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朋友談及為讀大學的兒子選報了師范專業,“我覺得當老師挺不錯的,有很多家長資源”。另外一位作為中學管理者的朋友無意中提及,“我手頭有很多家長資源,遇到問題時會比較方便”。這樣的表述是我們教育生活中的日常,并且大家也已經習以為常。但是,這樣的表達總讓人有一種感覺,這種人之常情背后藏著某種教育“味道”的改變。社會資源一般都會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當家長成為教育者眼中的“資源”,那么教育者讓渡的“資源”又是什么?這種讓渡對于教育意味著什么?這些問題倘若不去思考,就會成為“存在即合理”;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不禁會“驚出一身冷汗”。無論是教育理論還是政策實踐,大家關注比較多的是相對宏大的教育機會公平,然而,機會公平往往具有“肉眼可見”的公開性和外顯性,事實上,在微觀教育過程中,那些“看不見的手”對教育過程性公平的改變,尤其是具有中國社會文化特征的“人情關系”的改變,更為實在卻極具隱蔽性,因而,更值得引起警惕和關注。
一、將家長視為“資源”,何以成為教育問題?
馬克思曾言,人在本質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學校或者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關系,而且因為教師承擔了育人之責,家長與教師因為學生這一紐帶而建立了比一般社會關系更親近也更具人情味的關系。教師盡力育人,家長心懷感念。然而,當家長被有意識地視為“資源”,利益的考量介入家校關系,這一關系的性質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因為資源往往意味著等價交換,那些成為“資源”的家長并不會白白讓渡手中的資源,他們也會依仗自己的資源而對學校和教師“有所求”。家長基于資源讓渡而形成的特定教育需求的滿足,就會作為一種外部力量改變教師原本的教育籌劃,或者他們會以此爭取教師手中的教育資源。而此時的教師對教育資源的分配,便無法完全按照教育本身的邏輯和規律展開,而要加入人為的改變。如此,教育公平就被資源的交換過程破壞,教育的純潔性就會被污染。
此時,就需要回答和解釋一個問題,教師作為社會人,固然需要建立自己的人脈關系,但是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其與學生家長建立人脈關系的邊界在哪里呢?在人之常情的正當關系和需要警惕的有可能損害教育的“相互利用”的關系之間的邊界在哪里?換言之,對于教師而言,親師關系在何種意義上的跨界就演變成了一個教育問題?這里關鍵性的衡量指標有兩個。一是教師在親師關系中有沒有讓渡教育資源,進而影響教育過程公平;二是教師有沒有因為親師關系而有意識地調整師生關系。如果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是曾經很好地教育了學生而贏得了家長的感恩,進而形成了較為持久的情感性社會關系,這種親師關系是可以理解,也是無可厚非的。
二、將家長視為“資源”,改變了教育的什么?
當教師將家長視為“資源”,就會有意無意地進行“利用”,在這樣的關系來往中,究竟改變了教育的什么呢?
首先,這樣的關系性質改變了家校關系的真誠性。親師之間因為心照不宣的利益互換而形成了功利性的關系,而功利性會直接導致親師關系的虛偽化。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在人家手上”,“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因此,對于教師的需求會千方百計地滿足,甚至以一種不正常的“卑微”姿態來面對,“生怕得罪”。然而,當面越謙卑恭敬,背后越滿腹牢騷,甚至是抱怨詆毀。這就形成了老師們所說的,家長“陽奉陰違”,“當面一套,背后一套”。此時,親師之間因為有學生這個“籌碼”而相互制衡,基于利益考量而建立的關系,破壞了彼此發自內心的尊重和信任,大家彼此默認為“經濟人”而不再訴諸真誠的情感。一旦學生畢業,這種關系的紐帶失效,親師關系也就會瞬間斷裂,從熱情走向冷淡,甚至變成“一地雞毛”的不堪。
其次,這樣的關系改變了師生關系的純潔性,師生關系會因為親師之間的利益關系而淪為“現報型”。師生關系原本是以知識和情感為紐帶建立的,老師無私地傳授知識、付出情感,進而影響學生的人格。然而,當這一關系以另外一種關系為背景而建立,所增加的這條利益的線索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師生關系的感知。兒童的價值敏感性往往超出成人的想象。在這種境遇下,他們感受到師生關系中的微妙,哪怕他們是既得利益者,得到了更多的關照和資源,但仍然會以內心的價值審視和判斷這種關系的復雜性。他們不再認為老師是無私的,也就很難對老師形成單純的感激甚至感恩。功利或者勢利的親師關系,影響和造就了功利或勢利的學生。老師們感嘆,現在的學生都是“現報型”,“教他的時候對你很好,不教了,很快就把你忘了”。這樣的結局的造成,難道僅僅是學生單方面的“忘恩負義”嗎?我們的教育者需不需要反思背后的根源呢?
最后,這種親師關系的性質會因為教師對教育資源的讓渡而遭遇道德輕視,進而令教師失落了道德權威。教師是以自身為工具的人,靠著自己的人格和精神的威信而教育和影響學生。一旦教師在家校關系中跨越了邊界,并且影響到對師生關系的處理,進而扭曲了教育過程,就會遭到學生以及家長的道德輕視。這是一種隱性的力量,消解著教師的道德權威。而學生對教師失去了由內而外的敬重,教師就失去了管教學生的最重要的人格基礎。因此,很多時候教師抱怨學生不尊重自己,在管教學生的時候甚至發生學生頂撞等沖突,這其中有一種彌散的學生對教師群體整體的道德權威的輕視,是值得我們教師反思的。
三、家校教育關系如何實現超越性的建構?
家校關系是一種主體性的社會建構,因此,需要相關的主體乃至社會系統進行相應調整,從而為超越性的純凈的家校關系的建立,進而為公正純潔的教育的實現創造基本的關系基礎。
首先,教師仍需以“清高”立世,恪守教育的倫理原則。在家校關系中,教師承擔著主導性的角色,因此,教師需要找回知識分子精神意義上的“清高”,恪守教育的倫理原則,對自己的道德人格形成高格的自我期待,像珍視羽毛一樣珍視自己的道德聲譽,進而在家校關系中出離世俗和功利,保有家校關系應有的教育品格。回歸教師職業的初衷,無所求、無所待,在單純赤誠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享受職業本身的幸福和價值。不將利益的求取強加在這一職業之上,不用世俗功利的目的綁架這一職業,恢復教師職業本有的純粹。如此,教師雖然會失落現實的物質和利益的回報,卻能夠收獲自我內心的踏實和尊嚴,自認為是一個好老師是對自己最大的精神褒獎。除此之外,教師的自我道德自律所贏得的家長和學生由衷的敬重和感懷,是任何利益都無法換取的精神財富。在這個意義上,教師堅守“清高”其實能夠獲得最大、最高的回報,這一回報是教師的職業尊嚴和幸福所在。
其次,家長也應承擔實現教育公平的責任,共同構建具有教育性的家校關系。家長對教育的高度關注和深度參與,使得家校關系和親師關系成為影響教育的一種重要的關系性力量。然而,目前的家長參與或者家長與教師的互動,更多從“自己孩子”的個體立場出發思考問題,形成一種自我中心的家校關系立場,而且主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等顯性的功利層面,忽視了孩子道德人格的全面發展。然而,家長除了需要關注自己的孩子,還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于家校關系以及師生關系的整體性影響。家長也有義務和責任,推動教育公平的實現,有責任推動良好的家校關系氛圍的構建。因此,家長應該做到講人情而不功利,更多訴諸樸素的情感和真誠的尊重與教師相處,而不應過多強調利益相關的功利性的層面,為了有限教育資源的爭取而破壞教育的規范或規則。最終,正常純凈的親師關系的建立會惠及所有的孩子,包括每個人自己的孩子。
最后,政府需要以社會的系統公平推動教育公平,為家校純凈關系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社會環境。教師之所以會將家長視為“資源”,很多時候是源于教師在整個社會資源分配中的“弱勢”或者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很多教師在社會比較中會參照公務員,認為自己“缺乏人脈”,很多時候“孤立無助”。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生存的本能促使教師有意識地注意到家長的身份地位等,形成了將家長視為資源的意識或者潛意識。因此,如果整個社會在各種資源分配中,都能做到民主平等,形成公平公正的系統品質,包括家長和教師在內的各種社會角色,就會更好地回到職業操守之內,而無需所謂“人脈”,也能形成更為正直坦蕩的社會關系。
教育是建立在關系之上的,原來我們比較關注師生關系,伴隨著家長教育參與意識和能力的加強,以及家長對有限教育資源的競爭性爭奪,親師關系乃至家校關系在整個教育關系體系中的影響越來越不可忽視。然而,教育需要的是具有教育性,能夠推動真正的教育目的實現的關系,非教育性或者反教育性的關系則會產生背道而馳的教育影響。因此,教師、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守護教育過程中各種關系的真誠、樸素、純潔和和諧是一種特別值得注意的教育責任,這是一種無形,卻對教育和學生具有系統性、基礎性影響的責任,不可懈怠、不可無視。
【蔡辰梅,廣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