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聰微
(陜西自然資源勘測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國土空間是國民生存的場所和環境,也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從可持續發展與全局視野出發,提出“要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為優化各種要素的配置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南??臻g總體格局優化是城市貫徹落實多重使命要求、科學合理高效配置國土空間資源的核心關鍵內容,是支撐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效發揮“承上啟下、統籌平衡、指導約束”作用的重要途徑[1]。
潼關縣位于黃河中游大拐彎處,陜西省的最東部,東與河南靈寶毗鄰,西與西北分別與華陰、大荔接壤,南與洛南以及秦嶺為界,北與山西芮城隔黃河相望。全縣行政轄區面積427.35平方公里,轄城關街道辦事處、秦東鎮、太要鎮、桐峪鎮和代字營鎮4鎮1街辦,28個村社區??h域地貌南高北低,跌宕明顯,呈臺階狀。由南向北分為秦嶺山地、殘原溝壑和黃、渭河谷三種類型。
潼關縣整體空間布局在生態、農業、城鎮等三類主體功能空間之間的關系及邊界有待進一步厘清。根據潼關縣2010-2018年變更庫數據分析,城鄉建設用地呈逐年增加趨勢,持續擠壓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城鎮、農業、生態空間矛盾加劇。北部優質耕地分布與黃渭河谷生態重要區重疊,生態保護與農業生產功能沖突,耕地保護壓力巨大;南部黃金開采區域秦嶺保護區高度重疊,多年的礦產開采對周邊地區生態環境擾動巨大,地質災害頻發,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矛盾多年來一直存在。
縣域城鎮體系逐步完善,形成“一城兩區三鎮”的城鎮發展格局,以潼關縣城(城關鎮、秦東鎮)作為中心城鎮;兩區包括物流園區和循環工業園;三鎮包括太要鎮、桐峪鎮和代字營鎮。然而,潼關縣城鎮化總體水平不高,城鎮化率低于渭南市及陜西省平均水平,主要表現在產業與城鎮融合、協調發展不夠,產業整體規模小,依靠產業吸納人口進城作用不突出;沿黃城市帶產業布局統籌不足,同質化問題比較明顯,物流園區土地集約利用率不高、單位產出效益偏低;循環產業聚集區能力較弱,縣域經濟發展不充分,縣城對周邊村鎮輻射帶動作用不明顯。
一方面,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量、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在全國來說處于較低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縣域高質量發展目標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粗放擴張的城鎮化、工業化導致城市擁堵、承載力減弱,局部環境污染加劇,同時農村建設用地并未隨農村人口減少,而是繼續逐年增加,建設用地粗放利用現象較為突出。另一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分布不均,城鄉差距顯著;農村居民點散布于縣域境內,村莊的空間布局受地形地貌及交通干線影響顯著,耕地非糧化現象嚴重,同時存在零星農用地荒蕪情況。
潼關南有秦嶺,北有黃河,聚齊國家兩大重要生態功能區,屬于國家重要生態保護區域。同時,潼關又是全國有名的黃金產區,礦區多位于秦嶺北麓區域,多年的礦產開采已造成境內部分地區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下降,進一步可能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秦嶺重要生態功能區與礦產開采區域的高度重疊,導致潼關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尤其突出。然而,長期歷史遺留的空間布局不合理、產權不清晰、管理體制不順暢等問題,造成潼關縣生態系統的破碎化、管理的交叉重疊等問題突出,大大降低了國土空間保護的有效性。
總體思路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升縣域國土空間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貫徹落實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要求,守住生態紅線與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兩條底線,以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為抓手,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產空間開發高效、城鄉空間宜居高品質的新時代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格局。
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以及省、市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相銜接,依托潼關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落實國家、省、市主體功能區布局,進一步厘清生態、農業、城鎮等三類主體功能空間之間的關系及邊界,細化各類功能空間布局和管控要求,優化潼關縣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深入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堅守底線思維,以生態保護紅線為核心,優先保障生態保護空間,構建生態安全格局。深入分析潼關縣生態本底資源,突出黃河和秦嶺兩大生態重要區保護修復,堅持生態立縣戰略,筑牢高質量生態底線。結合縣域生態重要性和生態敏感性評價結果,優先劃定核心生態保護區和生態修復區,明確分區范圍面積和分區分類保護管控要求。圍繞縣域內自然保護地建設,堅持自然恢復為主、工程恢復為輔的原則,修復重要生態屏障、廊道和網絡,形成連續、完整、系統的生態保護格局和開敞空間網絡體系,維護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
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農業發展空間,提高耕地綜合產能,持續提升糧食供給能力,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分析潼關縣現狀耕地數量和質量等級、宜耕后備資源潛力,結合農業發展基礎現狀,按照“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生態有改善、布局有優化”的總體思路,合理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劃定各類農業生產功能區,分區指引推動規?;a業化、綠色化發展,支撐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
樹立國土安全觀,分析識別潼關縣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源分布區域,開展國土空間綜合災害風險評估,制定全域綜合防災減災分區控制和治理措施,統籌布局各類防災減災設施,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貫徹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針對潼關特定的發展階段、自身的資源稟賦、現狀發展格局,以促進城鄉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優化國土開發結構,統籌城鄉空間格局[2]。結合潼關縣城鎮建設用地適宜性評價,統籌布局城鎮發展區和鄉村發展區,分類提出各類資源配置的重點方向和重點地區。
科學研判未來城鎮發展趨勢,立足潼關獨特自然環境格局,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加強城市內涵挖潛,構建合理高效的城市空間格局[3]。
積極發展中小城鎮,統籌城鄉發展單元,統籌整合、擇優培育,推動鄉鎮差異化發展,發揮重點鎮、特色鎮的帶動作用,優化鄉鎮發展布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實“幸福潼關”發展戰略,以全面滿足人的多元需求為導向,構建宜居城鄉生活圈,營造宜居高品質生活空間格局。全面整合全縣各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彌補短板,提升城鄉交通網絡便利度,構建高效便捷、安全韌性的城鄉生活圈。整合縣域內各類自然和歷史人文資源,構建自然與人文融合共生的特色魅力空間,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通過分析潼關縣以往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為實現新時期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妥善解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各項戰略部署,提出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的思路和建議,劃定各類空間功能分區,引導國土空間結構和布局更加合理高效,對促進國土空間永續利用,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