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 河南 濮陽 457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將鄉村振興戰略列為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同樣重要的國家戰略。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研究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順應時代潮流。
民俗文化是民間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泛指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中創造、共享和傳承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非物質文化。民俗文化不僅包括傳統民俗,還包括現代民俗,具體指民間文學、傳統生活方式、民間舞蹈、傳統技藝和傳統節日等。傳統民俗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傳承傳統精神和歷史文化等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二者結合有助于依托原有資源進行多元化的經濟發展,逐步實現傳統民俗文化地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增強華夏兒女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在形成良好風尚的同時,讓中華傳統民俗文化薪火相傳。
鄉村振興戰略與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是彼此依托、相互推動的辯證關系。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鄉村振興成為各領域橫向研究的熱點,與不同領域結合使得鄉村振興戰略煥發了勃勃生機。
但為實現鄉村振興而引進的重工業等推動城市化進程的產業,無法發揮某些農村地區擁有傳統文化的優勢,而是將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鄉村振興戰略對立起來,沒有因地制宜采取最合適的路徑實現鄉村振興。二者的對立不能更好地加強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增加人們的文化自信,反而容易被“唯經濟至上”的言論反噬。而二者彼此依托、相互推動的統一關系,既能促使有傳統民俗文化的農村地區實現“文化+產業”的多元化經濟發展,還能在傳承民俗文化的基礎上更好地因地制宜實現鄉村振興。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能夠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滿足農民精神需要,增加農民收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能為傳統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和文化環境。
從鄉村振興視角考察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問題,有助于將傳統民俗文化融入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為傳統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提供嶄新的理論視角,拓展傳統民俗文化研究的問題域;有助于保護傳統民俗文化,推動傳統民俗文化發展;有助于探索傳統民俗文化開發的新模式,發展農村旅游業、文化產業等,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1]。
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傳統民俗文化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和社會環境漸漸不復存在,在我國部分地區許多民俗文化面臨后繼無人和瀕臨失傳的困境。
鄉村的傳統民俗文化知名度低,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較低。當今社會工作強度大、休息少,法定節假日旅游或休養身心的活動比參加傳統習俗文化的比重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外來民俗文化的沖擊,鄉村文化被邊緣化的情況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學習傳統手藝選擇進城務工。
相比傳統文化,傳統民俗文化有著不成文、傳承性差、知名度低等劣勢,更容易被忽視甚至被遺忘。在一些剛起步的傳統習俗文化旅游地,由于傳承人的缺失,當地特色活動和工藝品很少,大多是流水線生產的模式,失去辨識度和地方特色的商品很難被游客購買,久而久之會變成沒有特色的普通鄉村,風景好的會成為普通風景區。
在進行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開發時,要關注繼承人和本地特色的承載度,結合現有的資源進行開發,打造品牌,穩步發展[2]。
(1)線性關系考察:分別精密吸取木香烴內酯對照品和去氫木香內酯對照品混合溶液2、4、6、8、10、12 μL 進樣,按上述色譜條件測定峰面積,以對照品進樣量為橫坐標(X)、峰面積值為縱坐標(Y),繪制標準曲線,木香烴內酯回歸方程為Y=2×106 X-33 173,r=0.999 5;表明木香烴內酯在0.4~2.4 μg內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去氫木香內酯回歸方程為Y=1×106 X-56 577,r=0.999 7;結果表明去氫木香內酯在0.4~2.4 μg內具有良好的線性關系。
頂層設計缺失,當地主管部門重視不夠,措施不力,農民民俗意識和文化產業意識淡薄,很大一部分傳統民俗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
互聯網的發達和短視頻文化流行讓社會對傳統民俗文化有了新認識,一些原本遙不可及的文化被大眾熟知,但這種淺層次的視頻、圖片和攻略分享并不能真正挖掘當地特色,反而會對當地非主流文化形成刻板的印象。資源的挖掘和“文化+產業鏈”的形成需要政府、村民的共同配合,要正確引導民俗文化的深入開發與利用[3]。
傳統民俗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特點,鄉村民俗文化的資源開發需要對形象進行準確定位,并注意與旅游及其他文化藝術形式相結合。例如溫州的僑民文化、平陽縣的紅色鄉村文化、江南小鎮的水村文化等,還有移民村、民族村、林業村等依托當地居住環境特色形成的民俗文化村落,對形象的準確定位使其贏在了“起跑線”。
我國許多民俗文化品牌的形象定位比較模糊,不利于傳播與推廣。此外,鄉村傳統習俗文化資源的開發不能很好地與本地旅游業、工藝美術品、戲曲產業相結合,整體比較單一。傳統民俗文化瀕臨消亡的生存困境,由于產業單一,宣傳力度小,知名度低,很多本地人對當地文化的了解不足,難以拉動其他產業的發展[4]。
由于傳統民俗文化的特殊性,人們對其關注度不高。我國一些傳統民俗在沒有得到重視的情況下,被其他國家搶先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說明社會對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視度較低。
我國法定節假日對傳統節日和習俗進行保護的同時,還應注意鄉村獨特的習俗,例如傣族潑水節、西藏天葬等極具民族特色的習俗。中國地大物博,文化源遠流長,對一些少數民族或偏遠地區的文化應在了解的基礎上保持尊重,尊重的基礎上傳播,提高知名度的同時拓寬人們的視野[5]。
針對傳統民俗文化項目系統性差、工藝復雜、傳承困難的問題,可通過整理民俗文化項目、完善傳承人制度來解決。在挖掘、整理傳統民俗文化項目時,需要專業人士的參與,傳承人制度是發揚傳統民俗文化、實現薪火相傳的路徑之一。
此外,在傳統民俗文化路線和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可與省、市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平臺和當地高校結合進行路線設計、民俗資源的SWOT 分析,借助科研力量和平臺優勢開發出項目完善的產業,通過傳統民俗文化項目基地申請程序進行申請,而后結合本地優勢開發路線。傳統民俗文化有其特殊性,不易被外地人接受,在本地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民俗文化教學與課程開發,依托網絡資源進行傳播,吸引更多人參與文化建設,將傳承人的身份泛化,不局限于某一代或某一地區,豐富傳承人身份,完善傳承人制度[6]。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民俗文化保護,2011 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7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些政策法規都提及了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問題。各地政府應加大對傳統民俗文化保護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在主管部門與當地村民的共同配合下加快設施建設和平臺搭建,真正將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落到實處[7-8]。
在“空心村”的現實困境下,通過“一帶多”的經濟發展模式,將多種文化產業融合,不僅能發展當地多元化經濟,使傳統民俗文化薪火相傳。鄉村多產業和諧發展不是只發展第一產業,而是要在當地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多元化發展,這樣能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地人口外流的現實困境,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多可以在家鄉長遠發展的機會,通過優質的傳統民俗文化體驗提升口碑,傳播品牌文化,改善民俗文化的社會環境[9]。
民俗文化”一村一品”“千村多面”的特點對傳統民俗文化開發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民俗文化形象定位模糊、產業單一或“眉毛胡子一把抓”,都不利于傳統民俗文化在競爭激烈的現代旅游業市場進行推廣,影響傳統民俗文化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應結合鄉村振興戰略,依托其自身的歷史優勢和地理特點,在價值評估基礎上實地考察,有選擇地開發傳統民俗文化資源[10]。
此外,推動傳統民俗文化與旅游業、工藝美術品產業、戲曲產業等相融合,進行鏈式文化產業的開發,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品牌化經營,避免同質化現象,重新塑造傳統民俗文化的品牌形象,為品牌形象加入創新元素和活力。
提高對傳承文化的認知,認識傳承民俗文化的意義和目的,以及鄉村民俗的內涵、形式特征和風貌,基于鄉村傳統民俗文化開發文化產業。在此過程中,結合傳承理念與方式的創新,以及“互聯網+”傳播推廣方式的創新,完善傳統民俗文化開發的各項機制,例如完善文化產業的申請機制,對申請成功的合格地區給予適當的財政補貼。依托本地民俗文化平臺和高校科研力量開發文化資源,設計科學合理的旅游線路,禁止復制文化和批量生產的現象,保護當地在文化產業開發過程中的知識成果,尊重當地傳統民俗文化。
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政策體系,例如申請政策、審核政策、補貼政策、高校合作政策、村民征地政策等都需進一步完善,實現傳統民俗文化薪火相傳,充分發揮傳統民俗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