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寇 濤 王 燕
(榆林市榆陽區水土保持檢查監督站,陜西 榆林 719000)
黃土高原地處黃河中游和海河上游,在黃河和海河流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降雨量少且集中,本身的自然環境比較脆弱,再加上人類長期的破壞,使其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問題突出。該問題已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的主要因素,同時也是我國改善生態環境中的主要部分之一[1]。
黃土高原屬于世界上最大的黃土沉積區,位于我國黃河中游地區,東西長度超過千余千米,跨越多個領域,南北約700千米,其主要特點如下:
(1)黃土高原地區河流眾多,溝壑縱橫,溝壑面積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0%。
(2)黃土高原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降水年變率大,年內分配不均。
(3)地下水匱乏,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
(4)煤炭資源儲存豐富。
1.自然原因
(1)黃土的特性。黃土高原的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分布廣泛。其中黃土多以粉砂顆粒為主、土質疏松,遇水易發生崩解。
(2)降水。該地區降水較少,且季節分布不均勻,在每年的7、8、9月份易出現暴雨。
(3)地質地形。黃土高原屬于地震高發區,易使斜坡發生崩滑。
(4)地表植被稀少。由于受到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破壞,該地區植被稀少,未能起到攔泥蓄水的作用。
2.人為原因
(1)毀林開荒。黃土高原的關中地區有大量的移民,他們為了發展農業,大面積毀林毀草開荒。
(2)輪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當地表土流失、營養耗盡之后,人們便棄荒另尋他處,使原有的土地植被無法恢復。
近年來,黃河的流量和含沙量呈顯著下降趨勢,含沙量與流量多年平均年內流量變化,相對于含沙量變化存在一個月的遲滯。黃河水沙不協調,在2005年以前以水少沙多為主,其中,1980年中期不協調度較低,但仍呈現出顯著的水少沙多狀態。2005年以后水沙不協調表現為水多沙少,汛期水沙不協調,是影響全年水沙不協調的主要原因,每年7月是該地區水沙最不協調的月份。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千米,一般地區輸沙模數為年均每平方千米80000噸左右,部分地區在1萬噸以上。在黃河干流的河口鎮至清澗河之向,皇甫川、清水河、孤山川、窟野河、禿尾河和無定河等支流,輸沙模數可達年均每平方千米2萬噸,少部地區高達3萬噸。輸沙模數在年均每平方千米1萬噸以上的強烈侵蝕區面積達11.4萬平方千米。強烈的水力侵蝕形成黃土高原區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不僅造成該地區肥力降低,耕地面積減少和整個生態環境的惡化,而且流失的泥沙堆積于黃河下游河道中,使河床不斷抬升,泄洪能力逐漸降低,對下游兩岸的威脅日益增加。
近些年,我國一直在進行人工生態林建設,黃土高原已經建設了人工生態林約4.5萬平方千米。但是,由于前期規劃缺乏合理性,導致出現了林分機構單一、生物種類單一、土壤環境干旱化等一系列問題,影響植被發揮作用,難以滿足生態系統下黃土高原的生態文明建設。當地的水分承載力已經無法滿足植被的覆蓋,長期不合理的人工生態林建設已經對黃土高原地區水循環造成影響;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由來已久,現有的人工生態建林無法達到很好的經營維護,生態林的生態功能沒有發揮到最佳;梯田、淤地壩等日常水土保持工程經營維護不到位,同樣無法發揮最佳的生態功能。
現階段,我國已經進入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階段,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理念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做出創新和改變。在新時期生態系統下,要將最新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作為該地區水土治理的指導理念[2]。當前,我國在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上的主要目標仍以增加耕地與減緩水土流失為主,這與生態環境下國家治理水土流失問題的理念還存在差距。新時期在治理水土流失問題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建設生態林、梯田、湖草等系統統籌治理,共同治理黃土高原地區,形成綠色發展的模式,為新時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作出貢獻。
黃土高原傳統的水土治理目標與現今的社會不匹配,存在脫節現象。在新時期生態系統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問題不僅是減少水土流失和增加農業耕地,而且已經升級轉型為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居住環境和經濟收入,形成綠色發展模式。黃土高原傳統的水土治理目標較為單一,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需要作出提高和改善,以達到新時期生態建設的要求。
增加耕地的治理方式增加了黃土高原地區的糧食供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為水土流失治理做出了貢獻,但是對農民經濟的貢獻較低。長期以來,該地區的水土流失問題治理多以政府為主導(投資或補助),因此農民治理的投入積極性不高。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民參與,需要鼓勵農民參與水土流失的治理,優化產業結構,帶動農民經濟收入,提高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傳統的水土流失治理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生態環境系統下水土流失治理問題,應該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技術與理念的創新。生態系統下黃土水土流失治理不僅是為了達到減少土壤侵蝕的、增加耕地目的,同時還要優化生態系統,改善景觀品質和人們的居住環境,從而進一步改善黃土高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要以生態系統下的生態均衡發展為理念,緊跟國家的呼吁,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將治理水土流失問題與生態環境、當地經濟、居民環境等相結合,構建出新的治理模式,完善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問題由來已久,因此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該模式是在大量的實踐基礎上建立的,無論什么時期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性。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技術開始普遍應用到人們生活的多個領域,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借助大數據挖掘、地理空間分析等技術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問題進行改善,在原有治理模式的基礎上,借助科技手段進行分析管理,構建出一套新的水土流失治理平臺。該平臺以山水林田湖草統籌系統為依據原則,在改善水土流失問題的基礎上,加入了景觀旅游、經濟收入、山地災害防治等,將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并實現智能化治理模式。
黃土高原地區屬于我國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的地區,且治理工程量巨大,水土保持工程對減緩水土流失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當前,我國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工程,但在工程質量上仍需要鞏固和完善,提高工程的生態功能。
黃土高原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水土流失問題息息相關,通過水土流失問題的治理,可以提高當地經濟發展與鄉村建設,通過生態林、梯田、湖草等治理方式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相關部門對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農民給予政策支持,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該地區全民參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水土流失工程的質量,優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同時還可以促進農業、旅游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穩定脫貧機制。
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問題較為嚴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當地經濟與生態環境發展。經過長期的水土流失治理,該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水土流失的治理模式。但是,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生態系統下的發展要求。因此,需要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居住環境、經濟發展等,構建出一套新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新模式的建立,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鞏固水土保持工程、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等,符合新時期生態系統下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治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