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
從大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到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國生態文明實踐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認可。如何在生態文明敘事中有效地傳遞中國聲音,展現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成果,促進中外交流儼然成為公共關系領域和生態環境領域共同關注的話題。
在2021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傳播”分論壇上,來自政府、學界、企業界等參會代表就“如何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故事”話題作了探討。與會專家表示,生態文明建設是個大課題,而國際傳播不僅是講好生態文明建設故事,也是在推進國際合作,講好中國故事,是重視國際傳播能力的具體體現。
如何做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傳播,關鍵詞就是科學、人文與行動。做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傳播,一定要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性、人民性和實踐性,讓更多人樹立理念、踐之行動。
為從老百姓看得見、經常遇到的問題著手,我們推出了生活方式綠色化五年教育實踐活動,首先是從綠色騎行開始,通過媒體報道,講述了綠色騎行不僅有利于減排降碳,而且有助于大家的健康;讓社會各界真正意識到綠色生活并不是一件困難的事,而是快樂的事。
2020年,我騎行了8個月,把騎行的感觸寫在新浪微博上,共171篇。我做了個統計,通過騎行,我大概節省了1.2萬元交通費,減排了1噸碳。這些文章總閱讀量超過800萬。更有趣的是,北京市市長陳吉寧一年內4次騎車查看交通狀況。第一次被報道時,日閱讀量為3776,后來增加到64萬。
這說明事做得好,故事才能講得好。生態文明敘事可以宏大講述,也可以從人民角度講述。從老百姓角度來說故事,更能引起共鳴。故事要講得讓老百姓愛聽,把過去“希望按我們說的去做”的傳播方式,變為“希望按我們做的去做”。
陜西用小切口、大視角,小故事、大背景,小人物、大情懷,以點帶面、上下互動,向世界講好守護秦嶺、保護朱鹮、治水治沙的故事。就國際傳播方面,我們做了很多研究,其中有四點關鍵因素:
一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立足,找準話語共同點。既講清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中華民族的現實意義、歷史價值,也講清楚中國生態治理方案的世界意義、全球價值。
二是以民生問題為焦點。在生態文明的國際傳播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生態建設與擺脫貧困、保障民生等有機結合起來,用人民建設美麗家園、改善生活品質的奮斗故事,來展示生態治理的成效,提升傳播力。
三是以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為紐帶,激活情感共鳴點。我們注重發揮陜西文化優勢,把秦嶺地理標志、朱鹮生態符號、治水治沙精神等藝術化,通過舞臺劇、紀錄片、專題片、電影等藝術形式,展現生態治理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提升傳播的感染力。
四是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技術創新為關鍵,建立工作連接點。好內容永遠是王道,我們把分散在各條塊的資源有效整合、融合起來,培育眾多獨具特色的優質原創內容;把傳播技術創新擺在與內容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借助新媒體、融媒體以及海外社交平臺,實現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從靜態到動態、從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滿足多終端、廣范圍的傳播。
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就是講好中國故事、重視國際傳播能力的具體體現;而講好大理蒼山洱海的故事,就是講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好的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故事。
第一,做強主流媒體,傳遞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關于大理傳播點三點建議:一是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望與叮囑,重點是成就背后從生態之治、綠色之治的轉變,從搶救性保護治理走向高水平保護流域質量的高水平論。重點是以人民為中心和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實踐;二是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正在探討美學歷史、創新創業產業新業態融合之路,與碳中和、碳達峰整個發展目標一致;三是打造美麗鄉愁的升級感,讓生活更加美好的生態文明示范點,也是打造讓文明更加進步的高地。
第二,發揮好傳播優勢,向國外講好中國故事。有三個方面的建議:一是中外游客最立體眼中、足跡中蒼山洱海的故事一定是最有感染力、說服力的。二是作為有悠久歷史,漢族、白族、民族多發展之路,如何為世界展示提供解讀一個文化文明的制造樣板,提供一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樣板,在當下世界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三是作為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等,向中外青少年推介的最好課堂與實踐基地。
第三,廣交朋友中講好中國故事。關于大理有兩個方面的建議:一是用生態文明經驗分享中國經驗,走上生態文明新時代,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要求;二是中國主流媒體是一個最主流的合作傳播、合作交流平臺之一,也是實現更加有效、精準、友好的國際交流平臺。
近年來,中國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為生態文明理念的全球傳播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在藍天保衛戰和污染攻堅戰的過程中,環境大數據和數字科技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也引起了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關注和興趣。
2006年創立之初,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就開發了中國首個公益環境數據庫。此后連續開發了多個指數,持續對120個環保重點城市開展評價,推動空氣、水質和污染源環境信息公開。2014年發布蔚藍地圖APP,協助公眾獲取空氣、水質、海洋、氣象和土壤風險信息,聯合相關部委建立黑臭河舉報平臺,協助公眾和NGO伙伴開展“微舉報”,促進數以千計的國控重點污染源公開回應。越南、印度等國邀請我們去分享,希望借鑒經驗。
生態文明是一個全新理念,有待更多后來者進入全球環境治理話語體系。要讓國際社會認知和理解為什么建設、建設什么、怎樣建設,需要創新傳播思路。
在我們講好生態文明故事的過程中,對公共利益承載的關系需要理順。從《失落的地平線》到云南象群遷徙,跨越90年的時間,我們看到中國生態文明敘事在不斷發生變化。
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中國敘事,要回應全球問題、時代焦慮、社會矛盾;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敘事,要關注國家主張和個體命運;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敘事,要立足學科前沿,超越學科前沿。
生態文明敘事,除了向世界傳遞事實,還有大量的數據、成績、案例。生態文明建設敘事反映了集體敘事,它是國家層面的。但集體敘事的過程中,個體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常常個體和個人的利益會被作為生態文明過程的對沖。
講好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要注重生態文明敘事多重的統一關系:傳統敘事和當代敘事的統一,事實敘事和理念敘事的統一,個體敘事和集體敘事的統一,科學敘事和人文敘事的統一。
楊巨源的《城東早春》寫道:“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中國生態文明敘事,一如早春。要用這種詩家的情景,描繪“綠柳才黃”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展現“上林花似錦”的傳播預期,真正讓受眾有“看花人”的獲得感。
生態文明的國際傳播很大程度上也是指涉及生態文明的各種傳播要素在全球社會中的遷移、擴散、變動、認同的過程,其鮮明特點是“跨國界、跨區界、跨政體”。當前,生態文明國際傳播尚未形成一個完整話語體系,其運作體系有七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要確立我國生態文明國際傳播議題的主體性。
二、要構建我國生態文明國際傳播議題的整體框架。
三、要創設我國生態文明國際傳播議題的敘事技巧。要加快構建我國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敘事體系,充分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四、要搭建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全媒體矩陣。“媒介賦權理論”正日益作用于社會。認清傳播生態發生的巨大變化,搭建全媒體傳播矩陣,實現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傳受同構”“心理同構”。
五、要設計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立體管道。要在官方溝通管道暢通的前提下,將社會溝通管道、民間溝通管道等都作為跨生態文明傳播的重要領域,并以“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予以實施。
六、要實現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有效性。生態文明國際傳播要從泛眾傳播到精準傳播。
七、要注重生態文明國際傳播的國際合作。
從洱海一個湖的保護與治理到西雙版納一群象的北遷,在開展生態文明的國際傳播中,我們認識到講好生態文明建設故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以象群遷徙為例,2020年8月,《云南日報》在全球媒體中首發了象群走出原棲息地的公告;2021年3月,我們及時發布了象群位置、遷移動態、地方應對措施等信息;也及時有效地回應了國際輿論關切問題。發揮融合優勢,把握傳播作用。在圍繞“象群遷徙”的國際傳播中,通過新媒體矩陣共同發力,制作了短視頻、H5、原創MV、表情包等網絡爆款產品,引發海外粉絲“追象”熱情。這一系列嘗試,也為《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在昆明召開添加了一場精彩序曲。
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困擾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命題。西方民眾需要了解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真相,發展中國家渴望借鑒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在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交流交往中,作為中國最美麗省份之一的云南,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經驗具有借鑒性、共通性和可行性。
講好生態文明建設故事必須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多聚焦減貧、環保等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要以受眾需求為出發點,洞察受眾的偏向和喜好,通過直抵人心的故事,與海外受眾產生共情共鳴;要順應媒體發展的趨勢,采用海外公眾聽得懂的話語方式和喜聞樂見的表現形態;要聯合發揮媒體、智庫等不同領域的作用,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構建區域化、分眾化、精細化、定制化的精準傳播策略,增加中國故事的能見度,提高中國形象的好感度。
要用外國人聽得懂的話來解釋中國,循序漸進才是最好的。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主體要關注小人物、大精神,不斷地說、不停地講,因為形象不會受一件事情的影響而改變;要善用數據說話,注重傳播實際工作成效;要善于借力,邀請來自第三方的專業朋友一起傳播;要注重傳播形式,尤其善于運用圖表與視頻等新媒體形式;要注意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的區別,根據其關注度的不同進行策略性的內容分發。
講好故事,有四個法則:一、我們為什么這樣而不是那樣做?先把理念、原則說清楚;二、我們拿什么吸引眼球并有說服力?三、我們該如何說才能被接受?四、我們讓誰來說能加大效果?
我們要用幽默的態度把故事傳播向國際,用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故事、經驗給對方帶去希望;要用生動分享的方式讓全世界覺得中國經驗可信,用哲學的高度、理念的高度讓中國變得可敬。我們要努力不停地去講中國的“生態文明”,使之融入全世界的生態文明之中。
乳業擁有食品行業中最長的產業鏈。其中,畜牧、加工、物流等環節的“減碳”壓力尤為巨大。蒙牛在上游畜牧業堅持奶源地生態保育養護,支持牧場的綠色轉型。蒙牛旗下的中國圣牧在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布和沙漠投資75億元,綠化沙漠200多平方公里,所植樹木可在30年中捕獲1000多噸二氧化碳。這一行動已作為優秀案例,入選了聯合國《企業碳中和路徑圖》。
提到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傳播,一定要有的就是好故事。2015年,蒙牛雅士利在新西蘭奧克蘭市的波基諾小鎮建了一家新工廠,主要生產嬰幼兒配方奶制品。這個工廠不僅為當地提供了上百個工作崗位,還為社區建設學校和圖書館、資助醫療中心、為癌癥病人籌款、向有需要的家庭捐贈流感疫苗等。對此,新西蘭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來自中國的投資項目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給民眾生活帶來福祉,并獲得媒體的廣泛報道。有內容有溫度的故事,本身就具備傳播性,通過這樣的故事,可以不斷擴大國際輿論朋友圈。
近年來,蒙牛持續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乳品聯合會、全球乳業論壇組織等機構對接,在這些平臺上為中國乳業的生態貢獻向全世界發聲。今年夏天,蒙牛加入了由全球乳業論壇組織發起的“乳業凈零之路”倡議,與多國同行共同探索乳業低碳發展路徑。
中國的科技企業既要講好中國的文化故事,也要講好中國的科技故事。讓人工智能這樣的科技充分參與到對外傳播中去,充分展現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幸福感和美好生活。科技不只是秀肌肉,還要有溫度。
我們既要用好國內重要的活動平臺,也要用好國際主流媒體的傳播平臺。在很多國際重要的會議上,我們希望能講述中國科技的故事。AI科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運用,在多語種傳播中的運用,體現了科技的真善美。講好科技的故事,要有真實的應用案例,要有能夠規模化推廣的應用,需要數據證明應用成效,用具體生動、實實在在的事例向世界介紹中國的生態文明發展進程。
兩年前,我們加入了服務冬奧會的團隊中,用AI技術來解決運動員和裁判及所有參與人員的溝通問題。我們要幫助更多的殘障人士解決溝通障礙,讓盲人聽得見文字,讓聾人看得到聲音。這些溫情故事的傳遞,會讓人感覺到科技要有溫度,傳播更要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