位居民有關,推動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農村生態壞境,有利于補齊我國農村發展的短板,把綠色生活理念轉變為農民自覺的行動。
目前,農業、農村、農民在生產和生活方面存在許多生態問題。一些農民為了追求種植作物高產量,獲得更多收入,過度使用化學含量高的化肥農藥,不考慮土地的承載力和休耕恢復期,過度利用土地,造成土壤沙化。為了獲得經濟回報,農村企業工廠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農村地區的水源污染、空氣惡化。化肥、農藥、獸藥、激素、飼料添加劑等的大量使用,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農產品質量整體水平不高,“問題豇豆”“毒生姜”“毒韭菜”等農產品安全事件頻發,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已成為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話題[3],農村嚴峻的生態問題亟須綠色生活方式的推進。
綠色生活方式是農民美好生活的應有之義。但在當下農村綠色生活方式的建設面臨著農民主體積極性較差、農村基層組織疲軟缺乏行動力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方面的問題才能促進農村綠色生活方式推進。
農民的環保意識較弱,缺乏積極性。農民綠色環保意識不強,認識不到綠色生活方式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從觀念上看,由于我國農村地區環境較封閉,各方面教育開展不及時,農民的綠色生活意識落后,加之農民的社會活動范圍比較狹窄,保守性很強,大部分農民又具有自給自足、封閉保守的特點。所以,農民對于新信息、新理念的接受度不高,盡管政府有安裝環保設施和發放環保工具,但是農民更愿意用自己多年習慣的工具和方法,導致環保設施的使用率不高,大部分設施閑置或者是另作他用造成資源浪費。
近年來,黨和政府就農村生態環境、農民綠色生產生活構建提出多方面的指針和建議,但是部分地區的很多制度沒有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中。農村基層組織是深入到國家基層開展工作的黨組織,是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綠色方針得以踐行的主要推手,其聯系群眾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農村綠色生活方式構建的效果。
但是在實際工作的開展中,一些基層組織的工作態度不端正,工作方法不正確,忙于應付各種表面檢查工作,將大量時間消耗在紙面上,沒有盡到基層組織的責任。更甚者,一些基層組織對于環保政策和措施缺乏透徹的理解,對于一些環保信息的解讀不到位,村民難以理解,導致工作難以開展。這就使得農村環保工作進度緩慢、效率低,環保工作開展艱難。
綠色生活方式內化為農民的生活理念,于農民自身而言,可以養成健康良好且環保的生活習慣,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于上層建筑而言,有利于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建設農村生態文明,推進美麗中國建設。[4]因此,倡導農民生活方式綠色化轉變,是促進鄉村宜居的重要舉措。
農民綠色生活方式不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廣大農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綠色生活方式作為生態宜居的先決條件,不僅是農民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而且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有重大的推進意義。環保意識薄弱,綠色生活理念差,是農民在綠色生活方面的欠缺,要從理念宣傳到實際踐行等多角度培養。
第一,理論宣傳多樣化簡易化。理論枯燥性、復雜性的特點,使得農民對環保理論的積極性不高,而理論宣傳也要一改過去的教條式傳輸,要進行多樣化的宣傳。比如,環保部門與媒體宣傳部門協商討論,拍攝針對農民農村的綠色生活宣傳影片,制作與農村生活方式相符合的宣傳手冊和標語,讓農民看得懂綠色生活方式的要求;工作人員要結合農民具體生活方式,從農民的日常生活著手,把復雜問題簡單解釋;技術工作人員把復雜工具分條給農民講解,到農戶家庭、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演示,讓農民學得會綠色生活。
第二,農村干部及黨員發揮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模范帶頭作用。只有他們扎根農村,進入村民生活的圈子,了解村民,帶領村民,村民才會主動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助力鄉村振興。
農民是踐行綠色生活的主體,其自覺參與程度決定綠色生活方式推進的快慢,但各級政府的綠色環保政策指導和基層組織的綠色生活推進舉措是農民自覺參與綠色生活的決定性因素。
一方面,政府需要發揮農村綠色生活方式的指揮者職能,通過制定規劃為農村綠色生活方式構建指明方向。通過制定相應的農村綠色環保規程及要求,規范地方政府、農村企業和各基層組織綠色生活推進的職責和任務。政府要呼吁社會各界力量,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農村綠色生活方式的構建當中。政府要加大監督和獎懲力度,關注農村綠色生活方式構建的進程和效果,通過硬性指標考察基層組織的工作效果,用數據來衡量農村綠色生活的水平。
另一方面,基層組織要積極響應政府的鄉村綠色生活方式規劃,努力解決阻礙農村綠色發展的事務。基層組織要根據上級政府的制度規劃,通過與村民協商制定相應的環保公約,規范基層組織、農村企業和村民的職責與義務,讓村民明確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使農民群體從意識上重視綠色生活,形成綠色生活觀念,共同構建綠色生態文明村莊。
我國政府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農村環保治理辦法,設立與基層組織對應的農村環保部門和環境科研部門,使得農村環保工作有“門”可循,成為系統化、體系化的環保體系。科研部的設立可以將先進的環境治理辦法應用于農村的環境治理過程中,破解農村難以解決的環境問題。
同時,相關部門要健全環保獎懲制度,政府也要通過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來對農業生產者進行約束和規范,引導農民積極采用先進環保的方式科學生產,對環保先進的農村家庭和個人進行相應的物質獎勵,使原先被動的綠色要求轉化為農民自覺的綠色生活踐行。
倡導農村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方針,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實現農民收入高、生活好、棲居詩意、體面尊嚴的美好生活,使農村望得見星空、聞得到花香、聽得見鳥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