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懲戒權在我國教育界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由于爭議較大、較激烈,致使當前實施教育懲戒面臨諸多尷尬。教育懲戒權的安全有效行使既可以避免學生受到傷害,對實施懲戒的學校及教師來說也是一種保護。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頒發《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讓教育懲戒權的行使再次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一些教師認為自己終于獲得了行使教育懲戒權的“尚方寶劍”,終于可以放開手腳對違紀的學生實施教育懲戒了。事實上,任何事物都像硬幣一樣具有兩面性,法律也一樣。因為法律既規定了權利,同時也明確了任務;法律既告訴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也告知你哪些行為是明令禁止的。因此,無論是《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還是早已存在的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都在教師實施懲戒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據,同時也為教師教育懲戒權的行使劃下了一道不能逾越的紅線。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依法維護權利,是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的邊界。教師要樹立法治觀念,堅持依法執教,使教育懲戒行為在法律的軌道上有序運行。
一、守住法治邊界
教育懲戒權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依法擁有的對學生過錯行為實施教育懲戒的權利,但教師在實施懲戒時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心理狀態,對懲戒可能對學生帶來的傷害做好預案,從而使懲戒守住法的邊界,合法實施懲戒。教師依法正確地行使教育懲戒權,促進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對維護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教師在行使教育懲戒權時又會遭遇到權限不清、邊界不明、知情渠道過窄等尷尬局面,這就直接造成了有些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產生懲戒行為失范的問題。近年來,因教育懲戒不當所引發的問題時有發生,體罰、變相體罰以及侵犯學生人格尊嚴、侵害學生基本權利等現象觸目驚心,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同時,教師也會因實施懲戒時行為越界受到政紀國法的處理。一旦實施不當懲戒,教師受到處分在媒體上曝光,社會上還有一些教師以“同病相憐”的心態為受處理的教師喊冤叫屈,認為教師的懲戒權應該給予尊重與保護。事實上,實施懲戒的教師受到處罰并非因為其行使了懲戒權,而是因為其行使的是錯誤的懲戒權。法律保護合法懲戒,不保護非法懲戒。究其原因,被處罰的教師和為因非法實施懲戒教師叫屈的教師都是不懂法,缺乏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因此,教師依法行使懲戒權要求教師應當樹立法治觀念,應當引導他們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樹立對法治的信仰,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之心。有些教師越界行使懲戒權的關鍵原因在于這些教師不懂法,不清楚在教育懲戒領域法與非法的邊界。因此,法律宣傳教育就應該提前到立法過程中。國家相關部門在立法過程中應當組織教師參與立法、協商立法,為教育懲戒立法提出合理建議,使教育懲戒立法具有民主性與科學性,使廣大教師在參與立法的過程中提升法治素養、樹立法治意識。教育懲戒立法后還需要進行法律宣傳,組織廣大教師參與相關法律學習、法律培訓和法律考核,讓廣大教師進一步明確在行使懲戒權過程中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有哪些權利、有哪些義務,守住教育懲戒的邊界,不要踩到法律的紅線,也不要挑戰法律的底線,把對法律的信仰與敬畏深深植于內心深處,使之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素養。
二、堅持依法懲戒
教師行使懲戒權必須依法而行,必須有法律準繩,合法為之。所謂的教育懲戒應該是學校、教師等擁有行使合法懲戒權的教育管理主體以法律規定的教育懲戒權為依據,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對違紀學生實施懲罰手段,并因此對其作出負面評價,使其認識自身的錯誤行為,并能警戒自我改正和矯正自己的不端行為。教育懲戒是教育規律的客觀要求,是對違紀學生的違紀行為進行懲戒性否定評價的重要形式。對違紀學生實施適度的懲戒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合法的。其中,“懲”是手段,“戒”是“懲”的目的,通過懲戒可以彰顯出正確的價值取向,讓學生自省自覺。固然教師享有教育懲戒的自由裁量權,但教師在合法與違法之間絕對沒有選擇權。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具體的,需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行使,教師沒有法外行使裁量權的自由。教師擁有自由裁量權表明其在行使教育懲戒權的時候可以有一定的范圍,在懲戒的程度上可以有一定的彈性,教師可以依據學情對懲戒的手段和方式有所選擇、有所保留,而不是“一刀切”,不是千篇一律。這要求教師實施彈性懲戒的原則,可以根據學生過錯的性質、程度,尤其是其認錯、悔錯的態度給予相應的懲戒。彈性懲戒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情,了解學生個性特點,對懲戒手段有所選擇、有所取舍。既然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教師就需要依法依規行使。教師既不能基于自保心態回避懲戒,也不能在沖動之下放大懲戒權或者濫用懲戒權。一方面,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尊重和保護學生,但并不意味著可以對違紀學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尊重學生不等于放任學生。部分教師由于害怕自己的懲戒行為失范,因噎廢食、投鼠忌器,還有部分教師想管但不會管,苦于知識儲備較少,方法缺乏、經驗不足,懲戒的收效甚微,導致對違紀學生實施教育懲戒在現實中陷入困境。教師依法執教要求廣大教師依法履行職責,依法行使懲戒權,而不是放任學生的違紀行為,甘做一名“佛系”教師。當然,依法執教還要求教師依法行使教育懲戒權,遵守相關懲戒的法律法規,履行相應的法律義務,實現權利與義務的統一、自由與法律的統一。既然教師對違紀學生實施的權利是法律授予的,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必須依法依規而行,合法而為。依法執教從教育懲戒實施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教育行為主體必須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必要時既要充分實施懲戒,更要合法適度,從而充分發揮教育懲戒權的價值。
三、堅持以德懲戒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我們教育的目的,要使上述任務與目的落地落實,就需要我們把自由的最大化與秩序的最小化有機結合起來。懲戒必有傷害,教師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的問題我們需要盡可能用道德的手段來解決。假如德戒可以解決學生所有的違紀問題,達成教育目標,那么教師就需要遠離懲戒。以德執教需要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動學生、感化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在榜樣的力量影響下,成為一位道德高尚、自覺守法的好公民。教師對學生道德教化負有重要的責任。因此,教育懲戒也不能放棄道德這只無形之手。霍耐特的主體間承認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承認是社會的道德基礎。教育懲戒是通過對違紀學生進行否定評價,讓學生感到羞辱與警示,從而重建道德行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作為施教者的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潛移默化中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在學高為范的影響下打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同時,一位道德高尚的教師對學生施教會讓學生心服口服,而道德欠缺的教師的施教則會讓學生側目而視,或口服心不服,使教師遭受學生的信任危機。同時,教師在實施教育懲戒時,要充分發揮法律的作用,也需要發揮道德的作用,即法律手段與道德手段并用,兩者缺一不可。學生本身應該是理性、感性和欲望的有機統一體,學生違紀的原因是其感性與欲望掙脫了理性的控制,并產生危害正常教學秩序的后果,究其原因,學生違紀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素質和道德素養欠缺,不良的道德行為是其違紀的根本原因。“解鈴還須系鈴人”,道德行為需要優先用道德的方法和道德的原則來解決。為什么要實施教育懲戒?從大方向來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德才兼備的學生。教育懲戒的目的就是為了矯正學生因不良品行而產生的違紀行為。教育懲戒的實施要以人性為基礎,通過教育懲戒促進學生有所節制,并積極轉化學生的不良品行,把感性與欲望控制在其自身理性之中。顯然,該問題應該是道德范疇的問題,即使避開懲戒使用道德的手段也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在學生違紀必須實施教育懲戒時,我們需要把德戒放在首要位置,即需要優先考慮使用道德的手段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教育懲戒作為不得已而為之的手段,是促進學生轉變、塑造良好人格的最后一道防線。
實施教育懲戒應該讓有膽識、有勇氣、有智慧的教師先行,在探索過程中發揮示范作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領下的自由與秩序邊界要求教育懲戒符合法律規范的要求,在程序無過錯的前提下實施。作為教育懲戒權直接行使者的教師要在師德師風建設中不斷提升和完善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依法執教的能力,管控自己的情緒,理性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積極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王德明,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校,正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