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安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隨著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變化,在世界貿易組織牽頭的全球多邊貿易談判僵局的背景下,世界上掀起了建立FTA(自由貿易協定)的浪潮。目前,中國已與東盟、澳大利亞等22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4 項自由貿易協定。為了扭轉中國農產品貿易的不利局面,使農產品生產和貿易長足發展,提高中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必須充分把握自貿區帶來的機遇,深入分析農產品貿易的發展對策。
由于我國土地資源稀缺,農業機械化程度低和勞動生產率低,產出率不高,導致谷物和棉花的產量和質量較低。谷物、棉花是典型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因而在中國主要是進口農產品。
盡管我國有一定規模的畜牧產品生產,但飼料所用原料主要來自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造成飼料產業競爭力差的局面。我國既是飼料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必須從根本上解決調整飼料成本與土地之間的關系。
林業、果蔬業均屬于經濟作物。在林業方面,中國森林遭受破壞,土地、水資源是稀缺資源,林產品進出口競爭力需要提高[1]。中國果蔬產業基本上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總體而言,在經濟作物方面,中國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在園藝作物方面,中國不僅自然種植條件良好,而且園林藝術水平高,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園藝作物的出口增長隨著世界貿易組織的加入勢必獲得發展。
水產品可分為淡水產品和海產品。水產品包括遠洋捕撈,受生產規模和海洋資源的限制,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進出口過程中受到不利影響[2]。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淡水養殖中的特殊水產養殖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受到國際的負面影響較小。
目前,直接導致進口增加和出口減少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尚未完全消除。對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包括預期升值和實際升值,人民幣升值對農產品出口有一定促進作用。人民幣預期升值提高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價格,降低了國外農產品的進口價格,因此實際升值將對農產品出口產生實質性的抑制作用。為了使人民幣匯率不再與美元掛鉤,2005 年中國進行了匯率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3]。在預期升值和實際升值兩方面的共同影響下,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因此,人民幣升值對農產品價格具有抑制作用。
當前,國際市場農產品資源使用玉米和高粱等農作物來加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趨勢開始顯現,致使農產品價格將與石油價格掛鉤,在投機資本的炒作下,將加劇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同時,在美元匯率和投機資本波動的共同作用下,國際市場上農產品價格將急劇上漲和下跌,成為一些投資基金增值或投機的對象,這將影響農產品的國際貿易[4]。面對國際市場食品價格的迅速上漲,投資基金是影響國際市場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投資基金以大宗農產品為保值,將嚴重影響農產品貿易。
農產品是居民日常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農產品貿易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食品安全的影響。在日益嚴格的國際食品安全檢查下,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環境越來越嚴峻。中國農業生產的小規模家庭經營模式交易成本高,農民要素投入的規模和方式難以控制。各國為了保護國內農產品生產者,對國際市場上農產品的質量檢驗越來越嚴格,發達國家一般對農產品進口設定過高的技術標準和質量檢驗標準,而中國小規模經營模式短時間內難以建立食品安全質量追溯體系,使農產品國際貿易越發困難。
3.1.1 降低成員國關稅和擴大農產品出口規模
在貿易創造效應和貿易轉移效應的影響下,FTA成員國農產品關稅降低,中國農產品可以進入成員國市場。在中國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中,例如《中澳自由貿易協定》或多或少與雙邊農產品關稅減讓有關,中國農產品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源于澳大利亞的減讓表在該協定實施的第一年使大多數農產品的關稅減至零[5]。
3.1.2 增加農業投資,提高農產品質量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投資不足,建立FTA 將增加農業投資。一方面,建立FTA 后,中國龐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將吸引外資進入農業領域,成員國之間的相互投資增加,促進中國增加對農業的投資。隨著貿易和投資壁壘消除,中國的農業生產力、資本、勞動力和技術將進一步轉變,農業資本存量提高,可獲得高額回報。另一方面,為了抓住機遇,提高農產品質量,獲得更多出口機會,更好地滿足進口國農產品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在減少自貿協定締約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前提下,中國農業生產企業將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增加對農業的投資。
在國內,中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隨著勞動力和農資等農業生產投入要素價格上漲而上升。隨著中國農產品市場開放,農產品進口增加,加劇了農產品貿易失衡。FTA 建立后,農產品進口將進一步增加,一些主要農產品價格本身存在倒掛情況,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具有價格競爭力的農產品將流入中國,對于已經處于嚴重失衡狀態的中國農業貿易來說情況甚至更糟[6]。
我國的農業發展模式以小規模生產為主,經營成本較高,運行效率低,降低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為了提高農業生產能力,促進先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和農業生產標準化,應以農民為基礎,以主導產業為重點,通過優化各種生產要素,實現區域布局。
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為了有效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以科學技術服務專業化生產,以加工企業為主導,通過促進傳統農業技術改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了實現規模化生產,需要積極培養現代農業經營者,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的金融支持,完善農業物流體系,形成種植、育種、加工、生產供銷、貿易的格局,積極應對自由貿易環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現行農業補貼政策中,中國農業補貼標準相對較低,對農業生產的支持有限,存在直接補貼相對較小、使用空間不足等問題。為了提高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有針對性地提供農業補貼、改善補貼結構,中國需要積極調整并明確補貼重點領域的農業補貼政策,增加直接補貼額度,重點突出新型補貼制度。
政府可以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對農業綜合服務的支持,推廣農業高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形成方向明確的政策支持。為了提高中國農產品競爭力,除了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外,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業信貸支持和農業保險支持。為了積極應對國際市場的競爭,政府需要增加農業資金投入,完善農業扶持制度和農業支持體系。
鑒于中國農產品存在的微生物和重金屬超標、農藥和獸藥殘留等問題,有必要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潛在的綠色貿易壁壘,規范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提高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
首先,按照目標國家的標準,及時跟蹤主要農產品進口國農產品質量標準的動態變化,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在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和檢測方面的經驗,加大對基礎檢測部門的投入,進一步完善國內農產品質量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檢測體系,增強質量標準的針對性和應對政策變化的能力。
其次,在現有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為進一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調整農產品生產,優化農產品質量檢測方法,增加強制性認證種類,進一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動互聯網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發展,確保農產品具有可追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