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國民的經濟生活水平也逐漸提升,居民對農產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意味著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和困難。因此,想要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并在經濟市場中占據一定地位,就需要有關部門明確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及時發現影響農業發展的因素,針對不利因素采取相應的解決方案和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并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
首先,從人口總量上來看,我國人口總量處于世界前列。我國是農業大國,但農業機械化沒有得到完全普及,處于較低的水平。目前,一部分年輕人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但是并不愿意投入農業生產活動中,多數農業從業者的年齡比較大。這主要是因為人們的小農觀念比較嚴重,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的意愿不強。
其次,由于農業人員缺少先進的科學意識,農民整體的資金不足,部分比較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并沒有完全投入生產中,仍然以分散的生產活動為主,使農業集約化生產和現代化發展的速度較低,一些比較先進的生產管理方式和生產理念并不能投入實際的農業生產過程當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的發展和生產[1]。
再次,農村比較偏遠,地理環境復雜,因此不能有效集中和利用資源。很多農民并沒有很好地接受科學文化教育,導致其不能很好地了解科技信息,更嚴重的一點是,不同的農村地區發展不平衡,不能大規模開展農業活動。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并沒有完全實現集約化、規模化和機械化,農民對市場信息了解不及時,導致農戶生產的農作物種類比較單一且市場價格較低,競爭力不強,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存在阻礙[2]。
首先,我國農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采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把土地承包給農戶,土地歸國家所有,使用權歸農戶,這種比較分散的生產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集約化的實現,同時增加了土地流轉費用,導致土地不能有效利用,每個農戶種植的農作物趨同,農產品種類比較單一。
其次,由于農村管理體制的限制,農業生產結構得不到很好的優化,導致科技在農業中的利用率較低,不能很好地進行創新,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在農村的產業當中,占比最大的是附加值低的農業,而附加值較高的第二和第三產業占比較小,所以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高。為了有效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農業專家和管理者應該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科學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業可以全面和多元化發展。各地政府應該積極引導農民使用比較新的理念和生產方式,充分發揮農村的優勢,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和集中種植,保證產品順利銷售,進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價值[3]。
再次,目前農村的管理體制并不完善,還存在一定缺點。比如農民購買大型機械設備時不能充分享受金融優惠,而且對一些優惠信息了解不足且沒有進一步了解的意愿,進而導致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影響了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為了有效促進農業的集約化和規模化發展,應該對農村地區積極開展知識培訓和信息傳達活動,讓農戶深入了解先進技術的優勢,掌握先進機械設備的操作方法,不斷優化和完善產業結構,為實現科學化和技術化的農業生產活動奠定堅實基礎[4]。
首先,我國農業經濟的初始資金投入比較充足,對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我國改革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大大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發展,實現了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一些工業科技成果不斷應用到農業領域,促進了農業發展,然而由于后續資金供應不足等問題,導致一些比較重要的項目并沒有完全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農民也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惠農資金幫扶。
其次,部分科技成果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后沒有獲得良好的效果,甚至一些成果被浪費。目前,農村的科學技術相對比較落后。為了有效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應該加快應用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模式,引進社會資源和資金,保證科研項目順利進行。
再次,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力度小,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部分農村有比較合適的項目,但是沒有相應的資金保障,導致不能進一步研發和推廣應用。因此,對農業進行創新和改革非常有必要。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大力支持,轉化科研成果,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而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5]。
基于當前的集體經濟制度,應不斷對其完善和改革,保證農民最根本的利益,提高農民的思想認知,促進農業農村經濟飛速發展。只有明確產權制度,才能徹底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要鼓勵農民以入股的方式努力工作,提高農民的積極性[6]。
將農村集體資產按照股份制的形式充分歸屬到每一位農民身上,讓農民可以拿到屬于自己的利益。這種模式的完善和改變,能夠切實把利益落實到每個農民身上,同時能夠有效避免農業資產流失,提高農民的整體收入水平,進而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積極性。
以鄉鎮為基礎進行改革,有效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落實土地所有制等制度,嚴格實施相應的管理政策,把相應資產真正落實到農民身上,大力保護農民的集體資產,分配利益時要嚴格遵守制度[7]。
基層領導組織是與農村聯系最緊密的組織,對我國農村以及農業經濟發展有直接影響,可以直接面對并有效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在精準扶貧理念下,農村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提高基層領導組織的工作積極性,選派業務能力強、素質水平高的干部隊伍駐村工作并指導當地農業經濟發展。同時,應該對基層的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和改革,重視隊伍管理,提高對農業重要性的認識,緊抓精準扶貧工作,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此外,要根據當地農村的實際情況建立專門的領導小組,采取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措施,提高農民收入[8]。
現代科學技術對發展農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和影響,應該加強對農戶的教育和培訓,讓農戶可以認識到科技對農業的促進作用。部分貧困地區受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受教育水平較低,對農業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應該大力開展培訓和教育活動,向農戶普及知識,幫助農戶學習科學技術知識,使其能夠認識到技術的重要作用。要想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投入充足的資金,出臺并實施相應的政策,積極創造適合農業發展的環境,真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此外,相關機構和部門應該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幫助,真正把資金、技術和有關政策落實到位,推動農業經濟有序發展。對于一些特別貧困的農戶,應該采取相應的政策和方法,根據協議進行分成,幫助其提高經濟收入[9]。
只有完善農業科技并不斷進行創新,才能更好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重視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充足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為防止自然災害提供條件。此外,還可以購買先進的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不斷優化農業結構,摒棄傳統重視農產品的理念,更加重視產品帶來的效益和質量及其附加值。對部分農業領域進行創新,提高農業科技以及相關技術的水平,為農業管理和發展提供更大的價值。
農業經濟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發展壯大的根本保證。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基于先進扶貧理念的指導,應該重點關注和扶持農村地區,結合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認識和了解影響我國農業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不斷改進和實施相應的方案及策略,加大資金投入,選派高素質的干部駐村工作,不斷提高農業的科技水平,進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