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藍翔 李 響
(1.揚州市梅嶺小學,江蘇揚州 225000;2.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新原則的提出是針對現代小學美術教學方面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科學化地歸納和總結得出的。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正屬于學生培養正確審美觀的重要階段。細觀美術課堂實施過程,反映出教學者對于教育思維的固定化,教學方法模式化,創作材料單一化,教育內容程式化。
教育思維的固化體現在教育者和學生方面。美術科目被長期定義為次要科目,導致學生、學校以及教師在心理上對其不重視。美術科目缺乏社會資源、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的投入,導致很多教育者不能接受最前沿的培訓,出現了對于教學目標理解的固定化、片面化、表面化的問題。受到當今應試教育的影響,美術藝考中的應試化模式越來越明顯,與一開始美術教育的初衷漸行漸遠。而在小學美術教育中,不難發現,思維開發類的美術活動是不重視的,讓學生在思維建成之初就受到了種種限制。
我國的授課方式長期采用的是班級授課制,美術教學方法長期是以老師的“一言制”課堂為主。所以不常有體驗式學習、情境式學習、自主式學習以及戶外教學。傳統式的美術教學過程為:直接導致了課堂氛圍的低沉,傳授內容的單一,表達形式枯燥等問題。目前在大多數的小學美術教育當中,“大多數教師實行灌輸式教學,在知識層面上,更注重‘傳’,而時常忽略了‘播’。”老師都會展示名作或者直接示范,學生缺乏了思考的過程,導致了畫面的類似性和創作想法的雷同性。因此,將教學方式多樣化和有效化,是教師在教育前期所需要思考的。
小學美術的課堂中,教學使用的創作材料單一,且缺乏創新。現在諸多老師依舊采用了紙筆繪畫的形式來完成美術作業,而忽略了造型表現領域和設計應用領域的深造。美術創作從來不限制種類,也未對材料有規定的要求。但是學校現在大多數出現的情況還是停留在紙藝的撕扯拼貼、涂色工具的改變等。并沒有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廢舊材料進行再回收創作,同時也未將不同材料進行結合。更做不到再傳統材料上進行創新。學生透過身邊的材料進行形狀的想象,提升想象能力,通過材料間的組合和肌理的碰撞能夠增強創新能力,而非簡單地由制造商進行產品材料的升級。
現學校課堂中使用的美術教材均有內容陳舊的特點。首先,教材中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資源比較分散,地方文化的區分不明顯,缺乏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的系統化美術研究。導致課堂效果的枯燥,學生的創新能力受限,接收到的美術知識也是表面化、片面化的。而且,教學內容未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沒有做到與時俱進。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需時刻保持與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敏銳性。結合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美術“文化自信”的新觀點,創作符合傳承標準的新內容,嘗試各種各樣的新方法,利用創意新奇的新材料進行美術創作。教師應為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教育搭建橋梁,引導兒童學會欣賞自然的美,并因地制宜,關注本土文化,繼承傳統藝術的美。充分體現了民族性、實踐性、創新性。
教師、學生、家長都應該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這樣才能夠創造一個正能量的藝術氛圍。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要對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積極改進,通過學習、交流、實踐、探索,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提升美育能力。”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導向,取當地地域文化的精髓為基礎,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技法的創新,開發一批具有時代特征與傳統藝術相結合的校本課程。
學生作為課堂的參與者。在參與綜合創作時,可以多搜集資料,觀察生活,集思廣益,課后多多采用同一主題的不同表現方法,或者同一個方法展現不同的主題,嘗試運用設計和創意的思維,創作創新化的作品。同時,還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參觀各地美術館、博物館、非遺文化館,進行沉浸式的藝術體驗。
家長作為成長的引導者,切忌急功近利。學習美術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考級,評判美術作品的好壞也不只局限于臨摹的像與否。所以在選擇機構或者老師時,要明白真正的訴求:是否能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美術新觀點,增強美術文化素養以及文化藝術的感知力。
除了傳統上課方式中的鑒賞式教學、示范式教學、引導式教學,更應增添體驗式教學、合作式教學、研究式教學的新方法。
合作式教學方法,不僅僅是師生間的合作,更強調學生間的合作。合作的形式有前期交流創意、中期共同創作、制作流程分工、最終點評改進。
體驗式教學方法,強調到環境中去,感受藝術氛圍。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美術館、博物館、工藝作坊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工作室,讓學生直接接觸到各項制作流程,全方位增強學生的感官體驗。
探究式教學方法強調新的創作方法的各種嘗試。探究式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自身為主,進行自主化學習,教師只起到了輔助作用。但是,這一方法比較適用于高年級的學生,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其組織能力和行事能力還未發育完全。
新材料的嘗試主要分為原先的材料的改進,和廢舊材料的再利用。“把材料課程納入美術小學美術教學體系中并把材料的合理利用,能不斷推動著小學美術的設計創新和發展。”
教師不僅僅要掌握中國畫、剪紙、版畫、油畫、水彩、水粉等美術種類的材料特質,還要嘗試傳統材料的新用法,以及與現代材料的結合,并給予學生材料使用建議和基礎方法。
學生應該具有發現美的眼睛,發現生活中不同材質和形狀的物體,并進行廢物利用。學生自主收集生活中的隨處可見的材料,比如各色布片、糖紙、樹葉、瓜子殼等。注意采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比如多余的毛線球、廢舊玩易拉罐、廢舊掛歷紙、塑料瓶、沒油的彩色水筆等。
怎么樣進行文化傳承?怎么樣創新?怎么樣聯系生活?怎么樣讓兒童走近、走進家鄉的本土文化?正是“師者”在“傳道受業”時所要思考的重要內容。
教師在課程的內容上全方位的滲透當地民間美術資源,應該適當增加當地特色優秀地域文化,加入中國傳統文化。以揚州為例:揚州畫壇占重要歷史地位的“揚州八怪”、聞名遐邇的“天下玉揚州工”“活化石”之稱的“雕版印刷”、精巧雅致的“剪紙”藝術、永不凋謝的“通草花”,還有錦上添花的“堆錦”…
同時,教師應該整合多種教學資源,充分利用媒體技術和信息科技,加強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加強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各個學科之中。
在現有教學成果的基礎上,堅持“四新”原則,保持與時俱進的觀點,為每節課提前規劃好新的教學方式,并確立最恰當的新材料,繼而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新內容。為四個發展方向:活用課本、開發新課、建立社團、多重展示。
如何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是每一位教師都應思考的。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同時,也要注重環保。例如蘇教版二年級《機器人伙伴》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機器人的種類和功能,用畫筆設計出具有特色的機器人伙伴。而經過加工的課程。是讓學生用課余時間收集身邊的廢舊材料,如易拉罐、塑料瓶紐、毛線、廢紙盒、廢舊水筆等材料,自由的拼接組合,實現美術領域當中的綜合探索的目標,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動手能力。
新課的開發以拓展思維為目標而進行,開設國內外著名大師鑒賞課活動,學習大師的創作手法,進行自主創作。例如帶領學生了解荷蘭風格派蒙德里安及其代表作《紅黃藍》。并模仿其繪畫視覺效果,然后把紅黃藍和學校的教學樓相結合,再在其中加入中式紋樣,體現繪畫與建筑、中方與西方相結合的視覺效果。
小學社團參考大學社團模式,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發展興趣愛好。其中美術社團更是百花齊放,有與信息科技時刻相連的ipad電子繪畫社團和3d打印社團,也有突顯揚中文化的堆錦社團、版畫社團、剪紙社團,同時還有現代流行的彩鉛社團和丙烯社團,除此之外,還有鍛煉學生綜合動手能力的超輕黏土社團。
優秀的美術作品需要多樣化的展示形式。將美術作品融于校園的各個空間當中,讓學生置身于藝術的氛圍之中,從內到外,從小到大地放置在班級的門口,公共教室,入口大廳。裝飾是由各班同學根據節日和當下的熱門主題進行創作和繪制的,展示的形式有手抄報、繪畫、圓形掛軸等,繪畫的手法不限,可以使用水彩筆、水粉、蠟筆、卡紙剪貼等。
在智能時代的背景下,美術教材需要更新,教育工作者要求創新,美術理念強調革新。我們迫切需要確立發展方向,決定教學原則,才能在正確的路上,大步前行。本文提出以教育新模式,緊密貼合新課改的標準,提高了學生的美術素養,增強了綜合能力。現如今的成果,還處于初步的發展階段,接下來,應該保持敏銳的感知力,開發一批具有時代特征與傳統技術相結合的新課程,讓學生對未來的數字藝術保持好奇心,和對不同類型文化之間的關聯有感性的認識與理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