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張慶偉:
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去年我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 5 0 8.2 億斤,占全國11.3%。今年,省委將召開全會專題研究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我們要堅決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全力打好種業翻身仗,多措并舉保護好黑土地,建設“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示范區,做到國家需要我們調出多少糧食就調出多少糧食,需要我們調出什么品種就調出什么品種,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全力打造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萬億級產業集群,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
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政協主席黃建盛:
驗收紅線 保住農業命根子
耕地的數量、質量是確保糧食安全的根基。建議進一步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大對亂占耕地和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整治力度,堅決守住18億畝紅線。把黑土地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由試點變為全面覆蓋,切實保護耕地中的這個“大熊貓”。目前,全國黑土區年產糧食3300億斤,占總產量的四分之一。黑土地生態良好、土質肥沃,但也面臨著土層變薄和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問題。其中還有3億畝屬于中低產田,如果把這部分耕地都建成高標準農田,預計可增產糧食300億斤。建議加強耕地質量科學創新,強化耕地保護利用科技平臺建設,設立重大研發項目,為耕地合理利用和地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降低黑土耕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地方配套比例,并將培肥地力作為獎補的重要指標,通過秸稈還田、輪作休耕等措施,保護黑土,永續利用。
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趙雨森:
夯實機制保障讓脫貧不反彈
要對脫貧攻堅政策全面梳理,把教育、醫療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扶貧政策作為常量政策繼續實行以確保鞏固脫貧成果;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作為增量政策加大執行力度;對產業扶貧等基礎性扶貧政策,作為變量政策適時調整,不斷增強政策的針對性、科學性。
面向后扶貧時代,要健全體制、機制,加快推動重點扶貧向普惠平等方向轉變。要把鄉村振興各方面資金的投向與實際需求相結合,進行均衡分配,幫扶導向逐漸轉向營造普惠的發展環境,扶貧政策逐漸并軌到常規性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當然,也要繼續做好有針對性的政策扶持,要逐步建立精準受益機制,將低收入群體精準受益作為政府扶持扶貧產業發展和對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給予財政金融支持的必備前置條件。同時,適時進行政策調整,推動政府職能歸位。把行政配置資源“輸血”與市場配置資源“造血”相銜接,從脫貧攻堅階段的行政外在推動為主,轉向鄉村振興階段的市場內在推動為主。
全國人大代表、北大荒農墾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守聰:
發展智慧農業 發揮基礎優勢
智慧農業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北大荒發展智慧農業具有基礎優勢。經過74年的開發建設,北大荒建成了我國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大型國有農場群,成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全國最大的綠色有機食品基地和現代農業示范區。近年來,科技的創新和農技農藝的推廣為北大荒發展智慧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信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現擁有2.53萬皮長公里光纜線路,形成了集團至分公司、農(牧)場、管理區、作業站的五級光網架構。
二是科技創新和農技推廣體系健全。通過良種、良法、良田的不斷協同進步,北大荒集團快速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6.28%,高出全國17個百分點。以種植面積占墾區99%的五大農作物為編制范圍,制定主要農作物7個種植標準,開辟制定農作物種植環節企業標準的先河,農業生產力和質量效益國內領先。
三是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應用程度高。北大荒集團農業物聯網、3S等領域的農業科技水平始終走在全國甚至世界前列。智能育種、精量點播、葉齡管理、變量施肥、衛星導航、自動駕駛、無人駕駛、農情監測等先進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四是無人化智能農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2020年,北大荒集團啟動10個第一批數字農(牧)場試點,推廣應用插秧機輔助導航裝置1700余臺,全國首批大面積、大規模“無人化農場”建設示范項目落地,形成了6個智慧農場群,應用水稻本田智能化軌道運輸技術216.2萬畝,旱田導航面積1830萬畝,水稻智能側深施肥面積210萬畝,無人植保作業面積970.4萬畝。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人大農業林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王金會: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
一粒種子雖然小,卻可以改變世界,可以說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新一輪農業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在這輪革命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應用是主要特征。黑龍江是農業大省,也是制種大省、用種大省。都說好米來自黑龍江,其實好種也來自黑龍江,我們黑龍江的育種水平在全國也是領先的。
“十三五”時期,黑龍江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占比接近90%,其中常規粳稻和大豆自主選育品種分別達到100%,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良種對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和40%。
在解決種子問題上,“十三五”時期我們重點抓了三件事:
強化自主研發。應用先進育種技術,加大種子研發力度,常規粳稻、大豆、馬鈴薯育種處于全國領先水平,而且大豆、水稻、小麥全部為自主選育品種。
建設良種繁育基地。現有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16個;全省主要糧食作物常年繁種面積超過350萬畝,年生產農作物良種14億公斤以上。
積極培育龍頭企業。現在全省農作物種子企業發展到430家。相信很多企業大家耳熟能詳,比如北大荒墾豐種業,再比黑龍江省龍科種業,這都是國家級 “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實力非常強。
全國人大代表、綏化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子林:
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 蹚出農業現代化新路子
一方面,黑龍江省將做好“黑土地”這篇大文章。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認真落實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任務,“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十四五”黑龍江將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到1600億斤新臺階,依法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守耕地紅線。另一方面,黑龍江省將做好“現代化”這篇大文章。率先蹚出農業現代化新路子。在動力上,突出抓科技。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打好大豆、水稻、玉米種業翻身仗,打造全國科學種田的樣板,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農民挑上金扁擔。在產業上,突出抓融合。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到“十四五”末期實現農業項目招商引資6500億元,打造農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萬億級產業集群,實現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振興上,突出抓銜接。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提升脫貧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使農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統籌推進農業農村改革、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等工作,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總經理孫斌:
用數字技術賦能高標準農田建設
改良黑土地的方向是升級為高標準農田。國家要鼓勵有能力的企業用數字技術賦能高標準農田建設,讓“糧田”變“良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是數字化,需要大數據、云計算和物聯網等農業高科技,這方面阿里巴巴這樣的科技互聯網企業有優勢和經驗。促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數字化,最關鍵的是搭建新型數字農業基礎設施,即數字農業新基建。其中,農產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建設尤為重要。有數據顯示,我國果蔬產品在“最先一公里”環節的損耗率高達15%~25%。過去幾年,阿里在農業“最先一公里”領域持續重投入,建成了5個位于農業主產區的數字化產地倉、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和1000個菜鳥鄉村物流縣域共配中心。這些數字農業新基建讓阿里在過去8年里助售了1萬億元農產品。升級“最先一公里”的當務之急,是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和倉儲設施的數字化建設,搭建數字化的倉配體系,讓農產品從產地快速直達城市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