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潔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91)
新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對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社會整體利益因為外來資本大量涌入,產生了諸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因此,國家對經濟法的內容進行優化調整,強化經濟法對市場發展的調節效果,是避免我國社會整體利益遭受損害的有效方法。要充分認識社會經濟利益所表現出的規律和特征,認識到經濟法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發揮的重要作用,梳理其中的邏輯理論關系,合理運用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借助法律手段助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促進市場資源合理配置。
經濟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協調、優化、完善、統一的相關法律法規。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經濟法的主要功能是對我國社會中各行業生產與再生產過程進行調整,基于各種組織為基本主體,協調經濟管理關系與一定范圍的運營關系。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法是我國為了處理市場調節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盲目性和限制性而制定的宏觀調控全局、具有社會公共性質、依托于國家干預控制經濟關系的法律條款和制度總稱[1]。
社會整體利益是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在一個國家當中,社會系統與政治系統中的深層次結構便是利益結構。利益結構是社會與各類政治活動運轉過程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動力。利益結構是一個國家在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當中重要的媒介,利益結構的最顯著特征便是其內部具有較強的轉化能力。利益結構變化對于國家整體運行機制、政治生態結構等都會產生比較顯著的影響。
社會整體利益具有十分顯著的公共性特點,也正是因為這個特點,社會整體利益的表現在公共物品、公共決策以及公共利益等層面,例如公共秩序安全、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公共資源、社會公共道德等。伴隨著社會多元化經濟的發展,每一種利益之間都存在交織和沖突,阻礙了社會的和諧發展,可以利用經濟法律對沖突進行有效調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平衡狀態。經濟法作為這一保障的核心和基礎內容,能夠對公共整體利益進行有效限制并合理配置社會公共資源,對違背社會整體利益公共性特征的行為進行懲罰,最大程度地保證社會整體利益的公共性和公平性。
社會整體利益具備比較強的社會性。從理論層面來講,經濟法的功能是對我國國民經濟的關系進行優化調整,實際上是以社會性作為基礎屬性。經濟法的本質就是為了保障社會整體利益,對于個人來說,經濟法與個人之間不存在顯著的關聯性,經濟法強調的是國家與社會之間、社會與企業之間、國家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和企業之間保持一個相對穩定且健康的關系[2]。
社會體制若想要實現長期向好發展,就一定要具有長期性。若某一短期性經濟行為能夠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就可能導致社會中某些個體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對社會整體利益造成嚴重危害。若短期經濟行為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主流趨勢,長此以往,我國經濟建設發展必然會面臨下滑的趨勢。經濟法是為了維護市場的穩定而形成的,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長期性才是經濟法的重要基礎。
實際上,在任何社會體制的國家,市場失靈的現象都有可能出現,這需要依托于市場以外的力量來控制市場失靈現象,保障市場整體資源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價值,有效遏制市場失靈現象。在實踐中,往往會通過國家層面進行宏觀調控,如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來實現對市場的有效調節和管理。這樣不但可以對經濟總量進行有效平衡,同時可以最大程度地優化國家整體經濟結構,讓市場處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運行狀態下。國家可以憑借其豐富的資源儲備或者增加大型公共設施建設投入,逐步引入部分民間資本,有效滿足目前公共產品的整體市場需求,同時在實際干預過程中能夠使用一些強制性手段,讓市場主體利益結構產生變動,有效遏制部分主體私權的情況,保障市場秩序穩定[3]。
基于當前時代背景可以發現,國內市場的創新壓力和動力通常源自于市場的競爭。在現實操作層面,若政府針對市場主體開展有效的促進和激勵,能使市場中最具工作效率的行業領域占據更加豐富的市場資源,而可以承受這些資源的空間便是市場。需要注意的是,市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括短時性、自立性等問題,并且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將會讓市場經濟變得更加具有自發性和盲目性,由此加劇市場失靈現象。一旦出現大規模市場失靈現象,便會造成市場功能無法發揮,不但會導致相關行業領域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同時會對社會整體利益造成傷害,給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對于經濟法來講,社會整體利益是經濟法法益結構的一種重要表現,是指經濟法并非把社會整體利益當作法律訴求的唯一目標與標準,而是需要從經濟法的視角對社會整體利益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剖析,依托對市場進行研究后所得出的結果,合理調控市場秩序。通過經濟法的干預,可優化社會經濟類型、經濟行為、市場資源,同時規范社會中的不法經濟行為,從而達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所有要求時,才可以切實有效完成個人利益的維護。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并非絕對沖突,反之,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促進社會中的個人利益最大化,從而使所有成員都受益。這種利益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經濟法為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有效維護而作出的努力,把自身的作用最大程度展現出來,實現對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有效維護,從整體上促進社會發展[4]。
經濟法是國家實施干預的制度和法律保障,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手段,在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維護的過程中,優化經濟法中的相關條款十分重要。在制定經濟法時,要以實現宏觀調控為主要目標,進而有效保障社會的整體利益。想要憑借經濟法來保障市場經濟的整體穩定,就必須基于現實狀況對經濟法的內容進行優化和健全。在立法過程中,需要優化相關的立法制度。原有的立法內容伴隨著新的時代背景很難有效開展,在立法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現有市場背景和經濟形勢的影響,無法有效開展經濟法的優化工作,所以必須針對經濟法內容進行完善。從這一視角進行分析,只有有效的立法制度,才可以保障經濟法的優化健全工作能夠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高效進行。
針對我國司法制度的完善,主要包括健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訴訟機制,通過公力救濟的方式可以得到有效且公平的處理路徑,加強司法在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重要作用。經濟法的內容和其他法律的內容不同,更多的是向人們展示國家維護經濟秩序和穩定經濟狀態的態度傾向,具有政策基準的意義,這是國家立場的表達。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國家把農業放在了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發展,法律內容強調了黨和政府對農業的重視態度,更需要通過司法制度維護和發展農業經濟,進而達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目的。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常出現一些不法行為,嚴重損害了社會的整體利益。應保障執法,加強經濟法律責任承擔,使經濟法律內容得到有效貫徹落實。同時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性明顯,可以采取地區差異性執法,加強執法部分的監控、指導,確保經濟法的執行與當地環境相互協調。針對經濟法優化健全司法制度、執法制度,這是一個整體性的工作,其核心目標是有效保障社會整體利益,所以強化執法力度是非常重要的。實踐證明,以上方法必須要協同開展,缺一不可,這樣才能讓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有效維護,讓經濟法發揮自身最大的價值,為我國經濟建設發展保駕護航。
經濟法對社會利益的維護是非常關鍵的,這也是建立經濟法的重要基礎。因此應全面認識經濟法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相關概念,了解經濟法的相關特征及其與社會整體利益之間的邏輯關系,探尋進一步優化社會整體利益的有效路徑,這是國家建設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要高度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