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亞琴
(臺州科技職業學院,浙江 黃巖 318020)
傳統村落傳承了中國的農耕文明,包含著傳統的生產與生活,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詩意棲居”的現實表達,青山綠水、農村特點、鄉土味道、鄉村風貌等各具特色的場景形成了人們記憶中獨有的“鄉愁”,作為“鄉愁”載體的鄉土文化,由各種鄉村意象構成。鄉村意象是人們從想象層面理解鄉村的“人”和“地”,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圖像”。其主要表現為鄉村景觀意象和鄉村文化意象,這些意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共同構成了人們心中的“鄉愁”,銘刻著村莊的發展歷史,承載著一個社群的共同記憶,也構建成了人們心目中的“鄉土記憶”。
立足鄉村意象基于鄉土記憶視角,從文化的角度看鄉村全域性規劃,能增強鄉村活力,抑制鄉村衰退,保護鄉村獨特性,為鄉村振興提供文化動能。鄉村意向包括自然存在的承載鄉土記憶與典型精神的樹石山水等鄉土文化意象,如古樹名木等,以及作為人文遺產類的鄉土文化意象,包括顯于鄉村或隱于山林的古建遺存、傳統建筑、傳統村落以及農業文化遺產、地方特產等。這些每個鄉村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意象,形成了我們記憶深處標識化、表征化的家鄉形象,成為構成“鄉愁”獨有的鄉土記憶,也成為鄉村振興過程中有效推動鄉村發展的獨有資源,能有效防止發展中“千村一面”的現象的出現,使鄉村在發展中呈現出其獨有的競爭力。
但是,鄉村文化遺產具有跨越歷史時間長、文獻資料記載有限等特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鄉村獨有的景觀和文化遭到破壞,鄉村意象正在逐漸模糊甚至喪失,承載著鄉愁記憶的鄉土文化意象,正面臨著被損毀、破壞甚至消失的危險;同時,由于鄉村文化意象種類多、分布廣、數量大,很多鄉村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及重視等原因,沒有“摸清家底”,無法其進行有效保護和很好地加以開發利用。缺乏保護主體和保護動力,是鄉土文化意象面臨消亡危機的重要原因。
以傳統村落為例,在傳統的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困難和問題也不斷出現。有些地方對傳統村落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的認識還不夠到位,存在對傳統村落旅游破壞性開發的問題等。因此,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改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要保護好歷史文化名鎮(村)、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文化遺產、古樹名木等。但當前承載著鄉愁記憶的鄉土文化意象,正面臨著被損毀、破壞甚至消失的危險。怎樣通過保護和利用,活態再生歷史文化村落,讓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而不是被破壞性地開發,或者僅僅只是修復性保護,已成為當下鄉村振興背景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傳統村落的保護也不僅僅是簡單的保護或者修繕古建筑,更重要的是要保護“留得住鄉情、記得住鄉愁”的鄉村生活,再造融通歷史和當下的活態鄉村生活。因此,基于通過打造鄉土記憶,助推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的現實的意義。
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高水平推進美麗城鎮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實施品質提升行動,彰顯每個地方發展的人文特色,強化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與科學利用。作為浙江省地級市的臺州市,歷史文化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在臺州的3000多個行政村中,被認定為歷史文化村落的就有201個。臺州的古村落不僅是傳統中國鄉土生活的現代延續,還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2019年4月,對古村落進行數字化保護、整體化保護和活化保護進行研究的“臺州古村落數字記憶建設研究”項目已經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因此,以臺州為例,用文化的眼光看鄉村,立足鄉村意象基于鄉土記憶視角,通過各種鄉村意象,構造屬于鄉村的獨特的鄉土記憶,充分發揮其增強鄉村活力,抑制鄉村衰退以及保護鄉村獨特性的作用,為鄉村振興注入其獨有的文化動能,可以為鄉村文化振興研究提供參考。
鄉土記憶由各種鄉土意象匯聚而成,其中,農業文化遺產,是由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而來的一種農業生產體系,是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文化景觀。以中國著名的“楊梅之鄉”臺州市仙居縣為例,全縣有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楊梅樹13000多棵,形成了作為仙居鄉土記憶重要表現形式農業文化遺產的古楊梅樹群復核種養系統。古楊梅樹群在成功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后,又積極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古楊梅林主要分布地之一的楊岸村,希望利用申遺契機做好古楊梅樹群的保護工作,專門修建游步道,對楊梅進行掛牌,并落實了專人管護,實現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并重,更好地挖掘楊梅的風土文化,煥發古楊梅樹群的歷史價值,同時也能實現鄉村振興,直接增加農民收入。但對古楊梅樹的摸底普查以及使楊梅特色發展與生物多樣性融合發展,需要從基層到鄉鎮、縣,從村民到專業人士一起努力,對古楊梅樹這種承載當地獨有的“鄉愁”的鄉土記憶予以重視,并真正進行開發保護和利用還有一個過程。
因此,立足意象構建鄉土記憶,通過從基層到鄉鎮、縣區及專業人員認真排查“摸清家底”,真正掌握家底,以鄉土記憶為立足點,加大對鄉村文化意象的保護的宣傳力度,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加以開發利用,把它與文化游覽、鄉村公共文化活動等結合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其獨有的文化動能也就成為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新時代的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推動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既要要充分尊重鄉村群眾的主體性,也要合理挖掘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增強鄉土文化吸引力,加強對村落古跡的保護與修繕力度,創新傳承和保護鄉土文化的方式與載體。
“數字鄉村”也就是用數字技術保存臺州的“村落記憶”,將鄉村文化數字化。通過數字技術,以村莊人文傳承為內核,重塑一個勾連村落歷史、現在與未來的數字空間,構建可在網絡空間長存的村落文化記憶。部分古村落如高遷通過“臺州古村落數字記憶建設研究”項目已經有“高遷村數字記憶”,但更多的古村落和傳統村落等并沒有屬于自己的數字記憶,需進一步推進鄉村“數字記憶”建設,通過數字平臺和數據庫的建設,打造“數字化”的鄉愁。
打造會講故事的鄉村,進一步做好“鄉村記憶保護項目”,既“活化”鄉土記憶,又使鄉村有了能代表自身的文化符號,形成其對外宣傳的“金名片”。要更好地珍惜鄉村的文化價值,并通過這一過程為未來鄉村規劃創造一種文化標識。鄉村靠記憶而延續,“故事鄉村”不僅記載著鄉村的形成、變遷和發展,也存續著鄉村的文化與個性。
對尋找鄉村最具代表性的記憶項目切實地加以保護。在浙江省首批35個鄉村記憶示范基地和臺州市檔案館現有的“一村一檔”古村落檔案數據庫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歷史文化村落尤其是部分容易被人忽視的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挖掘整合記憶資源營造農村整體文化氛圍,并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激發農民作為鄉村主體的內生動力。
味覺記憶是人對家鄉食物的特殊感情,飲食勞作的過程,也是潛移默化地記住“鄉愁”的過程。在家庭勞作中,一起用簡單的食材做出美味的過程,是鄉間日常生活,也構成了基本的民間鄉土文化。人們家風和家教常常就在繼承家族飲食文化的過程中得到傳承。
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旅游特色發展,加強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利用,其中鄉土美食文化,是鄉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食物與民族習俗的關系,與制作食物有關的炊具器物等,都是一個地方的人文歷史的載體。味覺記憶中包含豐富的家族人文記憶和民間生存智慧。因此,整理匯總地方獨具特色的美食,通過鄉土美食里的文化記憶,以“味覺記憶”彰顯當地特色文化,凸顯鄉村獨特魅力,助推鄉村發展。
通過“數字鄉村”“故事鄉村”“味覺鄉村”等為抓手,形成鄉村獨特的“村落記憶”,作為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和對外宣傳的“名片”,形成鄉村發展的文化動能,在美麗鄉村示范村帶動下,打造東南西北中的美麗鄉村組團,下好“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助力鄉村精細化管理和環境系統提升,推進鄉村善治,打造文化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