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詠曦,廖雨萱
(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 400016)
近年來,財政部、教育部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發布了《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指導意見》《教育部直屬高校經濟活動內部控制指南(試行)》等規范制度和指導文件,著力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究其原因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實踐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尚有不足之處和薄弱環節。作為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前沿陣地,高校應充分運用技術手段加強內部控制,提高內部控制的科學性、及時性和有效性[1-2]。
內部控制信息化是內部控制與計算機信息化的有機融合,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內部控制理念、流程、方法的系統化和常態化。與企業相比,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起步晚,未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信息化的必要性。
內部控制的主要目標是有效防范舞弊和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內部控制信息化將分散的內部管理制度聯結起來,按照內部控制的標準和規則,把內部控制融入主要流程和關鍵環節,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業務流程的固化,達到降低人為因素影響和科學防范風險的目的。內部控制信息化可完善制度,強化管理的薄弱環節,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運行,從源頭上遏制行政權力腐敗。
在日常經濟業務中,如果內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缺少信息化的支持,很難保證執行效果,不利于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通過信息化控制,能夠統一內部控制標準,降低內部控制難度,保證內部控制穩定運行,減少人為素質和執行力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增強全面實施內部控制的可操作性。內部控制信息化能夠健全“事前有標準、事中有執行、事后有評價”的規范、實施和監督體系。
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財務核算、公文管理、業務系統等信息化系統,留存了大量數據信息和痕跡。整合利用已有數據信息,能夠大大提高內部控制信息系統的工作效率。實施相關環節責任制,可實現對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控制,增強內部控制效果。加強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建設,可以打破“信息孤島”,推動全面內部控制落地,提高內部控制制度執行效果,為高校經濟活動管理創造更大的價值[3]。
通過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可以優化財務管理運行機制,對財務流程進行精準化管理,減少冗余環節,提升財務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依托內部控制信息化,建立財務流程與內部控制共生共享的智能財務內循環控制體系,可確保內部控制信息“前臺無感、后臺敏感”。高效的財務內部控制信息化系統,既能解決師生員工報賬流程煩瑣和報賬資料復雜的難題,又能有效避免內部控制流于形式,減少違規操作,增強財務管理的管控力,進而提升財務管理水平[4]。
信息化建設是新時代高校加強內部控制建設的必要舉措,但實際工作中,由于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不能帶來“立桿見影”的效果,高校傾向于建設能解決當前問題或產生直接效益的業務系統。業務系統建設一般是從業務角度出發,不考慮內部控制或者僅考慮最基本的內部控制,容易出現隱患。例如會計行使出納付款功能時報錯,若缺少內部控制的預警,可能造成重復付款或舞弊。若將內部控制融入業務流程,可實時、動態預測風險。
在信息化建設實踐中,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屬于“保健”因素,業務系統建設一般屬于“激勵”因素,由此逐步形成了對內部控制信息化的偏見,導致人力、財力支持明顯不足,對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重視不夠。
高校內部控制建設現狀概括起來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重制度建設,輕實踐操作;另一類是業務系統相互獨立,信息不互通,形成“信息孤島”。因此內部控制成為擺設,無法真正發揮作用,難以有效防范風險,出現跨部門的交叉風險。例如教務系統和財務系統沒有實時對接,形成教務系統信息已更新,而財務系統信息未更新的信息差,給財務工作帶來風險隱患,甚至會出現已退學學生在財務系統顯示學費欠繳現象。當前,高校對內部控制風險的治理往往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從根源上降低風險發生概率[5]。
雖然高校對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極為重視,但執行力度不足,存在重制度建設、輕實踐執行的現象,致使內部控制建設流于形式。在財務管理工作中,內部控制容易受行政干預、其他部門不配合等因素的干擾,造成內部控制工作無章法、隨意性強,使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大打折扣,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成為擺設。執行力度不足,既有財務部門對制度執行不徹底的因素,也有缺乏對行政權力的監督機制和對各相關部門督導問責的因素,最終形成內部控制“控不住,制不了”的現象。以部門間更新學生信息為例,由于教務系統與財務系統未有效對接,當教務系統已更新學生信息時,財務系統的學費信息更新就是一個內部控制執行力問題。財務部門認為教務部門未提供學生信息變更情況,教務部門則認為財務部門應主動提出更新學生信息的申請,最終造成財務系統內已退學學生存在欠繳學費的情況[6]。
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需要精通業務、內部控制、信息化的復合型人才,將內部控制有效融入業務流程中,形成固化、客觀的系統管控模式。培養復合型人才有助于實現業務流程設計、風險點控制、技術實現路徑和使用體驗的深度融合,引導高校重視內部控制建設,促進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為實現無感式內部控制信息化服務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因此,要定期進行信息化教育和培訓,鼓勵財務人員主動學習,加深財務人員對內部控制信息化模式的認識,提升其職業判斷和應用能力,加快向復合型人才轉型。
隨著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的普及,高校師生和員工習慣于使用移動設備處理各項日常事務。內部控制是從職責和權限上規范經濟業務活動,從服務體驗方面推進經濟業務活動。因此,內部控制不會限制業務流程的處理,而是為科學、高效處理業務提供支撐保障。只有師生和員工不阻礙內部控制的實施,才能推動內部控制信息化落地。為了更好地促進內部控制的宣傳和實施,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應滿足師生和員工的碎片化服務需求,提供便捷、無感式的信息化服務,例如提供小程序服務,使內部控制執行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體現出內部控制信息化的“柔性”特點。
內部控制需要整合財務信息、科研信息、教務信息、人事信息、辦公信息等,讓信息多“跑路”,讓系統多驗證信息,形成有效的信息“海洋”,為業務流程正常流轉提供無感式服務保障。例如教職工出差報銷時,需要核對辦公系統的出差申請事項、教務系統的調停課申請事項、住宿機票信息等。將各類信息融入內部控制系統后,教職工只需完成發票報銷的基本審批流程即可,無須再提供出差申請等,報銷人員也無須手工核對相關信息,使教職工和財務報銷人員均能感受到無感式內部控制信息服務的便捷性。按照一定的信息共享原則,內部控制信息化能夠緩解業務流程各環節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大大提高業務處理效率和質量。
應充分發揮財務管理部門的控制職能,按照“決策、執行和監督相互分離并且相互制約”的要求,優化整合內部控制流程與業務流程,明確各崗位的職責與權限范圍,重視關鍵崗位定期輪崗的系統控制,做到分事行權、分崗設權和分級授權。在內部控制過程中,突出內部控制的“硬約束”,加大對主要業務或環節的電子監督和自動預警力度,科學運用大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及時發現風險和漏洞。根據內部控制執行情況,財務管理部門要做好內部控制評價工作,建立相應的獎懲機制,確保內部控制常態化運行。
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為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信息技術發展與普及為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提供了可行性。高校內部控制信息化建設迎來了新機遇。高校應結合本校情況,以無感式服務為目標,以內部控制規范為準繩,盡快構建完善的內部控制信息系統,滿足高校發展對內部控制信息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