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琪
(蘭州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榜樣教育與其他教育不同,它不僅僅是具象化的內容,更多是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個體,榜樣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途徑,有其自身的理論基礎。首先,觀察學習理論。美國學者阿伯特?班杜拉提出的學習觀察論即人的行為大多都從觀察學習中得來,并提出人的觀察習得過程總體包括注意、保持、動作再現、強化和動機四個部分。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青春力量群體,有很強的好奇心和觀察力,對于吸引他們的事物有更加敏銳的洞察力,也更容易去觀察學習,從而習得再現于自身的思想行為上;其次,需要層次理論。美國學者馬斯洛提出這一理論,并將人的需要分為了生理、安全、愛和歸屬、尊重以及自我實現5種需要,這5種需要不是并列存在的,而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層遞增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高等教育群體,對于低層次的需要滿足以后,更多的是對于個體的高層次需要的追求,但同時大學生意志力、價值觀等都還十分薄弱,在這個過程中不免就會受到教育、環境、群體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有一個好的榜樣對其加以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榜樣一詞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多的是榜樣示范。進入新時代,大學生群體的特點越來越鮮明,個性越來越突出,他們剛剛進入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少了一些父母和老師的管束,多了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對新的環境充滿新鮮好奇,想要去不斷探索和發現,充實自身的發展。好的榜樣對其能起到示范和引領,既滿足其充實自身的需求,也有利于良好價值觀的形成。
從微觀層面看,榜樣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我國大學生大多處于青年階段,正是生理發育的成熟期和心理發育的過渡期。這一時期會表現出許多過渡期的矛盾,其邏輯思維迅速發展但易出現主觀片面性;情緒也日益豐富但波動性較大;自我意識強烈但發展不夠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封閉性與開放性共存等等。今天我們處于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和網絡發達的信息時代,面對多種價值取向,大學生容易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消沉。這時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榜樣教育的運用與人們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榜樣具備觀察者本身不具備的新的思想和行為模式,觀察者被其吸引的前提下,通過觀察和了解也能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行為模式,因此通過榜樣教育能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觀。
從宏觀層面看,榜樣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少年是國之希望,少年有為則國有棟梁,大學生作為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能否緊跟時代的步伐,牢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自覺抵制錯誤思潮對自身思想道德的沖擊,就取決于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不好。強化榜樣教育,用榜樣的示范作用去引導,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素養、社會風氣和社會主義精神,為日后成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打好基礎。
大學生群體大多處于20歲左右,正是思維活躍、青春活力的年紀,相比于初高中生他們的眼界更開闊、心智更成熟,相比于已經步入社會的青年人他們內心更熱血活力、更敢沖敢闖,他們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更強、接受度也更高。新時代,國家對于人才需要的標準在不斷變化,大學生群體的個性愈突出、特點愈鮮明,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用方式之一的榜樣教育也必須與時俱進。當前榜樣教育大多仍采取信息的單向傳遞模式,例如常規的展覽式宣傳、廣播式報道等,從以往的經驗來看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大學生大多離開被家人和老師嚴格要求的環境不久,對自由和新鮮事物的熱情和追求只增不減,再加上時代更替、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我們現今處于信息高速發展、網絡大數據、大眾媒介共享的時代,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豐富多樣,信息內容包羅萬象、信息環境復雜多變。面對這樣的情況,榜樣教育仍局限于單向灌輸模式,不但不能達到理想效果,反而會大打折扣,甚至被淹沒于大數據的洪流中。
教育理念的先進度會對教育功能的實現度產生直接的影響。高校實行榜樣教育的意義在于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內化于心而外化于行,幫助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個人發展。但是在教育實踐中,部分高校對于榜樣教育的理念滯后,成效甚微。一方面,就榜樣的選擇來說。第一,部分高校對于榜樣的選擇過于注重榜樣的高度而忽視了學生的感受度,不夠接地氣,與學生的差距過大,難以引起內心共鳴;第二,部分高校對于榜樣選擇對成績優異的傾斜度過大,不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第三,部分高校對于榜樣的選擇范圍過于局限,未能走出校園,對社會中適合的優秀典范缺乏關注。另一方面,對于榜樣的宣傳方式值得思考。首先,為了達到好的效果,對榜樣進行包裝,覆蓋了榜樣本身的光芒,使其缺乏了真情實感,難以引起學生內心的共情;其次,對于新型網絡平臺的關注度不夠,缺乏對其中有效素材的考慮,與大學生群體關注的內容脫節。這些不足都阻礙了榜樣教育的理念更新,不利于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發展。
榜樣教育的選擇、宣傳都是影響其效果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環的缺失或不當都會使效果偏離預期結果,榜樣的選擇不是優秀人物的隨意擇選,榜樣的宣傳也不是簡單信息的單向傳播,而是注重深入榜樣背后,挖掘其個人事跡蘊含的精神力量,通過這些精神力量促使人去學習感悟。大學生相比于初高中生而言,學習的知識更為細化專業,學習的環境氛圍更加自由活躍,學習的形式更加多樣。因此,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榜樣教育也必須豐富其內容,需要對榜樣進行深入挖掘,如果只停留在某一事跡的表象或者某一個人的表面,不能向學生展現背后的精神力量,就無法激發起學生發自內心的情感,也就無法激發學生向其學習的動力。同時,當代大學生普遍有積極向上的主流價值觀,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有強烈的愛國情感。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更注重于人才的培養,高校大學生的平臺越來越寬,隨之而來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加上網絡時代一些與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以及高校人才培養相充斥的內容的傳播,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里造成了不良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敲起了榜樣教育力度不夠的警鐘,這就要求榜樣教育不僅要優化內容,也要加強力度。
榜樣教育是一種教育方式,需要具有可行性和實效性。對于課余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所處環境更加自由開放的大學生來說,單向灌輸式不但難以引起興趣激發內心共鳴,甚至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產生抵抗情緒。對于大學生而言,普遍離開原生家庭不久,進入全新的環境,雖然他們心理還不夠成熟、三觀還不夠穩固,但是他們都是一個個鮮活的有機個體,既有強烈地集體榮譽和群體合作的要求,也有強烈地自主意識和個性化的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對于榜樣教育的固化模式進行創新、轉變思路,不再局限于單線式宣傳、填鴨式灌輸。首先,可以多箭齊發豐富宣傳平臺,運用當下大眾媒體的多樣性,利用微博、抖音、知乎等大學生熟悉且喜聞樂見的平臺同時宣傳;其次,可以廣撒網增大輻射范圍,榜樣教育在高校主要對象是大學生群體,在聚焦主要對象的同時可以向周邊輻射,比如大學生的親人、朋友等,這樣對于大學生的影響力在潛移默化中會得到增強;最后,單線輸出轉雙線循環改變思路,高校的榜樣教育一般都是學校單方面選擇榜樣,學生被動接受,但榜樣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造成積極影響,幫助他們三觀的塑造和個人的發展,讓學生也有一定參與感,比如對于榜樣的選擇可以多多聽取學生的意見,或者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學生推選學校把關,改變單線輸出狀況,和學生形成循環互動,讓學生更有參與感和存在感。
新時代,知識型人才需要,復合型人才更需要,知識水平要過硬,人文關懷也不能少。既要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也需要在堅持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高校的榜樣教育理念,既要滿足社會發展新要求,也要滿足人才培養新需要。首先,對于榜樣的選擇不能再過分執著于高大上,反而要接地氣;不能再過于注重成績,而要注重整體、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不能畫地為牢,要敢于走出校園,擴大榜樣尋找范圍。其次,對于榜樣的宣傳,不能因為太執著于宣傳成效而忽略榜樣教育的初衷,過度包裝的“完美先生”和“完美小姐”無法從內心打動學生,需要多多關注大學生感興趣的有效素材,結合真情實感,讓學生思想上仔細思考判斷,再外化于個人的生長軌跡中。
榜樣之所以為榜樣,就是因為它能帶給人某種精神力量,促進人的發展進步。高校作為國家培育高科技人才的搖籃,單純某方面的優秀典型已經不足以支撐起榜樣的作用,也滿足不了社會主義未來建設者的需求,因此,對于榜樣教育的應用,高校必須豐富內容加強力度。首先,對于榜樣教育內容的豐富和優化要求深入榜樣背后。破開表象看內在,不要只停留在事跡或人物的表面,深入挖掘背后的故事十分重要,榜樣的自身特質展現、強大精神力量的形成過程、成長軌跡的閃光點等都是豐富榜樣教育內容的良好素材;其次,對于榜樣教育力度的加大要求高校應該更廣泛地選擇更多對于大學生有感召力和號召力的優秀典例,讓榜樣更多地進入學生的視野;對于引起學生廣泛關注的榜樣,需要特別注意,以增強榜樣成效的持久性和完整性;同時,高校應該增強榜樣教育的親和力,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同身受而見賢思齊,為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