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芬
(蒙陰縣坦埠鎮財經服務中心 山東 臨沂 276214)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對農村的扶持力度不斷增大,農村地區的組織管理、生產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種新形式的農業經營主體,不僅能實現農村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而且能在規模生產中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具有積極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型主體的鼓勵和支持,使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生力量。我國現階段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仍存在一定問題,需持續創新和優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路徑。
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建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2019 年初,我國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量約220 萬家,其中約1 億戶農民參與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占我國農戶總人數的48.5%,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產模式的轉變,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造了有利條件。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具有以下特征。其一,以往農民專業合作社多采用先發展后規范的發展模式,這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急劇增加,但存在較多的“空殼社”,影響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職能的發揮。從2018 年開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方向從數量朝著質量轉變,提高了建設的規范程度。其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出現了聯合發展的態勢,有效改變了以往合作社規模小、結構松散、實力弱的情況,實現了更高層次的規模化經營。其三,相比于傳統的合作社生產模式,當前合作社產業鏈得到了極大延伸,實現了生產流通向產后加工的延伸,使農產品加工的收益增多,提高了農民的實際收益。其四,在高質量發展中,越來越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關注品牌效益。在產品生產銷售中,合作社更加注重“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的落實,使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更具戰略性,實現農民、農業的有效帶動和引領,促進農村可持續發展[1]。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石,農業專業合作社的規范發展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條件,也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現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仍存在規范性不足等問題。一方面,較多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章制度不完善。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中,管理制度與示范章程具有較高的雷同性,管理制度與合作社發展特征、規律的吻合程度不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治理結構不規范,使一些重大事項不能規范開展,存在決策事項執行不到位、執行過程缺乏監管等問題。另一方面,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財務管理中缺乏先進管理理念的指導,這與其自身缺乏財務管理人員具有較大關系。受此影響,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財務管理方法應用、收入分配上存在一定缺陷,降低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
建設具有較高水平的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生產模式的建設與發展具有較強的帶動和引導作用。現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尚處于探索階段,缺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新時期,要進一步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形成建設示范社的合力,評選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水平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評選中,大多數地區尚未形成完整、規范的評選機制,同時地方政府對于高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較少,制約了示范社的發展,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2]。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不僅有利于改變農業生產模式,而且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可持續發展。但是從農村發展現狀來看,現有合作社部分功能發揮不足,其原因主要是農村的產業發展處于較低水平,發展之后的產業對合作社服務帶動作用的支撐不足,影響了合作社功能的發揮。例如,部分地區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中探索發展地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但地方政府對地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統籌規劃不足。同時農民對本地區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意識不足,使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難以持續發展。
在新產業發展中,農民缺乏民間工藝和產業項目的研發建設能力。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而較低水平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不能很好地為農民服務,影響了農民的實際收益和農村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提出了較高要求,以往“先發展后規范”的發展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的要求,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形式成為合作社建設的內在要求。在全新的建設模式下,合作社的建設應注重以下要點。其一,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管理體系進行創新,建立標準化項目庫,在建成合作后登記管理,為后期重大項目的決策和實施提供參考。其二,嚴格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即所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應符合現階段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特征,爭取早日形成具有代表性、引領性的國家級示范社。其三,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中,應重點突出服務功能的補充和完善,推動農村地區的發展。
系統完善的管理制度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工作和發揮職能具有深刻影響。其一,應完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地方政府應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扶持體系,通過政策傾斜、資金投入、項目扶持等,使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較為完整的組織結構和產業鏈條。其二,已經建成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需參考示范章程的內容,建設符合本社發展特征和規律的管理制度。新管理制度應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管理等工作進行有效約束。其三,為了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還應建立較為完善的監測考核制度,鼓勵參與國家級、省級和縣級先進合作社的評選,并對產業特色鮮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激勵,促使更多農民參與進來,由此形成全新的良性發展機制,通過建設示范社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傳統管理模式下,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專業管理人員短缺、組織管理混亂的問題。新時期,建設高質量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注重其組織領導系統管理。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工作中,應動員社會力量支持其發展,通過建設農民輔導機制,為基層農民提供技術和管理輔導,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高質量發展。
針對以往農民專業合作社經濟層面的管理缺陷,在高質量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中,還應注重以下要點。其一,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投入力度。例如對于符合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項目支撐,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標準化建設。其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者應重視規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努力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潛力和信譽,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當地銀行的聯系,通過農業信貸的方式獲得融資。其三,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正常運作中,應努力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同時完善合作社銷售服務體系,通過產品、設施、標準、數據與市場的連接,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實現資金的有效利用。其四,應重視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紅利的有效分配,使更多農民享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紅利,主動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高質量建設與發展出謀劃策[3]。
在農民專業合作社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應注重農民專業合作社退出機制的建設,及時清理農村地區的“空殼社”。一方面,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及退出機制建設中,應注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運行進行系統監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標準化建設項目庫的支撐下,對既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定期評估和分類管理,要求組織不全、無法正常生產、入不敷出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按規定退出,避免其浪費國家補貼資金。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與發展對農村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應充分認識到建設高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勢,正視建設中的問題,從多個層面創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發展,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整合農村資源,改變農業生產模式,促進農村經濟增長。