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旭,廖小紅,蔡慶群,丘振文
隨著醫療衛生事業和中藥學學科的蓬勃發展,中藥行業的職業種類日益細化,從業人員素質和能力趨于復合型和應用型,拓寬研究生發展方向,優化研究生培養結構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區別于科學學位培養模式,應用型人才教育隨勢而生,2010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新設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Master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MCMM)。相比其他開設多年的專業學位,目前MCMM 培養仍處于探索階段,普遍存在著不系統、未量化、培養模式單一等問題,本研究起止時間為2019年7—9月,旨在評價MCMM 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培養指標體系,以期為MCMM 研究生的培養模式和評估提供依據,促進高校中藥學應用型人才的健康發展。
1.1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主要負責建立函詢專家庫,編制、發放和回收問卷,整理分析數據。1.2 編制專家函詢問卷
采用文獻研究、理論分析和半結構式訪談法初擬問卷,進行預實驗并形成正式函詢問卷。主要內容包括:致專家信、專家咨詢表和專家基本情況調查表3個部分,其中,專家咨詢表為問卷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內容涵蓋培養目標、入學條件、課程和學分設置、專業實踐、培養方式和評價指標6個條目。專家對條目的重要性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很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太重要、不重要,對應賦值5分、4分、3分、2分、1分),同時設有修改意見欄,供專家對條目提出補充與修改。1.3 確定函詢專家
本研究遴選專家為相關領域內具有權威性、代表性的專業人員。專家納入標準:①本科及以上學歷;②在中藥學研究生教學、中藥企業生產及研發、藥檢部門或醫院藥劑科等領域工作10年以上;③中高級技術職稱;④任職于三級甲等醫院或具有MCMM 學位授予點的醫藥類高校,市級及以上藥檢部門或符合國家企業標準的中藥企業;⑤具有良好的學科代表性;⑥愿意配合完成兩輪專家函詢。Delphi 法規定專家人數一般為15~50名為宜數,本研究選取的咨詢專家共有25名。1.4 進行專家咨詢
發放兩輪專家函詢表。利用“工作經驗”“理論分析”“參考國內外有關資料”“主觀判斷”等指標調研專家對指標的判斷依據和熟悉程度,計算權威系數。第一輪函詢后,將指標的重要性評分均數(x
ˉ)、認可率和變異系數作為標準,其中,x
ˉ=指標得分總數/專家總數;認可率=選擇“4”或“5”分的專家數/專家總數×100%;變異系數=標準差/均數;將第一輪中符合x
ˉ>3.5,變異系數<0.25 和認可率≥50% 的指標納入第二輪專家函詢表,其余指標修改或刪除。
2.1 專家一般資料
本研究兩輪咨詢中專家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兩輪咨詢專家基本情況
2.2 專家積極程度
專家積極程度通過C表示,主要反映函詢專家對該項調查的關注程度和合作程度。C=(C/C)×100%,其中C是填寫并返回問卷的專家數,C 是發放問卷的專家數。本研究第一輪發放問卷25 份,收回有效問卷22 份,回收率為88%。根據Delphi 法的設計原則,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對問卷進行修改,并對繼續愿意參與問卷反饋的專家發放第二輪問卷,課題組發放函詢問卷22份,回收全部問卷,回收率為100%,說明專家對本研究的積極性較高。2.3 專家權威程度
專家權威程度通過C表示,主要反映各項指標的可靠性和合理性。C=(C+C+C)/3,一般認為,C≥0.70 即為可接受。其中C是專家的學術水平系數,“正高級”“副高級”“中級”依次賦值1.0、0.9、0.8;C是專家對咨詢內容的熟悉程度系數,“很熟悉”“較為熟悉”“一般”“不太熟悉”“很不熟悉”依次賦值1.0、0.8、0.5、0.2、0;C是專家的判斷依據系數,量化標準見表2。結果顯示,第一、二輪咨詢的專家C分別為0.8848、0.9008,權威程度較高。
表2 判斷依據的量化標準
2.4 專家意見協調程度
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通過肯德爾協調系數(Kendall's W)及其假設檢驗來反映,該系數代表不同專家意見的一致性程度,其范圍為0~1,越接近1,表示專家意見協調程度越好,一般在0.5 左右波動。第二輪專家協調系數為0.472(χ
=612.02,P
<0.001),較第一輪系數0.256(χ
=536.39,P
<0.001)有所提高,表明指標經修改后,專家意見趨于一致,且兩輪χ
檢驗的P
值均小于0.05,表明置信度在95%下,專家的協調程度較好。2.5 MCMM 人才培養能力指標體系函詢結果
根據國家中藥學教指委頒布的《中藥學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要求,確定了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科研能力、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和團隊協助能力、創新應用能力7 種目標,最終從培養目標、入學條件、課程和學分設置、專業實踐、培養方式和評價指標6個維度,確定MCMM 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人才培養的核心能力評價標準。根據x
ˉ、認可率、變異系數和權重值結合專家意見對第一輪函詢問卷修改:(1)專業技能中“中藥質量與顯微鑒別技術”表述片面,改為“中藥品質評價技術與質量標準”;(2)科研能力中“實驗動手能力”表述片面,改為“實驗統籌能力”;(3)創新應用能力中增加“熟悉本學科領域前沿問題”;(4)“儀器操作能力”不屬于“專業技能”,歸屬到“實驗統籌能力”;(5)“中藥膏方制備技術”屬于中藥制劑關鍵技術,與之合并;(6)因認可率<50%,刪除專業技能中“中藥臨床治療評價與監護技能”“識別及判定中藥不良反應技能”“中藥處方(醫囑)點評技能”“中藥藥歷撰寫技能”;(7)入學條件中增加“具有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8)因x
ˉ<3.5,刪除課程中“中醫各家學說”“臨床藥物代謝動力學”“線性代數”“分散性物理化學”“體內藥物分析”“物理藥學”“高等有機化學”“近代有機合成基礎”,入學條件中刪除“計算機二級或以上水平”;(9)實踐安排中刪除“高校附屬三級醫院臨床藥學室輪轉”“高校附屬三級醫院藥房調劑崗位輪轉”。由表3 可見,結果顯示專業技能權重值(0.172)高于科研能力(0.167)、創新應用能力(0.167)和理論知識(0.159)。可見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以專業技能為核心,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為依托,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創新型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人才。

表3 培養目標函詢結果
由表4可見,調查顯示“樂觀的學習態度”“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興趣”權重值占比高,而擁有本科(中)藥學實踐經歷認可率低于75%,結合函詢專家59.09% 為碩(博士)導師,培養目標中專業技能權重值(0.172)較高,側面反映了函詢專家對本科藥學實踐模式在專業碩士培養方面積極促進作用的不確定性。

表4 入學條件函詢結果
目前,中藥學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安排相似,不利于研究生的定向培養,在課程設置中,依據學生所在專業方向采取不同模塊,針對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篩選出包括中藥新藥制劑設計與應用、質量控制方法與技術、中藥生物技術、藥劑學專論、中藥制藥工藝學等方面的教材進行授課,課程實行學分制。要求在校期間課程需修滿32學分,其中學位課程20 學分,非學位課程6 學分,專業實踐6學分。由表5 可見,經篩選出的專業學位課程認可率可達到90%以上。

表5 課程和學分設置函詢結果
“兩段式,多導師,校企協同,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是實現中藥學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由表6 可見,對于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的學生,對到制藥企業和醫院制劑部門進行實踐活動的認可率達100%,實踐安排不少于12個月。其中,在制藥企業研發、生產崗位實踐的權重值最高(0.265),變異系數為0.090,專家意見較為集中。

表6 專業實踐函詢結果
由表7 可見,學校統一設置公共課程并配備教學資源,學校、企業和醫院組成導師組,圍繞專業方向搭建專業課程框架,認可率均可達到100%。針對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中藥學院導師和制藥企業研發、生產崗位管理者權重值較高。

表7 培養方式函詢結果
由表8 可見,實踐能力評價以獨立完成實踐專題并發表成果≥1篇的權重值最高(0.146),認可率達100%;其他如“在中藥學期刊發表綜述或個案報告≥1 篇”“獨立完成中藥領域的學術報告1 次”,認可率在85% 以上;“參加中藥學學術交流活動≥5次”認可率不到70%,有專家指出參與學術交流活動有助于推進交叉學科發展,增進學生的創造性,但不應將參與活動的次數作為硬性評價指標。

表8 評價指標函詢結果
3.1 建立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面向中藥學職業領域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專門教育。目前現有中藥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以培養教學科研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不能滿足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職業化和個性化的要求,這勢必會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積極發展。從半結構訪談初擬函詢問卷和兩輪函詢問卷的修改點可見,一些研究生和導師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認識存在偏差,對學生的培養定位不明確。這種“同質化”的培養模式和“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偏差使研究生培養缺乏崗位導向,欠缺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導致畢業后難以適應崗位需求,并且降低了中藥企業對中藥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認可度。在本項目指標體系中,相比制劑方向科學學位,專業學位在課程設置上增加了具備“交叉性”和“前沿性”等應用性較強的選修課比例;在實踐安排上,相比科學學位研究生多數圍繞導師課題進行基礎研究,專業學位培養淡化了校內實驗室基礎研究,增加了醫院制劑部門,制藥企業研發、生產崗位等校外基地應用性實踐;在評價指標方面,科學學位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英、漢語讀寫能力和寫作能力、SCI 寫作技巧,在該指標體系中淡化了學位論文的學術評價要求,未將發表SCI 或核心論文作為重點評價標準,論文不作為成果的唯一呈現形式,專業學位的實踐成果可圍繞著藥物設計開發、藥品生產工藝、藥品注冊申報等問題,以專題研究、技改方案等多種形式呈現。
3.2 突顯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特點
MCMM 的國內培養尚無統一規范的標準,多數院校有明確的專業方向劃分,但教育體系仍以通才教育為主,培養出來的研究生除了科研能力之外,其他能力并無太多突出的優勢,深究其原因是否與導師輕視德育培養理念所致,故在問卷的培養目標中,參考教指委和其他高校指標,細化出7 種目標,并增加了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和團隊協助能力、創新應用能力等綜合指標;中藥學碩士專業學位現有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中藥檢驗與分析、醫院調劑與制劑、中藥臨床藥學等培養方向,以期培養具有較強中藥學實踐能力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重點圍繞醫藥企業目前上市生產的中藥材或中藥制劑品種各方面的關鍵技術,協助企業攻克中藥制劑各領域的技術難題及瓶頸問題,以保證中藥制劑的安全有效,除了將制劑專業特色課程納入到體系中,結合前期訪談中個別專家的意見,增加了我校與企業合作成果突出的“產學研”課題相關技術,如“流體萃取技術”“粉體技術”等,旨在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通與銜接。在培養方式方面,堅持“聯合培養”,對于實踐模塊涉及多領域的學生可變傳統“雙導師”為“多導師(導師組)”制。在實踐評價方向,增加了“學術報告”“交流活動”等量化指標。專業學位應重點突出“職業性”和“應用性”兩個特性。首先是“職業性”,根據馬士華等在2000年提出的產業鏈概念,醫藥產業可以分為新藥研發、藥物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例如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是指在藥品注冊管理法的指導下,采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中藥前處理、制劑成型和質量檢驗,用于解決中藥制劑生產環節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其定位培養對象應為新藥研發領域的中藥學技術人員。其次是“應用性”,以2017年畢業生為例,64 所高校950 名畢業生中有508 人選擇在企業就職,占比為53.5%。故從崗位供給來看,應積極尋求中藥制藥企業生產基地的支持,發展“校企聯合”師資隊伍,使專業學位培養落到實處,堅持“前期趨同、后期分化”原則,針對中藥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以高校和企業作為共同支撐單位,合理配置資源,廣泛開展與企業合作的產學研課題。如我校與廣東一方制藥優選出三威跌打風濕貼中適宜的促滲劑,與康美藥業合作改善了心脈安片的提取工藝,與中智藥業合作,改善了降脂軟膠囊的提取工藝與制備方法,通過研究黃芪破壁粉的粉體學性質,提升了黃芪破壁飲片的質量標準,通過創新沉香炮制方法制備出沉香破壁飲片,通過對虎金方開展片劑成型工藝研究,開發出虎金降脂片等,這些“校企協同”模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就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3 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平衡基礎科研與實踐的關系
目前存在著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過于看重理論知識和科研能力,與科學學位人才培養模式雷同的局面,調查結果顯示,在培養目標中,科研能力權重值(0.167)僅次于職業道德(0.173)、專業技能(0.172),對于是否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調查中數位專家表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應將科研能力與專業技能相對立。科研工作不僅是讀文獻,做實驗,統數據,而更為核心的是通過完整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創新應用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而高校對于專業學位中科研能力的培養,需轉變的是科研研究成果的呈現方式,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結題報告可不局限在基礎研究,還可表現為應用研究,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等多種形式。MCMM 為我國首創,其培養模式無國外經驗可循,本研究結合國家中藥學教指委頒布的《中藥學專業學位指導性培養方案》,嚴格按照Delphi法的要求和步驟,對25 位專家進行兩輪咨詢,初步構建了MCMM 制劑研究與開發方向人才培養質量指標體系,旨在實現中藥學科鏈與產業鏈的現實對接,優化MCMM 人才的整體素質。研究結果表明,職業性和應用性是MCMM 人才培養的本質屬性,應有計劃、有意識地加強中藥專碩職業素質培養。該研究的缺陷是所得出的結論皆為專家的集體主觀判斷,且受專家專業領域限制,可能存在缺少思想溝通交流或易忽視少數人的意見。此外,在課程設置中,因醫藥院校人文、經管等教學資源相對缺乏,人文素質課程安排較少,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此培養體系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課題組也將在實際運用中不斷修正指標,供各中醫院校參考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