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巍 張啟華
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315001浙江 寧波
惡性腫瘤作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慢性病因,增加了人們的疾病負擔,嚴重影響居民的壽命和生命質量[1-2],并且也是我國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3]。據數據統計,2015年我國癌癥總發病429.16萬例,總死亡281.42萬例[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某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2017—2019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情況,為本地區腫瘤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措施。
從 “某省衛生健康信息網絡直報系統”獲得某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2017—2019年住院患者住院病案首頁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出院時間、主要診斷及國際疾病分類編碼等。按ICD-10對患者主要診斷進行篩選,然后分類匯總。納入標準:主要診斷編碼在 “C00-C97”范圍內,第一診斷是惡性腫瘤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患者相關信息缺失無法統計者;②調查時間范圍內因同一主診斷重復入院惡性腫瘤患者統計為1個病例。
參考WHO關于年齡分組,本研究依據患者年齡分為0~、45~、60~、≥75歲4個組。采用Excel對數據進行初步統計處理與匯總,定性數據用例數(構成比)表示。
某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2017—2019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共計154 149人次,住院人次逐年遞增,各年份男性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女性,男女性別比1.41∶1。見表1。

表1 2017—2019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性別分布
按年齡分組后,惡性腫瘤住院患者人數隨著年齡增長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惡性腫瘤患者平均年齡(61.74±13.56)歲,其中60~74歲組惡性腫瘤住院人次占比最多(46.92%)。見表2。

表2 2017—2019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年齡分布
順位排列前5位依次為消化器官惡性腫瘤,呼吸和胸腔內器官惡性腫瘤,淋巴、造血和有關組織的惡性腫瘤,乳房惡性腫瘤和男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共計126 368住院人次,占全部出院患者的81.98%。前10位惡性腫瘤住院人次共計150 474人,占全部出院患者的97.62%。惡性腫瘤分類為消化器官惡性腫瘤,呼吸和胸腔內器官惡性腫瘤,淋巴、造血和有關組織的惡性腫瘤構成比大于10%,占比分別為31.26%、19.81%和14.95%。各惡性腫瘤主要疾病分類見表3。

表3 2017—2019年住院患者惡性腫瘤主要疾病構成
前10位住院惡性腫瘤患者中,男性88 225例,女性62 249例,男女之比為1.42∶1,消化器官惡性腫瘤、呼吸和胸腔內器官惡性腫瘤和泌尿道惡性腫瘤男性患者占比均高于女性,淋巴、造血和有關組織的惡性腫瘤女性占比較高。見表4。

表4 2017—2019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性別構成
住院惡性腫瘤患者中,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60~74歲組,共72 327例,占46.92%,其次為45~59歲組,共43 478例,占28.21%。從不同年齡組來看,0~44歲組主要為淋巴、造血和有關組織的惡性腫瘤,其余3個年齡組主要為消化器官惡性腫瘤,共46 041,占全部住院惡性腫瘤患者29.87%。見表5。

表5 2017—2019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年齡分布

?
本研究共收集某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2017—2019年惡性腫瘤住院患者154 149人次,住院人次逐年遞增,男女性別比1.41∶1,惡性腫瘤住院患者人數隨著年齡增長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惡性腫瘤患者平均年齡為62歲,其中60~74歲組惡性腫瘤住院人次占比最多,為46.92%。這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流行病學數據接近,美國約60%的腫瘤患者發于65歲及以上人群,初次診斷的中位年齡為68歲[5]。同樣,隨著我國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人口結構老齡化,老年腫瘤發生率也逐漸升高,為中青年人的11倍左右[6-8]。人口老齡化是導致中國不同人群腫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的主要原因[9]。
前5位和前10位惡性腫瘤住院患者分別占全部出院患者的81.98%和97.62%。消化器官惡性腫瘤位列首位,占比31.26%。其中胃惡性腫瘤在消化器官惡性腫瘤中占比排名第一,為31.22%,其次為肝和肝內膽管惡性腫瘤、結腸惡性腫瘤和直腸惡性腫瘤,占比依次為16.63%、15.19%和15.03%,并且男性多于女性,這種性別構成差異與相關報道一致[10-11]。60~74歲組占比最高,0~44歲組最低。消化器官惡性腫瘤之所以位列首位可能與該市居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結構有關,并且飲食目前被認為是致癌的確定因素之一[12]。有研究表明,在各種腫瘤類別中,消化器官的腫瘤對我國人群所產生的威脅最大,其發病率居于所有腫瘤之首[13]。消化器官惡性腫瘤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針對患者個人,對患者的家庭和社會同樣會帶來疾病負擔,而對于消化系統腫瘤的防治,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和努力。
呼吸和胸腔內器官惡性腫瘤占比排名第二,占比19.81%。其中支氣管和肺惡性腫瘤占比95.64%,并且男性多于女性,60~74歲組占比較高,0~44歲組最低。本研究中排名第一和第二順位惡性腫瘤患者呈現的性別傾向,可能與男性接觸惡性腫瘤影響因素的機會比女性多有關。這與薄立超等[14]、李欲哲等[15]報道的肺惡性腫瘤位居首位不同。因此,應該加強環境治理,減少污染,此外還須大力提倡戒煙,倡導健康生活方式[16]。

合計14 665 100.00 43 478 100.00 72 327 100.00 23 679 100.00
淋巴、造血和有關組織的惡性腫瘤占比順位第三,占全部出院患者的14.95%,其中白血病患者最高(占比為35.00%),其次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其他和未特指類型(占比為30.10),女性多于男性,惡性腫瘤患者構成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遞減,這與李恒的報道一致[17]。提示應把該組惡性腫瘤分類系列疾病方面的醫療重點放在45歲以下人群中,加強健康宣教,注意飲食習慣,注意規律作息,避免接觸化學污染等。
乳房惡性腫瘤在惡性腫瘤順位中位列第四,占比8.34%,其中女性占比19.95%(在女性惡性腫瘤中位列第2位),男性占比0.10%,隨著年齡的增長,乳房惡性腫瘤患者占比逐漸下降,0~44歲組最高,出現了這種年輕化[18]和較大性別差異的現象,這可能與女性特殊的生理機能有關[19-20]。
男性生殖器官和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占比分別位于第五、六位。其中前列腺惡性腫瘤占比98.15%,子宮惡性腫瘤70.22%。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患者逐漸增加,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在<60歲患者中占比最多。
惡性腫瘤分類中除前六名外,其余占比均小于4%,個別惡性腫瘤分類特征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如膀胱惡性腫瘤在泌尿道惡性腫瘤中占比、咽惡性腫瘤在唇、口腔和咽惡性腫瘤中占比中均較高;甲狀腺惡性腫瘤在女性中高發;隨著年齡的增長,泌尿道惡性腫瘤患者人數逐漸增加,甲狀腺和其他內分泌腺惡性腫瘤和眼、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患者人數逐漸減少。此外,其他惡性腫瘤患者分類特征間存在波動。
綜上所述,總體上惡性腫瘤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并且在60~74歲組高發,0~44歲組患者最少。這可能與男性工作、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提示除男、女性特有病種外,就性別而言,男性人群患惡性腫瘤的可能性更大,應注意加強防控;此外,低年齡組患者人數少的原因可能與機體生理機能穩定有關,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而易受影響,由此可見年齡也成為惡性腫瘤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消化器官惡性腫瘤成為威脅本市人群健康的重要慢性病因,尤其是胃惡性腫瘤;其次為呼吸和胸腔內器官惡性腫瘤、淋巴、造血和有關組織的惡性腫瘤。部分惡性腫瘤患者性別和年齡分布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因此,應該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病變并進行相應的處理,提高生存質量。研究結果也提示,需要在將來的工作中注意對人群健康飲食相關知識的合理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