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林
(西南林業大學 云南 昆明 650224)
糧食安全問題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針對糧食安全頒布了一系列政策,為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思想原則。2020 年7 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非常復雜,必須持久面對變化的形勢。中央基于國內外形勢提出了雙循環戰略,繼續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國內大循環是總體經濟的設計方案,關系農業生產,會長期影響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格局[1]。
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2020 年全球饑餓人數大幅增加。2020 年將新增1.3 億饑餓人口,全世界將有6.9 億人處于饑餓狀態。聯合國的研究報告發出預警,2020 年共有25 個國家面臨嚴重饑餓風險,世界瀕臨至少50 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系統科學的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為解決世界糧食安全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2004—2015 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12 年實現了“十二連增”。2016 年結束12 年連續增長的狀況,2016 年比2015 年產量減少了8%,2018 年之后我國糧食產量開始增加。當前中國小麥庫存約5 000 萬t,稻谷達到1.4 億t[2],我國口糧充足。近幾年,我國三大主糧小麥、稻谷和玉米基本實現供需平衡。
近年來,由于我國糧食的生產鏈條監管不健全,需要健全監管機制。糧食質量安全問題體現在以下方面。
(1)片面追求產量,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等,導致發生糧食質量問題。
(2)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污染土地,使得重金屬和有害物質影響糧食質量。
(3)糧食收購、烘干、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環節由于保管不力或加工不當,不符合糧食質量安全標準或食品衛生標準。
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均可耕地面積僅有0.07 hm2。近年由于城鎮化、工業化步伐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占用耕地增加、實行退耕還林等,耕地面積由1998 年的1.26 億hm2減少到2003 年的1.23 億hm2。從2004 年開始中央連續下發一號文件,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但隨著我國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積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糧食進口市場方面,我國大米進口集中于東南亞地區,2007—2010 年我國大米的主要進口市場是泰國[3],大豆進口集中于美洲地區,進口市場比較集中。
農業機械化是糧食安全的有力保障,我國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高水平建設,2020 年4 月我國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率是63.82%,已經取得了較好成績,但是對比美國的全程機械化生產還有很大差距?,F代化的農機數字化程度很高,除了一些必須由人工操作的勞動環節,大部分環節可以利用人工智能遠程管理作業,例如北斗導航系統、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智能蟲情測報燈等。
農業技術進步能夠帶來生產要素合理配置,一方面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加快了農業產業創新。注重知識產權保護,能夠讓技術在更大的市場中流動起來[4]。
提高糧食單產水平是增加糧食總產量的重要手段。我國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四大主糧單產仍低于發達國家,所以要運用科學技術提高糧食單產。應加快推進高標準的農田水利建設,持續推進中低質量產田改造。我國中低產田面積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平相對較低,以前建成的高標準農田部分老化失修,需要提高耕地質量,提升農田產能。應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建立耕地輪作休耕制度,提高土壤養分,糧食保障由“藏糧于倉”向“藏糧于地”轉變。要加快糧食種業的發展,加強種子基地建設,投入更多人才、技術、資金,研究出優良的種子,提高單產水平。
由于糧食的價格機制導致生產糧食的經濟效益并不高,造成了一些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不高。可從以下4 個方面采取措施。①加大農業補貼力度,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②調節糧食價格機制,重視市場調節作用,建立多元化的糧食收購機制,用糧食收購價格、糧食期貨價格機制引導農民種糧,通過糧食價格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視政策引導,優化種植結構,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④因地制宜,結合地方具體情況,建立農業補償和保險機制。
2020 年我國已經圓滿完成了脫貧攻堅的任務,在接下來的鄉村振興建設中,農業產業化、規?;寝r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農村有很多閑置資源缺少產權交易的平臺,這就需要政府加快農村產業投資平臺建設,例如通過土地流轉政策,盤活農村閑置的土地資源。農業產業投資平臺建設有利于農業產業化、規?;ㄔO,也有利于引導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和綠色農業轉型。
4.6.1 加強農用地土壤保護
農用地土壤安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基礎,污染物可以通過干沉降、濕沉降及填埋等方式污染農田土壤。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農用土壤污染問題,通過出臺法律法規及污染修復等措施,使農田土壤污染風險得到了有效管控。耕地周邊工礦污染源得到了大力整治,總體上全國農田土壤狀況比較穩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106 萬hm2。污染地塊用地的準入管理機制逐漸形成,例如浙江省推進了農田重金屬治理試點工作,有效管控了工業與農業污染源?;诟鞣N管控方式,我國發展了全過程保障農產品安全的生產技術。
我國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梢詮囊韵陆嵌燃訌姳Wo。①樹立“山、水、林、湖、田、草”共同體理念,綜合治理生態環境,保護農用地土壤。②建立農田土壤環境信息平臺,提升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定期監測制度和信息發布制度,利用大數據技術掌握農用地污染數據,精準評價、精準治理。③提倡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綠色農業,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體系。健全耕地分類管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制度,重視農田土壤的保護。農用地土壤安全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基礎,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農田水利。
4.6.2 推進保護性耕地建設
土地長期裸露,受到嚴重的土壤風蝕,如我國東北黑土地和北方很多地方農業土地就有風蝕、水蝕等問題,對此,相關部門提出了保護措施。例如東北梨樹縣通過秸稈還田來恢復土地、保護土地。把秸稈覆蓋在收獲后的土地上,有效減少土壤流失、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了土壤有機質。2020 年,農業農村部出臺了《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 年)》,通過實施保護性耕作,能夠遏制東北黑土地的風蝕退化,提升耕地地力。這就是“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就是從整體系統的角度去保護糧食安全。
4.7.1 重視內循環安全建設
建立國家和省級農業產業投資平臺,推進農業與其他產業合作。強化農業金融保障,實現雙輪驅動。運用好新《土地管理法》,推進合村并居和農村土地流轉改革,有利于整合土地,提升農業規模效應。
4.7.2 加強外循環安全建設
重視農業國外投資,促進農業跨國種植。要重視國際之間的合作,為國內居民提供實惠的農產品和食品[5]。農業跨國種植是農業“走出去”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通過投資國外農業,保障國內糧食需要。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要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要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按照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的要求,統籌運用改革的辦法、法治的手段和市場的機制,加快推動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雙循環的經濟背景下,充分發揮管理機制、調控機制,保護我國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