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幫助學生主動思考和探索,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時,將情境教學法運用于初中歷史教學中,也能夠提高教師的素質,有利于推動教學方式的轉變。因此,本文對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索,希望能夠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1)30-0043-02
所謂情境教學法,就是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具有一定情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和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提高其知識遷移能力,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情感態度[1]。
一、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歷史教師在授課時,只是單純地依靠口頭教授,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倦怠感,特別是初中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產生逆反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討厭歷史學習。所以,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靈活運用情境教學法。初中歷史知識涉及的內容廣泛,因此能夠用于創設情境的素材很多,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豐富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拉近歷史和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學生只有具備強烈的求知欲,才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保證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提高知識遷移能力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度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完成歷史知識點的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會影響學生后續的學習。教師應該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結構和學習經驗,將新知識內化。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不僅理解了所學的新知識,同時也將其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當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主動地構建知識框架,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
歷史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歷史教師要讓學生在了解歷史的前提下,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對歷史問題產生自己的認知,提出自己的解釋。因此教師要將傳統教學和情境教學法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當中,能夠掌握課堂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只是機械背誦歷史知識。
(四)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歷史學習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更加注重對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能夠讓學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真正體現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當中,能夠升華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得到全面的發展。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的策略
(一)運用語言創設情境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其思維能力也在進一步提高,直觀的情境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容易讓教學簡單化和表面化,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教學語言的作用,在創設教學情境時,要讓語言更加具有藝術性,將語言和歷史情境結合起來,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入的感知,將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學“工業化的起步”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引用毛澤東的一句話:“現在我們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能磨面粉,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然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這句話表明了什么,有學生回答:“說明我國工業水平落后。”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引出進行工業化建設的結論。通過創設情境,引出教學內容,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結合多媒體創設情境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被廣泛地運用于教育教學,促進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結合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為學生重現歷史,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問題具象化,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知歷史知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的歷史知識。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演示課本中的插圖、地圖,還可以播放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等內容,配合教材當中的文字,給予學生視覺和聽覺的刺激,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想象,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
值觀。教師在教學中將現代技術和傳統手段相結合,能夠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如在講解“元朝統一”這一知識點時,如果單憑教師的口頭講解,學生對于元朝統一的這一過程難以把握,因此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元朝統一的整個過程動態地展示出來,將被滅掉的國家按照順序逐一顯示出來,結合動畫對其進行講解。講解完成之后,再播放《過零丁洋》這首詩歌的朗誦,以加強學生的記憶,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元朝統一的意義。
(三)利用角色扮演創設情境
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創設情境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扮演歷史當中的人物,站在所扮演人物的角度,分析并且處理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拉近了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歷史的發展和變遷。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教師要讓學生站在所扮演人物的立場去思考分析問題,幫助學生認知和理解知識,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學習的效率也會更高。此外,教師要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角色扮演當中,通過親身體驗,展開主動探究,鍛煉其歷史思維能力,更好地激發其探究的熱情,加深其對于知識的理解。
如在教學“商鞅變法”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設置教學情境,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當時的農民,這樣的變法對你來說有好處嗎?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是當時的舊貴族,你會支持變法嗎?如果你是當時的新興地主,你會支持變法嗎?讓學生選取一個角色展開想象進行扮演,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討論完成之后即興表演。這樣的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加深其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課堂的氛圍也會更為活躍。
(四)利用音樂創設情境
音樂是表達人情感的藝術,在教學中,音樂能夠幫助教師渲染情感,創造氣氛。如在近代史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收集相關的革命歌曲,將其運用于教學當中,如《地道戰》《松花江上》等。在講到“九一八”事變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讓學生體會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這首歌曲當中,學生能夠感受到當時人民離家之后的不舍和悲痛之情,讓學生借由音樂更好地進入到情境之中,然后再展開相關知識的教學,學生能夠更快速地進入到學習狀態,對東北三省的淪陷以及國民黨的不抵抗有更加深入的認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證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法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和理解歷史知識,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來認知當下的社會,把握社會發展的潮流,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教師改變了傳統教學中過于注重知識講授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構建出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學方式。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將會有更多的情境創設方法涌現出來,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原曉麗.創設歷史情境,生動歷史教學[J].教學世界(上),2009(8).
【作者簡介】
竇陽涵(1988~),女,漢族,江蘇揚州人,碩士,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