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佳麗,胡小虎,席鵬飛
(武漢紡織大學經濟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00)
供應鏈金融是實體經濟中產業供應鏈與金融服務相結合的產物。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供應鏈金融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選擇,是信息技術進步的產物,政府非常重視供應鏈金融的發展。供應鏈金融能夠幫助眾多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維持其正常運營,促進產業鏈上企業間的協同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供應鏈金融能夠提高企業之間資源循環利用的效率,打通生產經營的重要環節,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血液”,為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供應鏈金融是指金融機構以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主,為核心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貸款以及其他各項金融服務,覆蓋整個供應鏈金融服務。
核心企業通常是上下游企業的大客戶,在整個供應鏈中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在交付貨款或貨物等交易環節中,會給上下游企業帶來經濟壓力。如向上下游企業采購商品時壓低價格或通過賒銷給上下游企業帶來賬期壓力等,這些都有可能導致上下游企業的現金流出現問題。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下,核心企業可以憑借其良好的信用為上下游企業提供增信或擔保,從而幫助上下游企業獲得資金支持[1]。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規模對供應鏈金融的規模有很大影響。中小企業往往因為規模小、信用資質差、缺少有價值的抵押物等無法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由此形成的融資缺口使供應鏈金融得以大顯身手。我國供應鏈金融的市場規模逐年擴大,相關數據顯示,其市場規模在2014 年達到10.5 萬億元,并且以年平均增長率9.6%的速度增加。
在政府部門的重點關注和大力倡導下,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平臺越來越多,供應鏈金融提供的融資模式越來越新穎,其規模越來越大。
在我國,許多中小企業因為資質不夠而無法通過直接融資獲得資金支持。因此,我國的中小企業融資多采用以銀行貸款為主的間接融資方式。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指數普遍高于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其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高于中型企業。2018—2020 年銀行貸款審批指數相較之前明顯上升。從平均水平來看,2012—2020 年銀行貸款審批指數為48.6%,中小企業貸款需求的平均水平為64.8%,銀行系統發放的貸款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
(1)融資成本較高。金融機構更傾向于將貸款發放給貸款需求大、規模大且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相對來說,中小企業的發展規模有限,單個主體對貸款的需求不大,自身缺乏有價值的抵押物,因此金融機構可能會制定更高的利率進行風險補償[2]。
(2)獲得資金的難度較大。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提供資料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很難確定,而對于銀行而言,無論是大客戶還是小客戶,其花費在了解企業信息方面的時間精力相差無幾,因此更愿意選擇經營相對規范、信用資質較好的大企業,為中小企業提供借貸的意愿較低。
(3)融資渠道有限。我國對企業上市的要求比較嚴格,許多中小企業達不到上市的標準,無法利用股票和債券進行融資,間接融資成為多數中小企業的選擇。在向金融機構申請借款時,很多企業達不到借款要求,無法獲得資金支持。借助互聯網的發展,許多小額貸款公司和網絡借貸平臺相繼出現,但是因為我國的征信體系不健全,企業存在道德風險等諸多不利因素,大量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新融資渠道的平臺難以持續發展[3]。
(1)發生在采購環節的預付賬款融資模式。采購方為了從上游企業取得貨物,需要預付一定比例的款項甚至全部貨款,這對于采購方來說會產生一定的經濟壓力。預付賬款融資可以通過控制采購方對貨物的提貨權或者將貨物質押,為其提供資金支持。其中一種情況是采購方自己就是銷售方,將貨物賣出后即可向金融機構還款,通常稱為保兌倉模式。另一種情況是采購方作為外包的第三方,專門為企業提供采購服務,不負責銷售環節。金融機構可以根據其實際發生的采購訂單數量,支付的采購金額等為其提供融資[4]。
(2)存貨融資模式。為了減少存貨的成本,資金需求方可以將存貨質押給資金供給方從而獲得融資。針對流動狀態難以監測的貨物,可以授權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與資金需求企業簽訂質押合同,在滿足融資需求的同時更好地監督存貨流通。
(3)應收賬款融資模式。該模式的形成是為了滿足銷售結束之后形成應收賬款的企業加快資金回收的需求。上游企業因下游經銷商支付貨款需要一定的期限而形成應收賬款,下游企業將資金壓力轉移到上游企業從而形成較大的應付賬款。在應收賬款模式下,企業可以將形成的應收賬款向金融機構進行質押來獲取資金,還可以將其進行資產證券化,即以某一核心企業為債務人,將上下游企業的應收賬款打包,以核心企業的信用作為支撐,由保理商將其轉化為資產證券化產品后向市場發行,由核心企業到期支付款項,如萬科的供應鏈保理ABS。
在傳統的借貸模式中,銀行一般關注有資金需求的個體的財務狀況、資產狀況以及信用水平等主要信息。供應鏈金融平臺相對來說更關注核心企業以及整個供應鏈的財務和信用狀況。供應鏈金融平臺上的資金供給方在確認上下游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貿易真實性的基礎上,與信用水平更高、擁有優質抵押物的核心企業簽訂擔保合同,由核心企業承擔違約企業的債務。采用這種方法能夠降低資金供給方的借款風險,有利于中小企業獲得融資,降低融資成本,核心企業提供擔保后,貸款利率也有所降低。
傳統的金融機構在出借貸款之前會對企業財務、經營、資產情況等信息進行調查,了解的渠道相對單一,主要圍繞貸款企業本身,對信息真實性的判斷難度較大,尤其是規模較小、經營不規范的中小企業。供應鏈金融平臺對借貸企業的了解更加全面,可以聯系貸款企業的上下游企業,這些上下游企業在與借貸企業的合作中掌握了更多更真實的信息,金融機構可以借此更深入地了解貸款企業真實的經營情況、利潤水平、聲譽等信息。
此外,資金借出后,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對整個供應鏈上企業的經營狀況進行了解,充分掌握貸款企業的資金使用情況,并及時監督,有效防范違約風險。
雖然供應鏈金融更重視對供應鏈整體的信用進行評估并由核心企業提供信用背書,但是中小企業作為供應鏈上不可或缺的參與方和資金需求方,對其信用評級標準進行進一步完善很有必要。金融機構應該重點關注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經營模式、行業前景、管理團隊的整體素質、公司未來發展的前景規劃等因素,將這些因素對還款能力及意愿的影響進行量化,完善對中小企業的信用評價標準。
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根據上下游企業提供的與核心企業之間貿易往來的證據,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因此確保貿易往來的真實性至關重要。金融機構、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皆應與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及時更新企業采購、貨物數量及狀態等信息,便于對交易風險進行控制。
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確定核心企業非常重要。可以將企業的現金流狀況、占據的市場份額、信用狀況、與上下游企業的貿易額、與上下游企業的議價能力、為上下游企業進行信用背書的意愿和能力等因素納入對核心企業的考量標準中,建立科學普適的核心企業評價體系,將其推廣應用。
供應鏈金融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充分體現了數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宗旨,其與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的結合也將在全面開啟的“十四五”時代帶來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