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潔 支俊才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9-011-03
摘? 要? 本文從人類學視角下的“文化空間”著手,從灤河流域民俗體育的生活化轉換、民俗化轉換的意義重構和民俗體育發展的現實困境三方面對灤河流域民俗體育的文化空間演化進行論述,最后闡述了民俗體育助力灤河流域鄉村振興的意義及其發展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 灤河流域? 民俗體育? 文化空間? 發展研究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發展遠景目標”的出臺,提出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發展目標。“民俗體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民眾所創造、所傳承、所享用,并融入日常生活如節日、禮儀、祭祀等之中的一種集體性、模式化、傳統性、生活化的體育活動,它既是一種體育文化,也是一種生活文化。”灤河流域作為游牧文明、農耕文明以及近代工業文明為三大源頭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區域,其文化呈現多元性、互補性、交融性的特點。民俗體育是灤河流域居民日常生活、勞動、祭祀信仰等活動的寫照,具有淵源深厚的文化寄存和底蘊。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研究灤河流域民俗體育區域文化,探索其文化空間演化及發展,既可以使民俗體育文化通過各種現代化形式鮮活起來,也有利于鄉村民俗體育文化的歷史傳承,同時能夠助力當地旅游經濟的發展,對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文從“文化空間”的人類學視角進行闡釋,然后對灤河流域民俗體育時間性、空間性生活化轉換、民俗化轉換的意義重構和民俗體育發展現實困境三方面對灤河流域民俗體育的文化空間演化進行論述,最后闡述了民俗體育助力灤河流域鄉村振興的意義及其發展策略。
一、人類學視角下“文化空間”概念闡釋
1952年,美國的人類學家C·拉克洪和W·H·凱利,將文化空間看作人類歷史上的“生活結構體系”。后來又出現了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來解讀文化空間,追其根源還是以人類學為基本視角的。文化空間被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目的或文化基因,是事物存在和得以傳承的文化土壤、環境和載體,只有守住事物生存與發展的文化空間,才能使事物得以延續。吉燦忠在其《武術“文化空間”論繹》中得出“文化空間”既是傳統文化遺產的重要表現形式,又是體育事象所演變、寄存和展示的固定場所或某一段時間。因此“文化空間”的形成意象是多種文化空間相互結合的產物。張曉萍和李鑫等人在2010年結合了眾多學者觀念達成了共識,賦予了文化空間更為具體的新定義:“特定群體在特定時間,根據特定制度定期聚集在特定地點或場所舉行集中反映該群體的價值觀、傳統習俗、藝術和信仰等文化特征的活動,兼具時間性和空間性”,包括價值觀要素、敘事行為和方式、文化記憶等一個較為整體的文化關系,集中體現了某地域群體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生產勞作、行為藝術、精神理念等具體的文化事項,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地點或時間。
二、灤河流域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演化
(一)生活化轉換:象征性文化符號
灤河流域民俗體育形式多樣,融入在不同的民俗活動中,按期功能和性質大致可以分為民間武術類、休閑娛樂類、宗教祭祀類。
1.民間武術類活動的生活化轉換。灤河流域武術支脈較多,民間武術遵從著形成、發展、傳承的演化模式,最后在現代化語境中發展成象征性意義重構的文化符號。灤河流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戰亂頻繁,呈現多民族文化交匯的現狀,因此習武御敵、守家衛國的家國情結是民間武術發展傳承的重要空間。如發展到現今的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豐寧蒙丁的演武活動”就是民俗體育民間武術類活動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由原來保家衛國的搏殺武術演化為現代象征意義的生活化文化符號。在社會變遷中它的生存場域已經從戰場向生活轉移、由暴力向文明過渡,生活化為一種象征性文化符號,體現了當地人們不畏艱險的尚武精神,訴說著當地居民的生活信仰和價值觀。
2.休閑娛樂類民俗體育活動的生活化轉換。休閑娛樂類的民俗體育活動大部分起源于生產生活。早期灤河流域主要是農耕文化,因此生產勞動之余會舉辦慶祝豐收的活動,如二貴摔跤、蹦跶會、青龍滿族猴打棒、抬閣、擺字龍燈等。隨著單一文化形式向多元文化過渡的社會背景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類活動更加生活化、娛樂化,在原來一元文化的基礎上還產生了一些形式、內容的再生產,如技術上走向了“高難美”的演練。由此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記憶,一種喚醒記憶的節日文化符號。
3.宗教祭祀類民俗體育活動的生活化轉換。灤河流域是個多民族聚居地,包括滿、回、蒙古、壯、朝鮮、苗、土家等幾十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從而構建了多樣的文化信仰空間。宗教祭祀儀式類的民俗體育活動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也表現出從相對封閉儀式感強烈的文化空間傳承方式到相互交流融合、祭祀活動淡化減少的現象過渡,以往的祈求和夙愿寄托的信仰逐漸轉換成生活化的象征性娛樂符號。例如,祭火、唐山豐南的簍子燈、“跑幡”等從原始宗教祭祀驅鬼逐疫、喪葬儀式逐漸轉換為現代生活中的展示灤河流域人民勤勞樸實、團結拼搏和祈福平安的生活夙愿。
(二)民俗化轉換:意義重組
在多媒體時代影響下,灤河流域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不再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鄉村變遷的過程中,往日主體性民俗活動的敘事方式逐漸轉換成不同的意義化表達。保家衛國的武術搏殺活動逐漸走向了儀式化展演;休閑娛樂活動不斷借鑒吸收不同文化元素,彌補本土文化的不足,追求娛樂、觀賞、健身的同時,還加入了時尚的元素;宗教儀式類活動逐漸淡化,形成一種記憶。灤河流域民俗體育文化空間的民俗化轉換,體現在一與重組整體呈現出一喚醒記憶的節日符號;二與現代社會相互在場的文化認同符號(如參與各種文化旅游、體育等活動);三傳承發展本土傳統民族文化,增強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等三方面。
(三)民俗體育文化發展困境
民俗體育文化在灤河流域相對封閉、多重群體相互聯系的文化結構中形成,具有本土性、草根性等特點。人們生活中的民俗體育被逐漸邊緣化,除武術、舞龍舞獅、龍舟大眾所熟知的項目外,其他的民俗體育項目都面臨絕對弱勢的狀態。這些決定了其生存發展的空間的局限性,部分項目甚至面臨“人亡藝絕”的窘境,整體表現出內驅力不足、傳承人斷層的源動力缺失的現象。加之所承載的“舊”的文化功能與主體“新”的需求產生一定的矛盾和沖突,還表現出文化認同感不足的影響力削弱和傳播方式單一、傳承缺乏政策保障、文化產業開發層次低等外引力不足的現象。
三、灤河流域民俗體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策略
文旅相融,古窯新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高升,越來越多的地方注重精神層面的建設,注重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傳承,彰顯地域特色。相關調查表明,大約有70%的消費者在旅游的時候會看重其文化,有明顯的文化活動意識。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促進鄉村文化傳播,強化地域性鄉村文化自信。同時民俗體育文化產業也需要鄉村振興作為支撐,豐富和完善其文化內涵,形成和發展的根源就在于地域的特點,它沉淀了地域的文化性和區域性,從而有利于民俗體育文化空間的現代化構建。
(一)爭取政府扶持,規范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在全球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地域性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需要依靠一定的政府政策和資金上的促進和推動。適當的政府政策和資金投入不僅能夠為民俗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一個更加健康的發展途徑,同時也能夠促進群眾民俗體育文化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政府的引導下各地加強本地文化品牌建設,制定相應的引導性政策,總體規劃,形成灤河流域一地一文化、一地一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的特色。
(二)提升工作隊伍的專業素質
文化單位開展群眾文化民俗體育文化工作有助于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工作范圍較廣、內容比較龐雜,民俗體育文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單一形式,而是包含藝術、體育等眾多元素的綜合體。因此,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若要想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就需要緊密結合文化單位員工的具體情況,不斷完善人才的保障機制,做好民俗體育文化隊伍的思想和業務能力的培養工作,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群眾文化民俗體育文化工作的開展需要強大的民俗體育文化隊伍,只有更好地調動民俗體育文化隊伍的優勢,才能全面提升群眾民俗體育文化愛好者的創作能力。當前政府以及文化單位需要不定期舉辦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以及藝術展覽,這樣就能夠為人民群眾和藝術之間的交流提供便利,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能力,為民俗體育文化愛好者進行民俗體育文化知識的講解工作,調動他們的靈感,進而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作品。
(三)傳承人保護和打造
傳承人是民俗體育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他們以超人的才智、靈性,貯存著、掌握著、承載著不同民俗體育的文化傳統和精湛的技藝。他們既是文化的活態寶庫,又是文化代代相傳的“接力賽”中的“執棒者”和代表人物。因此,可以通過“省地共建”打造灤河流域民俗體育基因保存的傳承人數據庫,抓住學校教育的傳承培養的載體,同時引入社會資金和自媒體嘗試打造不同民俗體育文化傳承人“網紅”和文化品牌“網紅”的形式,用現代的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中,共同打造不同地域的民俗體育文化品牌。
(四)打造灤河文化節,實現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
灤州作為灤河流域重要的古城,其孕育了豐富的民俗體育項目,如驢皮影、秧歌、跑旱船、地秧歌、祭火、嗩吶吹歌等等。尤其是祭火和地秧歌是當地喜聞樂見的地域特色民俗體育項目。灤州古城自2011年開始舉辦每年一屆的“灤河文化節”,逐步形成了經濟搭臺,文化、旅游、經濟共同唱戲的地域特色活動。通過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引導民俗體育文化與旅游的空間構建,實現文旅相融的特色,形成灤河流域鄉村振興的文化展示和傳承的特色。例如,唐山應加組織團隊加強本土抗日英雄“節振國事跡”的研究,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彰顯紅色文化價值。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實地探究,如豐寧蒙丁演武活動,體現了當地民眾不畏強敵,保護家園的事跡,新時代依然保持著尚武精神和積極昂揚的生活態度。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傳承,同時加大資金投放力度,讓能夠在資金充足的基礎上進行繼承和發展。與此同時,加大對當地文物的保護力度,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提高當地經濟發展水平。
(五)保留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群眾性特征
與社會群眾積極構建密切關系是新時期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高水平發展的有效途徑。文化單位需要結合各地區群眾的不同需求,開展形式各異的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從而增加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的專業性,如此不僅能擴大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的社會影響力,更能激發民俗體育文化愛好者進行民俗體育文化空間構建的興趣。而在當前國家的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之中,群眾的核心地位并未得到重視。因此,當前最為重要的事就是重視群眾在文化生活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
四、結語
灤河流域民俗體育文化是灤河流域人們不同歷史階段生活的寫照,它萌生于人們的生活,扎根于人們的信仰,發展于文化的傳承力量,深化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在不同的生存空間作用下,其文化空間不斷演化發展,最后生活化、民俗化,在其不同的本意下衍生出不同的象征性文化符號和意義重組,使得灤河流域民俗體育文化經久不衰地在灤河流域人們生活中不斷繼承和傳播,為灤河流域的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更多文化傳承的實際載體。
參考文獻:
[1]吉燦忠.武術“文化空間”論繹[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1.
[2]張曉萍,李鑫.基于文化空間理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化生存實踐[J].學術探索,2010(12):105-109.
[3]云鑫,何勝保.村寨變遷進程中河北省民間體育文化空間演化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7,39(02):81-83.
[4]張東徽,夏成前,徐飛.鄉村振興戰略下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一項質量互釋指向的混合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9(06):114-118+127.
[5]田為將.民俗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困境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1,11(02):190-192.
[6]朱云.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民俗體育傳承與發展研究[J].文化產業研究2020(02):60-72.
★課題項目: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HB21-YB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