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甜敏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199)
在大數據和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我國的稅收管理工作實現了更快更好發展。根據相關文件的要求,為更好更快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重點提高農業產業的發展勁頭,不斷優化資源整合,將農業打造成現代化的產業融合模式,積極帶動小微農業發展,將農村產業與現階段國家重點扶持的稅收政策有機融合。我國現有的稅收政策存在優化空間,應對其進行調整,以適應農村產業融合。
稅收工作主要包括繳納稅收核算、稅收統籌和對納稅人員進行申報等,但是現階段我國的稅收工作發展水平不高。首先,我國傳統的稅收信息管理機構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沒有提前做好防范工作,而且對突發情況的應對能力較差。其次,我國專業素養較高的稅收人員較少,雖然我國有越來越多的高級知識分子投身于稅收工作,但仍會出現稅收工作人員專業素養參差不齊的現象。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各類企業高速發展,所以需要一些專門的人才對稅收工作人員進行監管和督查,這就要求引進一些專門針對稅收工作的高質量人才,但由于沒有太多專業對口的工作人員,所以我國稅收工作的現階段發展水平仍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影響了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我國稅收工作的發展進程[1]。
我國是人口和農業大國,要根據農村產業的發展調整與現代化科技水平的銜接程度,不斷提高農民在合作經濟中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和水平。要想推動我國農村和農業更好地發展,就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根據農村和農業的特點,推動農業產業與信息技術相融合。
根據國家現有的財政政策,通過采取稅收優惠措施,及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平等對待單一結構的農村產業,不僅要讓農民專業合作社享受更多稅收政策,還要讓農民享受同等的待遇[2]。
我國的小農戶基數大,且長期普遍存在,這符合目前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情況。開展小農戶的規模性經營,有助于讓金融產業鏈條更好地適應農業服務項目和提高農業現有經濟水平。
一是小農戶發展規模化種植的潛力巨大。我國出臺了稅收金融政策,小農戶的經營規模小,土地分布較為集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成本增加較快,通過現有的耕種手段能夠進行土地經營權的各方流轉。
二是從涉農行業的發展進行分析。稅收政策的出臺有利于小農戶的發展,其根本目的在于讓現代農業的發展水平適應當今的社會服務體系,將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產業鏈有機融合。農產品銷售市場應該免征房產稅和印花稅,在稅收政策利好的情況下,不斷推動小農經濟和農業產業更好地發展。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要想實現農村產業現代化非常困難。要改變我國農村產業體制,推動農村企業發展,需要改變我國農村產業的稅收體制。
我國農村稅收的主要來源是農產品,方向單一且成本高,存在很大的風險且稅收優惠少,對農村產業發展不利。對其主要實施的法律是涉農稅收所得優惠,導致稅收管理體制在農村產業中的發展形式單一。稅收對農村產業的發展不利,因為農產品種類較少,多為農作物、水果等,沒有很好的銷售流程,往往會出現農產品滯銷的現象。農村處于偏遠地區,交通相對不便利,發展較為落后,國家應該為農村制定相適應的發展策略。繳納個人所得稅是每一位公民的義務,應該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繳納,但全國的稅收管理機制相同,缺少針對性。相對于大城市食品銷售產業,稅收管理機制無法在農村產業發展中體現出適應性[3]。
根據相關會議精神,我國逐步取消了農業稅和各種農業附加稅,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與農村產業的負擔,同時能更好地激發農民種植的重要性,讓農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但是,農村產業的相關稅收和公共農產品產業鏈條的供給關系沒有得到優化,在重要農產品組織框架中的統籌能力缺失,導致村集體與個體農戶產生矛盾,農戶的產業不聚集,農民想要集體化發展尤為困難。
在我國的鄉村治理體系中,鄉村治理能力弱化不斷制約著鄉村振興,管理者和體制缺位,導致政府投入農村的資金不能良好發揮作用,小農戶的成本與農業銷售渠道成本不斷增加。只有不斷發展綠色健康的農業產業模式,吸引更多外部資金,積極爭取更加實惠的農業財政政策,才能對農村產業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要想解決農業深加工產品的增值稅問題,需要逐步減少“高征低扣”的現象。現如今,我國部分行業已經開始執行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規則,將更多產業納入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范圍。
在購進產品的過程中,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扣除率應該適用現有稅率,一方面方便農民及農村企業納稅人抵扣農產品的進項稅,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能使我國的稅收機關更好地利用納稅人的各項稅收數據,明確納稅人抵扣進項稅額的邏輯關系,讓納稅管理體制更好地對稅額的真實性進行有效控制,形成強大的邏輯關系,防止偷稅漏稅等違法行為。
當前我國新型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良好,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發展新型農業產業需要政府有利政策的積極引導,同時寬松的金融政策不利于監管的持續推進。為了著重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真實、質量不高的情況,應該對無農民成員實際參與的合作社進行剔除,無實質性經營活動或者經營機制不完善的暫停運行,特別是對以非法理由和手段獲取國家專項財政補貼的機構及個人進行清理整頓并報請有關機關調查。稅收機關要以清理整頓為契機,對“空殼社”進行清理整頓,依照法律法規注銷不合法的農業產業組織,根據相應調查流程和規范手段進行稅收登記,堅決杜絕以農村產業為載體騙取國家專項稅收優惠而采取的違法行為。
一是不斷加強對涉農稅收優惠的管理,依法依規開展農業產業主體經營,不斷規范納稅行為,堅決防止和有效打擊違規操作行為,特別是違規開具發票的行為。
二是不斷調查走訪,摸清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具體規模,根據規模的大小和產量與享受的稅收政策和開具發票的行為進行匹配,根據真實生產水平與交易數量進行真實性核查[4]。
我國應單獨出臺結合農村發展現況的法律條文,降低農村產業所要繳納的稅收額度,從根本上減少農村企業納稅的壓力[5]。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應鼓勵和引導農村企業順應時代發展,結合互聯網熱潮推出新的營銷方式,促進農村食品產業的發展。支持大學生“三下鄉”等活動,加大政策對農村產業的支持力度,集中對食品進行加工、銷售,擴大農村產業范圍,不能僅局限于食品加工產業,還要向旅游業、手工業等成本低、稅收較少的產業發展。對農村產業管理部門進行調查核實,避免出現違法行為。我國稅收管理機構應派出工作人員對農村產業實際情況進行調查走訪,通過分析采集的樣本,提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利建議,對農村產業發展作出深刻改革[6-7]。
針對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現實狀況,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是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活動以及經營收入實行減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廠房及其用地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以最大限度地減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稅收負擔。
二是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集體取得的股息、分紅,免征收個人所得稅。現行稅收政策僅對“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給予增值稅、所得稅優惠。由于缺乏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專項稅收優惠,應該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需要,出臺專門的增值稅、所得稅、房產稅、耕地占用稅等優惠政策,以提高稅收優惠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支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