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寶
(南京市江寧區供銷合作總社 江蘇 南京211100)
農村電商將信息化技術同農產品銷售緊密結合,增加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為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有助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目前,我國的農村電商市場潛力較大,但是我國農村電商發展還存在物流水平較低、專業人才缺乏、品牌建設落后等諸多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和人員進一步探究問題出現的原因,分析農村電商的發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以促進“互聯網+農業”發展模式的落實,助力農業產業振興,助農增收,提高農村群眾的幸福感。
目前,大數據技術飛速發展,物聯網、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農村電商行業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1]。農村電商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引擎,可以促進市場資源配置的優化[2],其能夠通過互聯網及時獲取數據信息,掌握農產品的生產情況,了解消費區域的變化,利用“訂單農業”的優勢,監控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優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農村電商行業不斷發展,農民的互聯網意識日漸增強。如今,我國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放在了廣闊的農村,一些電商企業將傳統農業和現代產業通過健全的網絡基礎設施結合起來,形成“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農村電商行業的興起吸引了許多人返鄉創新創業,同時有助于推進產業的融合轉型[3]。
在實施脫貧攻堅戰略過程中,一些貧困地區生產的農產品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夠的銷售渠道,難以通過出售農產品實現增收脫貧,相關部門需要為貧困人口提供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脫貧道路,農村電商既是一個重要的脫貧契機,更是實現全面脫貧后進一步致富的良機。
農村電商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便利,也為農民提供了便捷、多元的銷售渠道。電商扶貧除了能更好地銷售農產品,還能為部分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提高農民的自主創業能力。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
在信息時代,信息網絡技術在商業活動中的應用范圍越發廣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電商行業的發展,使得電商行業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目前我國農村電商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其規模正在穩步提升。《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指出,至2019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數量已達2.25億人,在網民總人數中占比26%,且呈不斷上升趨勢[5]。
農村振興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除資金投入、人員培養外,我國政府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時,將農村電商視作重要引擎,為了推動農村電商行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關于農村電商的政策。例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等,這些政策提高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為農村電商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6]。
我國地域遼闊,經濟發展呈現不平衡性,由于區域發展不平衡,政府借助農村電商行業推進鄉村振興仍然具有一定的阻力。在電商行業中,不同地區的電商存在著極大的差異。目前,我國農村電商多數分布于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因交通不便、物流運輸難度大,缺少支柱產業。尤其是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區,這些地區位置偏遠、人居分散、冰雪季節長,許多農牧區尚未建有水泥公路,農牧產品的生產規模小,對農村電商的發展造成了極大阻礙。
與城市相比,農村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許多農村地區尚未完善信息網絡,難以保證通訊速度。尤其對于海拔較高的西部地區,曲折的道路加大了物流運輸的難度,不利于發展電商行業。還有一些農村地區因為經濟水平較低,交通工具落后等因素,不具備發展農村電商的條件。
電子商務是一門新型的高新學科,電商人才的培養是實現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雖然我國許多高校已經開設了電子商務專業,但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仍有待更新,大多教學過于注重理論知識,忽略了實踐技能的培養,造成學校培養人才不能與企業需要人才相匹配尷尬局面,導致目前我國的電子商務人才難以滿足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另外,與到農村開展工作相比,更多的大學生選擇進入城市生活、工作,加劇了農村地區高新技術人才的缺乏現象,致使農村電商缺乏專業人才。
農產品品牌的建設是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客戶信任度、增加經濟效益的關鍵途徑。但當前農產品銷售多以小規模農戶為主,缺乏建設農產品品牌的意識。許多農戶受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束縛,采用家族式管理、封閉式發展,使農產品銷售范圍狹窄,產品附加值較低,缺乏市場競爭優勢,導致農民收益微薄,長久如此會打擊農戶利用電商銷售農產品的積極性。
政府應加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推動農村的信息化建設,擴大寬帶的覆蓋面積,同時出臺配套寬帶服務優惠活動,對農民購買電子產品予以一定的政策補貼。相關部門還應積極向農民宣傳各類電子商務平臺,鼓勵農民加入到農村電商行業中,積極改善農村地區的交通情況,構建完善的農村電商物流配送體系,在發展農村電商的同時提升農民的生活質量。
技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構建電商人才隊伍是電商行業發展的必行之路。為滿足電商行業人才需求,我國可從以下途徑進行人才培養。第一,我國應加大電商人才培養力度,成立專業的電商培訓學校,教授農民電商知識與技能,通過出臺補貼與優惠政策鼓勵具有電商知識的新農人返鄉創業。第二,政府部門還可以借助媒體宣傳農村電商的優勢,支持農民加入電商行業,針對行業特點制訂相應的風險應對機制和容錯機制,為農村電商集群化發展創造條件。第三,開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學校應社會所需,與市場接軌,與企業合作,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專業人才。
品牌的影響力直接關系到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量,當地的農產品企業應積極進行科技創新,充分發揮當地的特色優勢,積極強化農產品的品牌建設。第一,提高企業管理層的品牌意識,制定適宜當地農業發展的品牌戰略,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的力度。第二,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品牌意識。大多數農民群眾賺錢心切,認為創建品牌費時費力,因而積極性較低。第三,加大農產品附加值。農業企業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廣新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農產品品質,使其更具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農業企業要在農產品加工、運輸、包裝等方面力求創新,提高農產品的檔次。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電商行業應運而生。新型的銷售模式可直接通過網絡開展選品、詢價、購買等一系列商務活動,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售賣成本。農村電商行業有極大的市場潛力與良好的發展前景,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能解決農產品銷路難的問題,能有效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產業長遠發展,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