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 靜 徐曉陽
(1.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2.湖南汽車工程職業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0)
隨著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轉折,絕對貧困已經消除,但因貧困人口脫貧基礎薄弱,致貧返貧因素仍然存在,由此引發相對貧困的問題仍困擾著脫貧成果的穩定。特別是一些地方的脫貧群眾主動性不足、參與度不夠、思想主觀性不強,即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不足,這既影響了當前穩定脫貧成效,也不利于長期穩定脫貧,而且還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因此,必須充分調動脫貧群眾自身的主動性、參與性和積極性,在思想上革除“等、靠、要”的心態,喚醒貧困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的思想自覺和內生動力,從根本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困擾。習近平同志指出,沒有內生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1]。
1.影響穩定脫貧內生動力的外部因素
(1)鞏固穩定脫貧成效基層尚缺乏新的思路和方法。一是干部思想陳舊。在2020年后的新發展階段,一些干部的思想仍停留在扶貧脫貧的初級階段,沒有吃透黨和國家穩定脫貧的有關精神,而是急功近利想方設法從容易出成績、出成效的物質幫扶出發,對見效慢風險較大的具有潛力的事項缺乏斗志,有畏難情緒。二是工作方法老套。一些基層扶貧干部仍然認為,鞏固脫貧就是簡單的給錢給物,上一些缺乏技術含量且簡單的項目,沒有長遠之計,沒有深挖“窮根”,助長了少數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三是創新意識不強。在鞏固脫貧成效過程中,一些貧困地區沒有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地制定穩定脫貧政策和工作方略,從而導致工作沒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鞏固穩定脫貧成效尚缺乏正能量的浸潤與影響。在現代文明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今天,農村一些地區嚴重缺乏文化熏陶,貧困戶價值觀扭曲,導致鞏固穩定脫貧喪失精神依托。一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缺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凡的教育內涵和價值取向,但在農村一些地方傳統文化存在供需不符、青黃不接、傳承不力的問題,貧困農戶未能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精神動力。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深入不夠。在有些農村地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不到位,流于形式,未能深入,部分農民缺乏這種正能量的浸潤與影響。三是地區文化向上精神缺失。通過幾輪脫貧攻堅的實施,脫貧農戶成了扶貧的重中之重,越是“貧困”,越是“老弱病殘”,就越受重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低收入群體價值追求的錯位[3],同時也導致有能力脫貧的和一些處于絕對貧困線之上但收入較低的邊緣戶貧困戶選擇消極脫貧,以享受國家的補助政策。
(3)鞏固穩定脫貧成效尚缺乏專業技術指導和培訓。一是缺乏專業農技干部。目前,縣、鎮、村三級多數干部只懂行政管理,而不懂農業專業技術,從而導致對農業技術指導不力,難以幫助貧困戶發展農業生產及農業產業。二是缺乏扎根農業的農技人員。農業的發展,特別是貧困戶穩定脫貧,必須依托廣大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依靠農技人員扎根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才能切切實實幫助他們、培養他們,使他們迅速掌握新技術和新技能。
2.穩定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內部因素
(1)脫貧農戶缺乏主體積極性。一是不主動參與扶貧項目或參與度低。政府的扶貧項目到村到戶實現全覆蓋、全過程,但農村貧困戶主動了解和參與這些項目的意愿比例相對較低,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二是參與技能培訓的主動性不夠。盡管政府安排了專項資金,培訓費用、交通費用等全免費,有的甚至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和職教教師直接到當地村社進行培訓,但貧困戶參與度較低,沒有主動參與培訓的積極意愿。三是主動信貸用于致富的較少。鄉村貧困戶有好的脫貧致富項目但又缺乏啟動資金的,可以通過小額信貸貸款解決,而實際上,由于需承擔信貸風險,大多數貧困戶對扶貧小額貸款的意愿很少,這也反映了貧困人口的脫貧內生動力不足。
(2)脫貧農戶缺乏精神動力。一是個別農戶精神懈怠,存在依賴心理。在脫貧過程中,有些地方由于存在急功近利、突出政績,脫貧戶無論做與不做、做好與做壞,沒有形成激勵和動力機制,政府主導一切,致使部分脫貧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對國家政府的補貼和保障形成了心理依賴。
二是個別農戶好吃懶做,缺乏主體意識。由于扶貧政策的導向,部分脫貧戶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陳腐思想,還有的拈輕怕重,視國家的扶貧幫困為理所當然,躺在扶貧建檔卡里不愿意脫貧,享受政府各種補貼,意志消沉,缺乏主體意識。三是有的農戶家庭變故,喪失精神支柱。部分脫貧戶因家庭原因,比如大病、喪偶、單身、年老體弱等因素,缺乏精神支柱,缺乏對生活追求,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缺乏主體意識。四是部分村民教育程度低,培訓意愿不強。脫貧戶普遍文化程度較低,接受新技術、新技能培訓的能力差,接受培訓意愿也不強,對“自我觀”的實現缺乏內生動力。
新發展階段鞏固脫貧成效,從根本上解決相對脫貧,其難度更大、要求更高,必須深刻領會和貫徹黨中央對新一輪脫貧攻堅的具體要求,提高認識、轉變思路。一要創新工作思路。各級基層政府要轉變已有的傳統的給錢、給物、給項目的片面的急功近利,求短期見效功利性強的扶貧思想,要用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思路來鞏固貧困群眾脫貧成效。在幫扶過程中,結合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在狠抓物質幫扶的同時,因勢利導,補足精神之“鈣”,強化自主意識。二要創新運行機制。各級政府在幫扶過程中要改進工作方法,運用激勵機制,通過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推進創新幫扶措施與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以創新機制提高脫貧群眾自我發展的信心和主觀能動性。三要創新工作方法。基層干部要真正把扶貧工作落到實處,要做脫貧群眾的貼心人和暖心人,用心用情感化人,做到與之“同吃、同住、同勞動”,教育和引導他們通過自己辛勤勞動脫貧致富。
一是推動鄉村教育全覆蓋。“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徹底改變脫困群眾返貧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應加強對中老年實行鄉規村規的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引進職業教育優質資源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要保障青少年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把好的教育資源向鄉村傾斜,使廣大教師和當地學生不流失、不輟學;盡量拓展高等職業教育對貧困群眾傾斜,使他們的子弟能學有所成,提高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建立教育扶貧激勵制度。對于貧困群眾家庭教育比較突出的進行扶貧獎勵,對貧困群眾家庭做出貢獻的學校教職員工和領導以及教育扶貧聯絡員進行獎勵,設立教育扶貧專項獎。積極開展送教上門和“扶學扶智”活動,幫助貧困群眾家庭孩子進行課業輔導、心理疏導和成才教導,使他們樹立以“智”脫貧、健康向上的品質。
要根據新發展階段農村現狀和需求,準確把握農村文化建設的實質,創新文化建設發展思路,弘揚先進文明和傳統優秀文化,通過扶志引領提高脫貧群眾強大的精神動力。一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利用農村小廣播、職業培訓和扶貧工作者大力宣傳社會主義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弘揚傳統優秀的地域文化。大力挖掘和弘揚地域傳統優秀文化,傳遞優秀文化基因,樹立德治之魂;充分利用農村門前“三小”,即小舞臺、小書屋、小廣場等資源,豐富鄉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用充滿正能量的文化生活提升全體村民特別是脫貧戶的精氣神。三是提升脫貧人口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和宣傳作用,通過抓黨建促鞏固脫貧成果,團結帶領脫貧群眾樹立主人翁精神;通過設立紅黑榜,表揚先進,鞭策后進,樹立鞏固脫貧先進典型,弘揚勵志榜樣,激發和提升貧困群眾鞏固脫貧的主體性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