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秋萍
(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江蘇蘇州 215100)
1943 年,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提出,創造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一種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他主張“六大解放”,把學習的基本自由還給學生:解放他的頭腦,使他能想;解放他的雙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談;解放他的空間,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會里去取得更豐富的學問;解放他的時間,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干一點他自己高興干的事情。做到了“六大解放”,學生的創造力才可以盡情地發揮出來。
提高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不在于往學生腦袋里灌輸現成的東西,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設法保持和提高他們的欲望和興趣,引導他們自己動腦動手,真正地掌握知識,從而增強創造力。
在課堂教學中,“簡而豐”的活動設置,正符合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理念,是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的課堂策略。所謂的“簡”,指的是簡單的活動環節,簡潔的提示提要,簡易的回答臺階,簡便的作答方式;所謂的“豐”,指的是豐厚的設計內涵,豐富的答題角度,豐滿的答題范圍,豐盈的知識內容。“簡而豐”的活動設置準則,其內涵是降低問題臺階,以便于最大限度地激發不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兼顧到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利于學生通過分享獲得自己能夠“夠得著”的發展素材。在正向的引導下,不斷地激發學生探索的激情、展示的欲望,使教學由教師主動輸出知識,轉為學生主動汲取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涉及基礎知識時,常常比較枯燥。此時,教師通常采用知識教授、灌輸的方式。面對較為枯燥難懂的新知識點,學生常常產生畏難情緒,缺少學習的欲望與興趣。教師需要把問題化難為易,讓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營造輕松的氛圍,搭好“帷幕”,設置知識點傳授的臺階,巧用類比,關聯已有的簡單知識,使知識生動化、簡易化。
例如,在教授“句子成分”時,如果教師在講臺上反復講,在黑板上反復畫:這是主語,那是謂語……學生很容易既覺得枯燥無味,又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失去繼續學習的欲望和興趣。在教授這堂課時,某位教師的做法非常機智。在一開始上課的時候,他就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替代枯燥呆板的術語,化陌生為熟悉。他說:“一個完整的單句,就跟一個人一樣,有頭、有腦、有身、有心、有腿、有腳……”他把“主語”稱作“句子的頭”,把“主語中心語”比作“腦子”,把“謂語”比作“身子”,把“謂語中心語”比作“心臟”……通過生動的類比,學生的畏難和緊張情緒一掃而空。接著,他讓學生給例句找“頭”“腦”“身”“心”。課堂上,學生跟作畫一樣,有的把句子各部分“畫”得正確,有的則顛倒錯亂,不免引起愉快的笑聲。之后,他再讓其他同學幫“畫”錯的同學糾正,讓學生自己造句,并給自己的句子找“頭”“腦”“身”“心”。這樣一來,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掌握了句子主要成分的劃分方法,也明白了學語法是為了造出來的句子“不缺胳膊少腿”。一個簡單的類比,使枯燥的知識點瞬間生動化。教師的機智靈動,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法的興趣,也使他們克服了學習道路上的一個障礙。
葉圣陶說,我不怕多費學生的心力,我要他們試讀、試講、試做探討,試做實習,做許多工作,比僅僅聽講復雜得多,我要教他們處于主動地位。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是導演,要想方設法地激發學生的欲望與興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要想教者“逸”而學者“勞”,較為有效的方法是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以《河中石獸》這篇古文的教授為例,文章涉及一些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故事中的人物在思考問題時考慮片面,沒有全面發展的觀念,才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錯誤。在教授這篇古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充分預習,然后在課堂上營造“諸葛亮舌戰群儒”的對話情境:讓一個學生擔當“諸葛亮”,站在講臺上回答全班學生的提問。站在臺上的同學,自然斗志昂揚、沉著大氣,“群儒”則凝神細聽、踴躍提問,大有不問倒“諸葛亮”不罷休的氣勢。通過創設一個美妙豐盈的“對話場”,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敏捷才思,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文本的解讀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沉浸在文本的情趣與理趣之中。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得到了提高,教師無須過多講解,只在關鍵處點撥與提升,就可以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簡易的環節設置,卻取得了豐滿的課堂效果。
發散思維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指標。主題生發,是常見又有效的課堂活動設置策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簡易主題,對學生提出簡單要求,鼓勵學生創造。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設置的主題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求不宜過多、過細,這樣才可以給予學生更大的自我發揮空間。課堂上,教師只要將某個或某些學生對問題的精彩感悟或認識,順勢深入推進,推向全體學生。
例如,某節初一作文課,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作文題目《秋》,并提出要求:用小標題的形式行文,且小標題要具有完整性、創造性;列完小標題后,可以簡單打好腹稿,舉手展示。過了五分鐘,有學生舉手表示完成。幾位同學的分享都很精彩,“紅色的楓林,黃色的落葉,紫色的秋思”,“豐收的喜悅,金色的季節,似火的楓林”,“秋的動,秋的靜,秋的美”。此時,一個學生極力要說他的得意之作,“飛舞的秋葉,蒼老的樹干,累累的碩果”。這三個小標題充滿詩情畫意,又意味深長,充滿哲理。教師找準契機,在該學生展示的基礎上,對這一組標題進行深入解析:“用一棵樹來寫秋天,前兩者寫生命的灑脫與凋零,是那么的靜美,后者寫生命的延續,又是如此的厚重;前兩者的默默奉獻,成就了后者的充實。”學生在懂得其中精髓之后,激起了新一波的創作浪潮,其中不乏“經典”之語,如“秋的氣息,秋的滋味,秋的喜悅”,“金色的畫板,沉甸的深秋,靜靜的秋夜”,“天平楓葉甲天下,薄霧美麗如仙境,蘇城秋雨未綢繆”。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教師雖然失去了表現的機會,但更快樂、更有成就感。通過設置“簡而豐”的課堂環節,教師做好配角,在適當的時機進行適當的點撥,可以成就學生的出色。
實踐證明,語文教學只有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才能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教師只有積極創設“簡而豐”的課堂環節,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發言的機會留給學生,才能有效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