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鳳 彭文武
(湖南交通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只有實現了人才振興,鄉村振興才能實現;只有提升農民素質,才能在推行鄉村振興戰略中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因此,要培養大批善于經營、技術水平高、愿意承擔農村發展責任的新型職業農民,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實現農村建設與發展,這也是“三農”問題順利破解的根本要求。因此,推進農民職業化進程,是發展現代農業和加快鄉村振興的現實要求。
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在現今發展階段下,中國的傳統農業產業正在進行向現代化大步邁進,在農業領域中,傳統的粗放式管理、口口相傳的不成體系的技術以及效率低下的農耕工具正在成為過去式,取而代之的是先進技術、現代管理以及高效設備,但這些現代化的方方面面需要人才的支撐。在現實情況中,大部分從農村“走出去”的各種現代化大中專技術性人才,甚至包含農業專業的學生,也不愿意“歸巢”進行相關農業生產工作。如果沒有相關的扶持性政策的引導,農村的空巢化以及老齡化將不可逆轉,以后農村的耕地也會陷入“無人種植”的尷尬境地。所以,如何培養“新農民”,即新型職業農民,這也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五化”同步發展全局,解決“無人耕種”“誰來耕種”“如何耕種”的一項重要決策。這一決策抓住了根本,抓住了重點[1]。
人們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自己選擇的職業,對自己的職業形成了怎樣的信念,這就是職業價值觀,這是人們長期在就職過程中體現出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價值傾向,在整個職業生涯發展的過程中得以體現。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要同時對現有與潛在的農業從業者進行職業觀引領,讓他們建立起對農業與農村的熱愛。在組織農民教育培訓過程中,要鼓勵農民深深的扎根于農村,在生產實踐中提升自我素質,具備工匠精神;對于潛在農民,要激勵他們回到農村,從事與農業有關的職業,大膽進行創新,逐漸成長為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大學畢業生,更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即學而優則農。與此同時,要著重培養優秀的農民合作社創辦者、農場主、企業家等,使更多人能對農民這一職業產生熱愛,在實現自我發展的前提之下,對周圍的更多農民起到帶動作用,助力精準扶貧[2]。
在不同的職業領域,基礎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就業的前提。一方面,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要強調文化素質的重要性。農業農村部表示,到2020年,保證35%以上的農民學歷達到高中程度。另一方面,新型職業農民應該掌握必要的農業常識。他們不僅要對農業產業流程產生足夠的了解,也要精通于農業技術,能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展現自己的才華。與傳統農民相比,新型職業農民最大的區別就是能以新方式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打破一家一戶生產的局限性,拓寬生產規模,積極投入到大生產發展之中。所以,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要增強職業能力與市場發展目標的匹配程度。在培訓過程中,要提升農業從業者的經營能力、營銷能力、生產能力等。現代化農業的快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農業業態,電商、物聯網等都被運用于農業發展之中,農業合作范疇得到了拓寬,新型職業農民要努力適應社會發展,在生產經營中需要與他人合作,也要靈活運用新技術新要素,具備良好的創新思想與較強的創業能力[3]。
隨著消費結構的快速調整,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希望能購買到質量有保證、安全無問題的農產品,得到國家認證的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在全社會的消費量不斷增加,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質的改變。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國家層面要持續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控與管制,不得有任何疏忽。從內在約束看,要增強農業生產者對生產安全與質量的意識,要讓他們感受到強農固農、農業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應該以農產品過硬的品質為前提,增強他們的責任意識,使新型職業農民能順利成為“職業人”。所以,在人才培養中,要把職業道德教育當成重點,使從業者能恪守職業道德規范,形成強烈的愛崗奉獻精神。
在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衡陽市既要拓寬培養面,也要提高準入度,確定合理的培養目標。一是要從整體上提升當前農業從業者的素質與能力,深入農村進行調研活動,使一些參訓意愿強、素質提升需求緊迫、愿意持久地從業農業生產的農民被選拔出來,為他們提供專業化培訓服務,特別要把合作社經營者、種養大戶、農場主等當成培訓重點,向他們宣傳國家的人才培養政策,對他們進行歸檔管理。二是要實現農業后繼有人,鼓勵多年在城市打拼并積累了工作經驗的農民工、掌握著更多專業知識的大學生、在部隊中接受了磨礪的退役軍人回到農村,把他們中的一部分培養成農民創客。
在培訓方式上,一方面要強化現場教學、遠程教學以及新媒體的使用。利用整合全市優秀的師資資源,使農民多渠道獲得教育機會。另一方面要通過參觀考察先進的實踐基地,做到“走出去”,提高新型職業農教育培訓的直觀性。
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是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農民的現實需要是傳統農民轉化為職業農民的內在動力。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內容需要與農民需求相吻合,一是要力求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基礎技能的需要;二是要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技能水平。在培養生產經營型農民時,要以產業為據進行分類培養,對于社會服務型農民,要根據不同的崗位要求組織教育活動,對專業技能型農民進行分類時,要以工程為依據進行,要把農業基礎科學與生產技術整合到一起,參加培訓之后,農民將善于生產、懂得經營,生產與經營規模將不斷拓寬,具備創辦農業企業、合作組織等的能力,使他們中的優秀人才成長為農民企業家,帶領周圍農民致富增收,促進農業發展;三是要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技能水平。在組織農民培訓時,要把各種新技術當成培訓重點。
在組織培訓時,要圍繞農民需求設置課程內容,教育供給方既要滿足農民的技術需求,也要從行業發展、文化建設兩方面做出,對農民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同時,也要圍繞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設置課程,使所有參加培訓的農民都能意識到要想更好地在如今的發展環境下立足,一定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導農民把誠信當成發展的根本,在逐利過程中要講究誠信、恪守職業道德,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環境,在農村有所作為。
要想擁有一大批能真正為農業農村發展貢獻力量的新型職業農民,不能只是把培訓活動當成一陣風,而要結合農民發展需求組織培訓,對于技術型培訓,要以農業生產季節為基點組織,對于素質提升培訓,則要長期開展,創建長效培訓機制。
各個地區擁有的生產資源、氣候特征等有所不同,資源稟賦存在明顯差異,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產業特性。在組織農民培訓時,固然要學習其他地區的經驗,但不能盲目模仿,要考慮到本地的市場特性,提高培訓活動的精準性。要結合農業發展方向、資源擁有情況、人文與生態環境特征等,從多個視角出發,對培訓需求進行梳理,找到能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的方法、形式,更好地體現出本地在生態與區位方面的優勢,設置能促進特色產業發展的培訓內容,滿足現有與潛在農民發展及地區建設發展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