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長虹
(濟寧市兗州區興隆莊街道辦事處 山東 濟寧 272100)
農村經濟一直是我國重點關注的問題,我國的發展是全民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全民的進步,因此,我國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關注度非常高。在新時代下,金融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因此我國對農村金融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并且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經濟政策來促進農村金融的完善,但因為制度方面的限制,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始終沒能實現均衡發展。因此,如何正確解決兩者之間的不協調問題,對我國農村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展農村金融,能夠有效提高農村集體資金的流轉和使用效率,使農業資金都能用來發展農村經濟。農村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不同的特征,根據不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農村金融可以出臺相對應的農業貸款政策,滿足不同類型的農村經濟發展需求,特別是針對農民和農村發展的小微企業。
農村金融可以不斷改變自身的發展形勢,扶持農村經濟產業鏈發展,提供低利息的農村貸款,加快農業資金周轉速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將經濟力量都用在農村經濟的發展中,可以縮短資金的循環使用周期。
當前,我國農業領域總體發展勢頭良好,農村地區經濟情況較為穩定,農村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農村產業鏈條的支持,使農村資金高效地活躍在農村經濟和生產發展中。因此,對于農村金融的建設和完善,有利于增加農村集體資金的對外融資力度,提高人均儲蓄量,加速農村資本的循環周期。因此,可以認為農村金融體系的建成速度和農村金融的發展、農村金融的工具數量成正比,大量的農村金融工具有利于農村資本積累持續加快,也能夠不斷優化資源配置的速度和質量,加快農村資本的生產和循環。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容易受到農業資金短缺的影響,農村金融的加入有利于農村經濟持久穩定發展,突破農村經濟的發展瓶頸,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經濟發展的活力。
我國農村金融能夠幫助村民合理進行經濟投資,擺正理財心態,同時,農村金融在操作形式上較為簡單便捷,收益相對穩定,風險也較低,農村金融在發展過程中可以推出多款理財產品,有效打開村民的投資空間,拓寬農民的收入渠道,不斷增加居民收入,抑制農業資金的大量外流。
農村金融市場化發展,能夠有效地加快農業資金的融資速度,加快拓展融資渠道,對于傳統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融資困難問題起到緩解作用,讓農村本地的融資方式更加適合農業生產和發展,使農民能夠有計劃地從事生產生活。農村金融發展有利于農村地區資源優化配置,提高了農村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農村金融的發展是農村經濟工作的實踐與探索,有助于提高農村經濟的穩定性。發展農村經濟受很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比如市場因素、管理因素、技術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金融因素,農村金融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而促進農村金融工作的開展,可以實現農村發展工作優化,強化資源配置。因此,解決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刻不容緩,經過諸多學者分析,現在可以確定制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從制度因素方面分析兩者之間存在不協調的原因。
農村金融發展依附農村經濟的發展,而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農村金融這一巨大推動力,按理說兩者之間應該是密切相關的,但是現在兩者之間的不協調問題愈加嚴重。要想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就必須解決兩者制度供給主體不一致的問題,只有形成統一的發展模式,對各自的領域進行妥善組織安排和處理,才能尋求共同發展,保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活力[1]。
從當下我國農村發展形勢來看,農村金融的供給主體可以大致分為3 類,分別為國家、組織和個人,組織產權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明確的解決,各方都想尋求利益最大化,沒有嚴明的組織形式自然無法實現制度的完善,最終產生供給制度之間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的存在,導致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越來越嚴重。
金融的發展以信用為前提,正是因為信用才有銀行的賒欠貸款,才會有金融的產生。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已經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夠完善,相對于標準的信用制度,仍有一定差距。農村金融信用制度不完善有各個方面的原因,主要如下。
(1)農民沒有形成完整的經濟信用意識。農民對相關的金融專業知識了解不夠充分,對銀行的運行機制一知半解,只會存款、取款,對投資征信等其他方面不關注,因而無法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最大程度地發揮金融的效用。
(2)農村信用管理方面缺少統一機制,管理較困難。因為農村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效應,企業的信用缺乏保障,向銀行或者放貸機構進行貸款時常常會使用虛假的企業信息來躲避還款,甚至有時還會偽造財務數據。針對這些行為,農村沒有完整的懲罰機制,這些企業時常因為沒有受到懲罰而存在僥幸心理,所以銀行或放貸機構的資金沒有相應的保障,導致農村金融流動性較差。
(3)農民法律意識差。由于部分農村地區教育程度不高,農民向銀行借款后經常有意識地拖欠還款時間,以此謀取私利。而且農村金融管理相對混亂,運營財務風險相對較大,這些也會對農村金融發展造成一定阻礙。
在農村制度變遷中,有強制性和誘致性兩大類模式,目前農村金融的發展主要是政府居于主導地位,但是農村的信息有一定的滯后性,而且這種按部就班的發展模式在實行過程中不僅限制了農村企業的創新意識,而且無法采取針對性發展策略,這些都會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不協調[2]。
現階段,政府無法對農村經濟的制度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因此不能合理改善農村經濟的發展,制度問題突出,將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問題。目前來看,管理制度的風險和漏洞,導致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在發展的同時出現較多問題,例如資金鏈斷裂。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和經濟發展大多數是跟隨政府的指揮,如果管理制度出現問題,農村將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發現不了問題所在,導致制度問題越來越明顯,相關人員不能很好地解決存在的問題,制約了農村金融和經濟的發展。
由于早期制度存在一定不足,制度的相關體系不完善,在初期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相關規劃時,存在著一些不足,導致農村的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不協調,由此出現很多問題。
此外,國內外的環境制約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這條路上,金融必須和農村經濟發展相互融合,但由于當時條件的限制,導致出現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不協調的問題。農村經濟水平低,金融發展就會停滯,導致農村金融跟不上農村發展的步伐,不能滿足人民的愿望,從而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根據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來看,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的發展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導致農村金融和經濟的發展缺少動力,創新環境在此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創新將會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
農村創新動力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創新動力帶來創新點子,從而開創新的經濟發展道路。這樣才有利于經濟制度的創新和優化,為農村經濟發展夯實基礎。農村沒有創新環境,就缺少創新的動力,損害農村的發展,所以開創農村創新環境,增強農村創新動力刻不容緩。
農村經濟制度存在的問題導致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二者之間不能相互促進,對于這個問題,必須要對農村經濟制度進行全方位分析。
從當下情況分析,信用制度、法律制度、中介及監督制度影響農村金融和經濟發展,這些制度方面的問題影響了農村經濟和金融的發展,若想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完善制度。
信用制度對經濟發展尤為重要,尤其對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發展來說,更有重要意義。完善的信用制度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優化農村的經濟制度,降低經濟發展的風險[3]。
金融發展也是如此。信用體系主要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儲存企業、個人的信息,保證二者之間信息的完整性,方便金融機構與企業、個人之間的信息溝通。完善信用體系的同時,需要完善相關的責任制度,確保每個部門都能夠對各自的工作負責到位,并且加大巡查執法的力度,建立相關的獎懲制度,提高金融信用的安全性,促進農村金融和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和金融發展必須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來保證,若法律環境和體系不健全,將會導致金融和經濟的工作受到嚴重影響[4-5]。現階段,受過去計劃經濟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若想促進經濟發展,那么企業和個人應該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將新經濟發展和個人、企業相結合,抓住時機,促進經濟發展。這就要求相關法律制度必須要和農村經濟發展相互結合,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讓法律制度適應新的經濟體系制度,同時企業和個人之間必須要明確自身的權利和義務[6]。
當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協調,農村的信貸機構應該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完善法律法規,為農村的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使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能夠相互協調。
監管制度和中介制度對于農村經濟和金融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完善的監管和中介制度。從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監管制度必須適應農村經濟的發展,適應時代的發展,并且不斷地調整,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方式來管理農村金融體系[7]。
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的發展存在一些風險,這些風險會影響著經濟和金融的發展,對此,應建立相關的風險防控措施,保障農村的經濟發展,使工作更加順利,降低發展帶來的風險。同時,不斷完善中介制度。農村經濟發展,政府必須對企業進行嚴格規范的管理,要求中介機構嚴格執行相關要求。不斷規范市場,通過相關的政策引領市場的轉變。
現階段,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發展的不協調問題主要是由于制度不完善導致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制度方面入手。同時,政府應該建立農村金融監督制度,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加強相關信用體系建設,保證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能夠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