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環境發生的歷史性變化和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使“中國綠”成為全面小康最亮麗的底色、當代中國偉大故事中最為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底色。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確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大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山川大地更秀美,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地球家園增添了更多“中國綠”。
“中國綠”展現強烈的歷史擔當。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計謀當代,運籌萬世,著眼于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基本實現各環境要素監管主要領域全覆蓋。
“中國綠”源于人民的全面參與。進入新時代,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力度持續加大,公眾參與環保決策和監督、投訴和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的機制更加完善,民眾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把河道當街道管理、把庫區當景區保護,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樹有人護、責有人擔,實現山水“長治”。
“中國綠”源于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不懈努力。新時代,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為內容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如火如荼,成效顯著。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高達87%;地表水水質優良率達到83.4%,居民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達標率達到94.5%。
“中國綠”源于統籌全局的系統生態觀。新時代,在生態保護和治理方面始終堅持系統觀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增強生態系統整體性,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中華民族在綠水青山中永續發展。
“中國綠”源于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逐步形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逐漸成為普遍遵循的發展路徑,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加快形成。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持續調整,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不斷優化,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清潔生產等綠色產業蓬勃發展,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中國綠”源于對世界和人類明天的責任感。中國大力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成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中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中國貢獻占比居全球首位,成為全球增加森林資源最多的國家。中國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中國將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美麗中國建設目標正在引領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方向,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將為全球協同環境與發展、減排與適應提供中國方案。
讓中國綠越來越寬廣,為地球增加更多的春色,是一條十分艱苦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既有客觀風險,也有主觀挑戰。2021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全球風險報告》指出,未來10年全球最可能發生的風險依次是:極端天氣、氣候行動失敗、人類環境破壞、傳染病、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面對一些西方國家形形色色的奇談怪論和奇葩言行,中國政府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全球發出了“堅定信心,共克時艱,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的時代呼吁,強調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完善全球環境治理,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對于我們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讓生態文明的理論思想扎根祖國大地,讓中國的生態文明故事走向世界,以中國故事引領全球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之路。
本文摘編自王靈桂在2021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