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媛

村級財務管理歷來是廣大農民群眾極為關心的熱點問題,是農村工作的重點、難點。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稅費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黨中央對“三資”問題的進一步關注,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經濟內容和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對村級財務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就如何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村級財務管理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探索出臺“村賬鄉代理”管理模式。本文以調查××縣為例,結合工作實際,從村級財務管理現狀、重要意義、產生問題原因、工作建議四個方面對如何加強村級財務管理進行探討。
農村財務管理是指對直接歸農民集體占有、支配、管理的各項資產所發生的收入、使用、分配等財務活動進行核算、計劃、監督和控制。調查縣自2002 年10 月實行村級賬務委托鄉鎮代理制。規范村級財務管理,防治村級財務混亂,有利于解決好農村干群關系,是新農村經濟繁榮發展、整個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
村級財務人員包括會計、報賬員、分管財務村干部。目前該縣9 個鄉鎮合計110 個村的財務人員具體情況如下:
(1)會計人員31 人,系鄉鎮工作人員,其中男5人,女26 人;有從業資格證書的17 人,無從業資格證書的14 人;取得會計職稱的6 人,無會計職稱的25 人;專職人員28 人,兼職人員3 人;40 歲以下的16 人,40-50 歲的13 人,50 歲以上2 人。會計工作專業性、政策性強、嚴謹繁瑣,勝任這個崗位的人少,鄉鎮——年分——次工,忽視了會計工作的承接性,更換頻繁,造成會計隊伍不穩定。
(2)分管村級財務工作者及村級報賬員,系本村村干部。他們年齡普遍偏大,學歷偏低,且沒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沒有經過系統的財務專業方面的知識學習和相關崗位培訓,業務水平都不高,現學現做,大多只能記簡單的流水賬,且村級3 年換屆,換屆即換人,造成村級財務人員不穩定,工作隨意性較大,很難滿足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的要求。
(1)干部監督虛化。村干部之間缺乏相互監督,有的明哲保身當老好人;有的處理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有的怕提意見,稍有不慎就自找麻煩。黨支部成員之間缺乏監督,對“一把手”難于監督。在自己不受監督的同時,也不去監督他人,因此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2)群眾監督盲化。信息化時代,村干部與村民的聯系溝通相對減少,干部接觸群眾的時間不多,也很少召開村民大會,因而工作決策的透明度和群眾理財的參與程度不高;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工作做得不夠,使大多群眾都不了解村務和財務的狀況,不清楚本村的底細,無法進行監督;村主要干部所掌握的權力和所處的特殊地位,使一般黨員和群眾對其權力運作是否公正不易監督,一些群眾也不敢對其實施監督。
(3)組織監督弱化。目前該縣鄉鎮“三資辦”由農業辦兼管,2012 年7 月開始村級賬務代理室使用的“諧農三資管理系統”財務軟件由縣紀委牽頭,財務由鄉鎮財政所管理,沒有上級的明文規定到底由哪個部門管理監督農村財務,在縣級也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大家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呈現無組織監督的情況。
當前,實現鄉村振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加強和規范農村村級財務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首先,農村村級財務管理既是鞏固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基礎,也是廣大農民關心的熱點,農村工作的重點,基礎工作的難點。農村村級財務管理工作開展狀況及效果,將直接關系到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的穩定及黨群、干群關系。農村財務管理涉及農民切身利益,事關農村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完善財務公開的重要內容;其次,當前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必須要加強對財務管理工作的控制,將財務管理作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實現規范化管理的切入點,不斷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
許多村級領導干部對財務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農村經濟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不熟悉,不按財務規章制度辦事,造成財務管理的新老問題不斷。目前,部分村尚未建立與財務相關的管理制度,有的雖有制度,但執行不到位,如同虛設。一些村村委班子成員每人都經手現金的收支,代行會計之職,手持現金不管時間有多長,也得等到把錢花完變成開支票據,才把票據交到會計手中,甚至有的村主要負責人自己經手,自己審批,帶頭違反財經紀律。形成了多人管錢、多人用錢的混亂局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村放松了民主監督制度的執行。民主理財并未達到控制不合理開支,規范財務收支行為的預期作用。作為監督主體的民主理財小組,其成員的整體素質不高,有的識字不多、年齡偏大;有的與村領導有依附關系。這些人對法律、法規、政策、制度等了解很少,根本不知道理財工作要做些什么,導致民主理財小組的作用被架空。加之,財務公開多流于形式,走過場。公開的內容不真實、不及時、不全面、不詳細。對百姓真正關心的問題,如招待費、干部工資福利等,甚至假公開、不公開。村民很難看到真實情況,很難起到監督作用。
村級班子三年一換屆,新班子上臺之后人事變動大刀闊斧。有相當一部分村級財務人員是由村干部從本村村民中指定擔任,“任人為親”現象比較普遍。有部分村一人身兼數崗,起不到崗位相互牽制的作用,極易導致公款被私存、挪用,嚴重影響了財會工作的正常開展。其次,村級財務人員自身文化素質不高,沒有持證上崗,業務能力普遍較差,缺乏必要的會計基礎知識、法律知識和財務管理經驗,只知道記流水賬,所有票據整理、歸類、匯總都依賴各鄉鎮村級賬務處理室會計。無法充當好“管家”的角色,很難滿足現行農村財務管理規范化的要求。
村級賬務處理室會計人員工作量大,對各村情況了解有限,不能及時掌握各村財務動態;對村級的財務往來、資金流向未實行有效的監督檢查;對一些不合理、不合法的開支,以及不符合相關規定的票據未能進行嚴格把關,只是將收支單據整理后分類記賬、編報表,會計核算簡單化。
(1)創新村級財務管理模式,保證財務人員的獨立性。
在農村財務管理中實行會計委派制,改變會計人員選用模式,強化會計監督職能以達到規范農村財務管理的目的。具體做法是將村級財務人員的選拔、任免、管理、考核及培訓集中到縣級政府有關部門,并由縣級政府統一委派至鄉鎮政府,全面負責各村會計工作。會計委派制有效解決了村級財務人員業務素質不高的問題。同時,村級會計人員身份和地位發生的轉變,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會計的獨立性。
(2)完善“村財民理鄉代管”。在所有權、審批權、使用權、收益權“四權”不變的原則下,積極推行以“村財民理鄉代管”為主的村級財務管理模式,在保障村級財務人員(財務審批、報賬員)相對穩定,做到換屆不換人,同時實行一人一崗,責任明確,相互牽制,相互監督。
(1)為提高村級領導干部的財務管理意識,確保村級財務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要求建立并完善《村級財務管理實施細則》,具體到財務審批、票據管理、村集體資產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以及民主理財和財務公開等制度。同時出臺《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目標考核辦法》,采取百分制考核,一年兩次考核驗收,年終綜合評定,將目標考核辦法與財務管理實施細則的有機結合,以制度規范村干部財務管理行為,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的執行力。
(2)規范資產管理,摸清家底建立資產臺賬。盤活村級經濟總量,村級資產全面登記,建立固定資產分類賬。
推行村級資金支付網上審批和使用村務卡管理是進一步加強村級集體資金監管,建設清廉村,防止基層微腐敗的有效手段,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為根本,以村級集體資金管理綜合服務平臺建設為抓手,改變審核審批方式,由原來紙質憑證手工簽字審批改為網上電子審批,推行村務卡管理使用。先行試點的村應將在網上審批和村務卡工作時遇到的問題和積累的經驗及時反饋,確保全面實施。
(1)民主監督的重點就是要發揮好民主理財小組的作用。民主理財小組成員要辦事公道、能讓群眾信任、并且具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農村基本知識。對缺乏會計知識、與村領導干部有依附關系的,或長期不能履行職責的理財小組成員要進行及時調整。同時,民主理財小組制定議事規則,定期召開例會,充分履行職責。財務公開最關鍵的兩個問題是內容和時間。內容上必須真實完整,尤其是百姓關心的問題,并且保證公開的內容通俗易懂,讓農民群眾能看得懂。其次公開要及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但一定要保證年初、年末以及季度性公開。
(2)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構,加強對村級財務的審計監督。會計委派制的實施,原鄉鎮村級賬務代理室的人力資源可以解放出來,轉變為審計人員,建立健全鄉鎮內部審計機構,專門從事村級財務的審計監督。對村級財務管理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審計。在審計內容上,重點審計收入和支出,審查是否存在收入不入賬、貪污挪用等違法亂紀行為。同時,也可以開展村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會計委派制的實施將審計監督職能從“雙代管”模式中分離出來,既保證了審計的獨立性,也保證了審計結果的正確性,有利于加強村級財務的監督管理工作。
(3)加強財務管理培訓,提高財會人員素質。
財務管理是專業性政策性很強的一項工作,財務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除了自身加強學習外,各級單位應定期組織集中學習培訓,及時掌握政策法規法紀的變化及業務知識的更新,使會計人員知識更豐富、業務更熟練。同時加強對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財經紀律教育,不斷提高村級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