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新教育方針,以社會主義強國理念為指導,確立基礎教育發展戰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把德育滲透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品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30-0045-02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而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品德的制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既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又要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原則,堅持生命教育,滲透德育,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一、依托閱讀文本,以情感陶冶滲透德育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閱讀題材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這位語文教師提供了豐富的德育素材。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生動而豐富的文本材料,結合大量經典課外讀物,對初中生進行情感陶冶,使他們感受到學校和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在新時代,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進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就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指明了方向,教師要滿足初中生認識世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要求,根據青少年早期情感發展的需要,以情感陶冶和審美熏陶的方式加強德育。
以趙麗宏的《為你打開一扇門》中的一段文字為例:“文學是人類感情最豐富最生動的表達,是人類歷史的最形象的詮釋,一個民族的文學,是這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是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結晶……凝聚著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1]。”教師可讓學生閱讀本文,運用多媒體播放輕音樂,調動初中生的聽覺與視覺,以雙重感官體驗的形式拓展德育情感體驗的深度,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對人類歷史恢宏篇章的向往。
優秀的閱讀文本能夠帶給初中生以情感的熏陶,并提升初中生對社會現實的感知能力,使其內心更加敏感,品德更為高尚。依托文本閱讀陶冶初中生的情操,能夠使其更加關注身邊人的感受,學會與人相處,感受祖國的偉大。
二、有感情朗讀,體悟德育美感
語言教育是一種喚醒式的教育,是通過閱讀文章挖掘學生的道德潛能,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的教育方法。讀書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讀書時間占語文學習總時間的65%以上,且讀書方式多種多樣。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在音樂、節奏的背景下,感受文章的活力。雖然語文閱讀教學涉及的文本的類型和內容有很大差異,但是大部分的閱讀材料都能通過朗讀使學生與文章“共情”,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深意,這是一種順承式的情感體驗,是能夠在讀書聲中令學生心田里的德育種子發芽生長的過程。與其他閱讀方法不同,朗讀既能加深學生的感受和經驗,又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故事的脈絡、人物的內心等,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后一課》的閱讀課為例,這篇文章描述了普法戰爭中被強迫割讓給普魯士的法國鄉村小學放棄母語教學的故事,用孩子們的視角描述了母語教學的最后一課,展示了淪陷區的屈辱。本文切入角度好,文字精練,有很強的教育性,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感受到特定年代民族的屈辱與無奈,對韓麥爾先生的描寫能夠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是開啟淪陷區大門的鑰匙”的真諦。學生通過朗讀該文章能夠感受到愛國情緒以及文中所反映的法蘭西人的共同心聲,從而產生情感的共鳴[2]。
以上案例通過對經典的閱讀文本的朗讀,幫助學生理解獨特的民族情懷。朗讀使學生感受到了這種愛國主義的無奈,理解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只能使用文字來表達愛國情懷的舉動,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德育。
三、通過閱讀教學滲透責任感教育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以富有正能量、積極向上的閱讀內容,引發初中生的深刻思考,可將責任感教育及社會適應性教育融入語文閱讀課堂之中。每一個人都對家庭和社會負有責任,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都肩負著承上啟下的歷史使命,責任是一種非常可貴的品質。初中生懂得了責任感的重要性,就會愿意為某種責任而努力學習,不但能融入集體,而且可以學會與人合作,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并能理解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價值,這樣學生的人生就會更有意義。責任教育是新時期特殊的德育內容,學生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未來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
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教師可通過這一閱讀材料滲透責任感教育,讓學生自己想一想,說一說,評一評,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以及未來自己對社會和家庭負有什么樣的責任。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大多數學生臉上都帶著愧疚的表情,在回憶與父母相處的過程中,顯然有一些遺憾,責任感的缺失、感情的淡漠,使許多家庭親子溝通不暢。通過對本文的探討和學習,學生在閱讀材料的引導下,道德修養能夠得到提高,也會感受責任感帶來的幸福[3]。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在學生的內心種下了責任感的種子。教師還可以結合周恩來總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事例,引導學生學習周總理這種心系國家的情懷。
四、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人類是一個大家庭,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在自己發展的同時,也不應該損害人類的共同利益。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倡導生命教育,促使學生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因此有必要對學生進行環保、節能、綠色教育。對環境友好,熱愛自然,也是現代初中生必須具備的道德修養,初中生不僅要學會與自然和平相處,而且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以促進人類共同發展。
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利用照片、小視頻等,讓學生領略美麗的羅布泊風光。當學生看到美麗的羅布泊,又聯想到課文題目,明白羅布泊已經不復存在,心中難免唏噓不已,并對人類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深刻的反思。趁此機會,教師可列舉人類破壞環境的行為,鼓勵學生從自己做起,不亂扔垃圾,保護環境,盡量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同時也鼓舞學生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和帶動身邊的同學及家人,帶動全社會共同保護我們的美好家園——地球。通過這堂閱讀課,學生對人類社會的未來有了更多的思考,每個學生都希望能為地球做貢獻,為環保做貢獻。有些學生提倡捐款捐物,有些學生提倡植樹造林,還有的學生主張制作宣傳畫,讓大家了解地球多么偉大。
節能環保是比較貼近初中生生活的內容,容易被學生所理解。通過本堂課的教學,學生能夠明白,為世界做貢獻并不一定要做出驚天動地的事情,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同樣能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4]。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內容的滲透,可以從多方面入手,讓學生在喜樂與感動中,感受生命教育的真諦。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既可以傳授語文知識,也可以為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做出積極的貢獻,培養出素質優良、學識淵博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王學玉.淺談德育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求知導刊,2021(2).
[2]崔玲霞.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分析[J].考試周刊,2020(A0).
[3]李丹.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課外語文,2020(18).
[4]字燦鋒.談德育教育在少數民族邊疆貧困地區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華少年,2020(11).
【作者簡介】
樊向智(1979~),漢族,男,甘肅平涼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