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中共寧城縣紀律檢查委員會紀檢監察保障中心 內蒙古 赤峰024200)
從1996年開始,寧城縣委、縣政府把設施蔬菜作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強力推進。歷經20余年發展,寧城縣設施農業總面積3.33萬hm2,日光溫室面積2.15萬hm2,冷棚1.19萬hm2,覆蓋16個鎮鄉(街道)、199個行政村,涉及7萬余戶、17.3萬人。寧城縣建成大城子番茄、一肯中辣椒、八肯中茄子、大雙廟黃瓜、汐子韭菜、右北平食用菌6處面積666.7 hm2以上的園區,64處面積66.7 hm2以上的園區,58個設施農業專業村,是我國北方高原寒區優質反季節蔬菜種植和供應基地。
寧城縣年產蔬菜120萬t,產值51億元,實現農民人均增收5 500元。2014年以來,寧城縣通過生產、營銷、務工等方式,帶動貧困人口9 424人穩定脫貧,榮獲全國蔬菜生產基地重點縣、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縣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從2010年開始,寧城縣結合當地氣候特點,把發展果樹經濟林作為產業結構調整和山丘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經過多年努力,截至2021年寧城縣林果面積達1.61萬hm2,覆蓋16個鎮鄉(街道)、205個行政村,涉及2.2萬戶、9.8萬人,有5個面積666.7 hm2以上的鎮鄉(街道)、38處面積66.7 hm2以上的林果基地,盛果期面積0.55萬hm2,年產果品14.2萬t,產值
7.5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 000元。2014年以來,寧城縣通過生產、營銷、務工等方式,帶動貧困人口1 068人穩定增收,先后獲得全國經濟林建設示范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寒富蘋果標準化示范區等榮譽稱號。
2020年牧業年度,寧城縣肉牛存欄45萬頭,基礎母牛存欄21.5萬頭;出欄肉牛32萬頭,牛肉產量8.32萬t,年度純增效益16億元;存欄1萬頭牛以上的鎮鄉(街道)15個,存欄1 000頭牛以上的村98個;養殖規模1萬頭的肉牛養殖集聚區2處,1 000頭的養殖小區33處,超100頭的養殖場320處。2021年建設養殖規模1 000頭肉牛養殖小區15處。2014年以來,寧城縣以肉牛養殖為重點,帶動17 186名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是全國牛羊調出大縣。
寧城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脫貧攻堅精準施策指導意見》《強力推進設施農業加快發展蔬菜產業的決定》《關于加快果樹經濟林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調整農牧業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性政策文件。
2016年,寧城縣制定了發展設施農業、林果業、肉牛養殖三大主導產業“建設規模、補貼資金”兩個不設上限政策(發展規模不封頂、補貼資金不封頂),極大調動了農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2017年,這一政策優化為“發展規模、獎補資金、考核分值”3個不設上限政策,形成了發展設施蔬菜、林果、肉牛三大產業的常態化運行機制。
2.2.1 構建精深發展的設施蔬菜產業布局
寧城縣形成了“兩河兩路一區”設施農業發展格局,包括以老哈河沿岸為主的日光溫室黃瓜、坤頭河沿岸的硬果番茄、306國道沿線日光溫室茄子、大三線沿線日光溫室辣椒、黑里河國家自然保護區食用菌。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寧城縣設施農業產品銷售更加順暢,開展培訓和技術推廣更加便捷,推動了設施農業快速發展。
2.2.2 打造河川流域高效林果產業帶
以建設精品示范園、觀光采摘園及老果樹改造為重點,充分利用河川流域地理優勢,以每年發展果樹經濟林面積1 333.3萬hm2之勢,重點打造小城子、五化、大城子、三座店4處面積666.7 hm2以上的林果基地,汐子、大雙廟、必斯營子、黑里河、甸子5處面積333.3 hm2以上的林果基地,形成驛馬吐川、坤頭河川、黑里河川、熱水川4條林果產業帶。
2.2.3走區域側重的肉牛養殖路子
肉牛養殖以忙農、五化、必斯營子、甸子、八里罕、黑里河等西南部鎮鄉(街道)為重點,抓大戶,建小區,強基地,形成完善的“西繁東育,北購南銷”格局。以大城子、黑里河為代表的丘陵山區重點發展基礎母牛,為中東部平川區提供優質母牛和架子牛;以八里罕、甸子為代表的平雙公路沿線重點發展育肥牛,成為京、津、唐等大城市優質牛肉活儲基地;以忙農、大明為代表的平川區推行自繁自育一條龍養殖形式。
2016年至今,寧城縣新增設施蔬菜種植面積1.13萬hm2,建成大城子番茄、一肯中辣椒、八肯中圓茄、大雙廟黃瓜、汐子韭菜、黑里河川億袋食用菌6個面積666.7 hm2以上的園區、64個面積66.7 hm2以上的園區。在林果業發展方面,寧城縣建設5個面積666.7 hm2以上的鎮鄉(街道)、38處面積66.7 hm2以上的林果基地。
經過多年努力,寧城縣認證“三品一標”82個,其中無公害企業13家、32個產品,綠色食品企業14家、37個產品,有機食品企業2家、6個產品,有“寧城蘋果”“寧城尖椒”“寧城番茄”“寧城黃瓜”“寧城滑子菇”“寧城草原鴨(鴨肉)”“寧城草原鴨(活家禽)”7件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通過果樹經濟林協會和蔬菜產業協會對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實行統一包裝、統一管理、統一使用。
與山東省壽光市比較,寧城縣設施蔬菜聚集效應不夠,存在季節性斷檔、周年供應不足等問題。這主要是受規模限制和種植茬口限制,設施蔬菜產品沒有形成周年均衡上市,使每年6月、7月、9月凈菜、精菜、包裝菜進入大中城市超市的量較少。
雖然寧城縣蔬菜、林果、肉牛產品質量安全形勢穩中向好,但依然存在源頭風險隱患。由于寧城縣經營模式是一家一戶“各自為戰”,種植管理比較松散和粗放,很難形成統一標準化的種植管理,在農業投入品使用上出現數字和質量不一的問題。
多年來,寧城縣通過項目推廣、外地學習、示范引導等措施,大力推廣新技術,使設施蔬菜、林果、肉牛三大產業的種養及管理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100%。但是要清醒地認識到,寧城縣農牧業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階段,科技水平仍是當前工作最大、最突出的短板,主要表現在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滯后、菜果牛特色農畜產品開發和推廣人才嚴重不足、農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滯后、農民科技素質總體不高、農民對新技術吸納能力不強等方面。
寧城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形勢總體看好,但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問題與瓶頸,突出表現為總量不多、規模不大、運行不規范、效益不穩、后勁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等。其原因在于政策支撐體系不完善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我發展不足。一些經營主體有名無實,一些經營主體成長慢、創新能力較差,不具備開發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和新產業的能力。
寧城縣設施蔬菜、林果、肉牛三大產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程度低、層次淺,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產業前端果蔬育苗和良種繁育能力嚴重不足,終端缺少精深加工企業,縣內市場承載能力較低,外埠市場合作深度不夠,缺少高端銷售渠道。利益聯結機制松散,合作方式簡單,產業融合多采取訂單式農業和流轉承包農業。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將農民利益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益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占比不高。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涉農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探索健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深入推進三大產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調整優化三大產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布局結構。全面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方案,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支持綠色循環立體產業發展,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1]。設施蔬菜產業應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普及推廣優良新品種和標準化種植管理技術,提高產品質量。林果業應建設一批優質果品示范園,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實現果品綠色無公害。肉牛養殖業應鼓勵有條件、有能力、有積極性的企業和個人,建設一批規模不等的家庭生態養殖場,建設透明、可靠的可追溯體系,生產綠色、有機、純天然的肉食品。
加快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政策框架,圍繞產業鏈制定全面、系統的政策,著力推動寧城縣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同時,制定產業融合的標準化建設體系,對涉農企業家和農民開展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產業融合能力。積極引進、培育龍頭企業,促進蔬菜、干鮮果品精深加工和產品研發。蔬菜類把凈菜、保鮮等作為重點,鮮果類把加工果汁、果粉、果干等作為重點,干果類把榛子產品深加工作為重點,包括榛子油、榛子粉等,使產品轉化率達到40%以上。組織產業協會、重點鎮鄉(街道),大力開展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和網絡銷售。
農業科技創新是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 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2]。沒有專業技術的支撐,就沒有農業現代化,難以改變落后的生產力。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要轉變投入補貼方式,不但對基礎設施進行補貼投入,還要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等進行補貼投入,做到向科技要質量、向科技要產量、向科技要效益。在資金投入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級和省級項目投入,增加縣級財政投入。
多渠道了解市場供求,密切關注全國特色農產品市場供求變化,把握規律,在繼續擴大設施蔬菜規模的同時,圍繞市場供求,科學合理安排種植茬口,統籌推進日光溫室、冷棚、露地,確保蔬菜產品均衡上市。鼓勵、支持和引導企業、合作社和經紀人建立配菜中心,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建立高品質“寧城蔬菜”專區專柜,宣傳推介寧城縣優質蔬菜、林果等。積極引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借助“互聯網+”,實現農畜產品線上線下同步交易,進一步拓寬寧城縣農畜產品銷售渠道。
寧城縣在推進現代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同時,應把打造產品品牌作為工作重點,不斷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定和基地認證的規模,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及網絡媒體的宣傳效應,加強對品牌的宣傳。全面介紹實施品牌戰略的意義,選擇正反兩方面案例加以報道,引起關注。積極爭取承辦國家級、省級相關會議,宣傳寧城縣設施蔬菜、林果、肉牛三大產業。積極組織相關企業、合作社、經紀人參加農產品博覽會、交易會,推介寧城縣三大產業產品。充分挖掘寧城縣人文歷史,注冊寧城縣(或赤峰市)蔬菜區域公共品牌,解決“寧城蔬菜”有產品無品牌、品牌雜亂等問題。通過媒體宣傳、舉辦全國會議、在大城市設立專柜、在縣城建立“寧城縣優質品牌農產品展示中心”等手段,加大力度推介寧城縣農畜產品。
寧城縣應進一步提升現代農業發展質量,梳理農業區位、資源、產業、品牌等優勢,突破短板,深挖潛力,尋定位,謀發展,圍繞種植結構調整、三大產業發展等,打造好政策承接載體,全力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和經濟優勢,深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